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医学 > 2013年自考“护理学导论”论述题

2013年自考“护理学导论”论述题

2013年08月16日    来源: 网络   字体:   打印
报名

  2.1.试述健康指标的测量方法。

  答:(1)第一类是与健康有关的指标:①与某地区特定人群和全体人群健康状况有关的健康指标。②与健康状况直接有关的环境因子指标。③与健康服务有关的指标,如医院设备的使用情况等。(2)第二类是与疾病及卫生政策有关的指标,分为宏观及微观两个方面的指标。宏观指标是与社会人群的群体健康有关的指标,如卫生政策、经济指标及卫生服务指标等;微观指标是与个体健康及疾病状况有关的指标。(3)第三类是综合指标,如生存质量。许多人宁愿要一个高质量的短暂生命,而不愿意长期极端痛苦地活着。为此,人们开始寻求新的健康测量指标,生存质量正是在这种客观健康水平提高和主观健康观念更新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套评价健康水平的指标体系。

  2.2.试述疾病对个人的影响。

  答:(1)正性的影响:一个人患病成为病人之后,疾病对病人可以产生两方面的正性影响:首先,病人患病之后,名正言顺地进入病人角色,因而可暂时解除某些社会以及家庭责任,这样可以安心休养。其次,由于有了本次患病的经验,从而提高了警觉性,在今后的生活中会尽量避免或减少致病因素,如注意改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起居的合理安排,并且会从事一些促进健康的活动。(2)负性的影响:①身体方面的影响:患病后,由于身体组织器官的病理生理改变,从而使病人产生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如疼痛、呼吸困难、心慌、肢体活动障碍等,使病人产生不适感,影响病人的休息和睡眠,甚至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②心理方面的影响:患病后,病人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方面的反应,使病人的身体心像发生改变。身体心像是在一个人的脑海中具有的对自己身体的一种影像。身体心像是自我概念中明显的层面,一般认为是个人对于身体外观及其功能的主观感受,并随身体疾病、意外及文化价值观的变化而不断产生变化。特别是身体残障更容易造成病人身体心像的改变,即失去正常的身体形象。换句话说,是个人对身体的结构、功能、外观产生怀疑、退缩、消极及抑郁的态度。身体残障病人产生身体心像改变原因有下列两种情况:a.身体外观的改变:外伤、烫伤、烧伤、截肢及瘫痪等病人,其身体外观将有所改变,使得身体心像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所影响的程度视受损位置、范围大小和重要性有所不同。b.身体功能的丧失和障碍:身体功能部分或大部分发生障碍,使正常生活受到影响,身体心像受到威胁。例如,由于脑梗死所致的半身不遂的病人,因一侧肢体变得软弱无力,处理日常生活活动时,势必会产生挫折感,会因必须依赖他人的帮助方能完成活动而感到悲哀。

  3.1.试述需要的特征。

  答:(1)需要的共同性与独特性:人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所共有的,不同性别、年龄、种族、社会文化背景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需要。但是,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所属的群体不同,其需要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即随着人的文化素养、兴趣、理想、信念乃至世界观的不同,个人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需要,不仅需要的内容与水平不同,其满足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异。(2)需要的动力性及无限性:需要是个体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一切积极性的源泉。它促使个体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行动求得自身的满足。同时,人的需要在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当一些需要得到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正是在不断产生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活动中,需要的种类、范围和满足方式不断发展,由此促进了个体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3)需要的整体关联性:人的各种需要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一种需要的满足会影响另一种需要的存在与发展,各种需要既互为条件,又互为补充。(4)需要的社会历史制约性:需要的产生与所处的环境及社会因素密切相关;需要的满足也受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习俗、所属的群体特征等条件制约。

自考交流群

扫码领取试题答案及解析

新人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