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教材大纲 > 福建自考社会心理学(一)课程考试大纲三

福建自考社会心理学(一)课程考试大纲三

2012年05月24日    来源: 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字体:   打印
报名

  第二节 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他

  (一)社会群体的结构

  (二)群体的规模

  (三)群体规范及其作用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维系群体的作用

  2、认知的标准化作用

  3、行为的定向作用

  4、惰性作用

  (四)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是指群体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使群体内的每一个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持着与大多数人的一致性,这个力量就是群体压力。

  (五)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是指个人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社会心理学称之为从众行为。

  第三节 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

  (一)社会成员关系测量

  (二)群体内部人际关系的形成规律

  1、邻近律

  2、对等律

  3、一致律

  4、互补律

  5、个人特征的影响

  (三)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第四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分析

  (一)社会互动的基本含义

  (二)互动中的理解

  (三)作为交换的社会互动

  第五节 对称性社会互动

  (一)合作与竞争

  1、合作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目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为上相互配合的一种互动方式。

  竞争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

  (二)冲突与调适

  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相互争斗、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的方式或过程。

  调适是以不同方式调节或缓和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的一种互动方式。

  第六节 非对称性社会互动

  (一)暗示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接受到的某种消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而做出行为反应的过程。

  (二)模仿

  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

  (三)感染

  感染是指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群体概述

  2、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他

  3、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

  4、社会互动的理论分析

  5、对称性社会互动

  6、非对称性社会互动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群体概述

  1、识记:(1)社会群体;(2)社会群体的形成原因;(3)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4)社会群体的分类。

  2、领会:(1)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2)志愿群体与非志愿群体;(3)内群体与外群体;(4)隶属群体与参照群体;(5)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3、应用:社会群体的特征。

  (二)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他

  1、识记:(1)横向结构;(2)纵向结构;(3)群体的规模。

  2、领会:(1)群体存在的条件;(2)群体规范;(3)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4)群体压力。

  3、应用:从众行为。

  (三)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

  1、识记:(1)群体成员的相互关系;(2)社会测量学;(3)社群图;(4)人情;(5)人伦;(6)人缘。

  2、领会:(1)人际关系的基本特点;(2)莫里诺的社会成员关系测量方法;(3)人际关系的形成规律;(4)缘的社会作用

  3、应用:(1)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

  (四)社会互动的理论分析

  1、识记:(1)社会互动;(2)米德遵循的基本信条;(3)日常生活方法论。

  2、领会:(1)社会互动的基本含义;(2)日常生活基本原则。

  3、应用:社会交换理论。

  (五)对称性社会互动

  1、识记:(1)合作;(2)竞争;(3)冲突;(4)调适;(5)冲突的五种方式;(6)调适的五种方法。

  2、领会:(1)合作的条件;(2)直接合作;(3)无分工合作;(4)结构性合作;(5)积极的竞争方法;(6)消极的竞争方法;(7)冲突与竞争的区别;(8)马克思恩格斯的冲突观;(9)达伦多夫的冲突观。

  3、应用:(1)合作的社会作用;(2)社会竞争本身的两重性。

  (六)非对称性社会互动

  1、识记:(1)暗示;(2)模仿;(3)自发的模仿;(4)自觉的模仿;(5)感染;(6)感染的类型。

  2、领会:(1)暗示的特征;(2)孙本文的暗示分类法;(3)罗斯的暗示分类法;(4)塔德的模仿论和模仿律;(5)米勒的“强化理论”;(6)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7)感染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

  3、应用:感染的相似性。

  第十章  社会角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角色的定义,角色的本质,角色丛,角色冲突,职业角色,性别角色,了解先赋性角色,自致性角色,活跃性角色,潜隐性角色,正式角色与非正式角色,角色的社会化,戈夫曼角色扮演理论,米德角色扮演理论,角色创造的三个阶段,性别角色行为的文化研究途径,男女两性角色互换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运用角色理论适应在社会急剧变迁中的角色变化。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角色:社会期望与个人表演

  (一)社会角色的本质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1、先赋性角色与自致性角色

  2、活跃性角色与潜隐性角色

  3、正式角色与非正式角色

  (三)社会角色的功能

  1、角色的互动功能

  2、角色的规范功能

  3、角色的自我表现功能

  第二节  角色的扮演与冲突

  (一)角色的扮演

  (二)角色的社会化

  (三)角色丛与角色冲突

  第三节 社会文化因素对角色的影响与制约

  (一)职业角色

  (二)性别角色

  (三)社会文化变迁与角色适应

  三、考核知识点

  1、角色:社会期望与个人表演

  2、角色的扮演与冲突

  3、社会文化因素对角色的影响与制约

  四、考核要求

  (一)角色:社会期望与个人表演

  1、识记:(1)角色;(2)角色的本质。

  2、领会:(1)先赋性角色;(2)自致性角色;(3)活跃性角色;(4)潜隐性角色;(5)正式角色;(6)非正式角色。

  3、应用:社会角色的功能。

  (二)角色的扮演与冲突

  1、识记:(1)角色丛;(2)角色冲突。

  2、领会 :(1)角色的社会化;(2)戈夫曼角色扮演理论;(3)角色创造的三个阶段;(4)米德角色扮演理论。

  3、应用:角色内冲突与角色间冲突。

  (三)社会文化因素对角色的影响与制约

  1、识记:(1)职业角色;(2)性别角色。

  2、领会:(1)性别角色行为的文化研究途径;(2)男女两性角色互换的社会文化因素。

  3、应用:文化变迁与角色适应。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集群行为,集群行为的社会作用,暴乱,骚乱,时尚,流行,时髦,时狂,流言,谣言,社会运动等有关概念和相关理论知识,了解集群行为的性质与特征,集群行为的条件,行动群众,群众类型,表意群众,恐慌及其特征,时尚的心理机制,常态曲线,流言与谣言的性质,流言与谣言的传播过程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看待与解决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集群行为

  (一)集群行为的性质与特征

  (二)集群行为的条件

  1、环境场所与特定时间

  2、失范

  3、社会控制机制的解体

  4、相对剥夺

  5、权力斗争

  (三)集群行为的理论

  第二节 群众行为

  (一)群众的类型

  1、偶合群众

  2、常规群众

  3、行动群众

  4、表意群众

  (二)暴乱

  (三)骚乱

  第三节 大众行为

  (一)时尚与流行

  (二)从时髦到时狂:时尚的演变

  (三)时尚的传播规律

  (四)恐慌及其特征

  第四节  由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

  (一)流言与谣言的性质

  (二)如何制止流言与谣言

  第五节 社会运动:社会变革的非制度化尝试

  (一)从集群行为到社会运动

  (二)社会运动阶段

  三、考核知识点

  1、集群行为

  2、群众行为

  3、大众行为

  4、由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

  5、社会运动:社会变革的非制度化尝试

  四、考核目标

  (一)集群行为

  1、识记:(1)集群行为;(2)集群行为的社会作用。

  2、领会:(1)集群行为的性质与特征;(2)集群行为产生的条件。

  3、应用:集群行为的理论。

  (二)群众行为

  1、识记:(1)暴乱;(2)骚乱。

  2、领会:(1)表意群众;(2)行动群众。

  3、应用:暴乱与骚乱的比较。

  (三)大众行为

  1、识记:(1)时尚;(2)流行;(3)时髦;(4)时狂。

  2、领会:(1)恐慌及其特征;(2)时尚的心理机制;(3)常态曲线。

  3、应用:(1)时尚的传播规律;(2)时尚的演变。

  (四)由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

  1、识记:(1)流言;(2)谣言。

  2、领会:(1)流言与谣言的性质;(2)流言与谣言的传播过程。

  3、应用:如何制止流言与谣言。

  (五)社会运动:社会变革的非制度化尝试

  1、识记:(1)社会运动;(2)从集群行为到社会运动。

  2、领会:(1)社会运动的四个阶段;(2)社会运动基本特征。

  3、应用:社会运动的阶段。

  III、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现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节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能够使自学应考者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地系统地学习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1、识记:能够了解有关名词、概念、重要论断、知识的含义,并能够正确认识和表述。

  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够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够掌握和分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缘由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够应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或能够应用学习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一、关于自学材料与参考读物

  1、指定教材:《社会心理学》,高建生、牛康编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参考读物:《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辅导指南》。

  二、自学方法指导

  1、认真阅读和钻研教材

  自学应考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学习《社会心理学》教材,同时应阅读《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辅导指南》参考读物。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力求搞清它们的内涵和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要在理解上下功夫,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切不要死记硬背。

  2、把握社会心理学的主题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质的社会学课程,注重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沟通、社会化、社会意识和社会态度,学习时应紧紧围绕着主题进行学习和理解,注意把握考核的目标和要求,从识记、领会和应用三层次上来进行学习。把握各章节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加深对各个章节的基本原理的理解。

  3、系统学习和重点深入相结合

  自觉应考者应在全面系统学习《社会心理学》教材的基础上对重点章节进行深入学习,掌握对学习社会心理学具有关键意义的重要 和重点原理,以便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全部内容。但是,学习中切忌在没有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的情况下,单纯孤立地去抓重点,单纯地死记硬背某些辅导书的模拟试题,甚至猜题模拟题;否则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十分注重社会实践,《社会心理学》课程就是围绕着社会行为、社会沟通和社会化过程展开的,而社会实践又必须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进行。自学应考者应注意在全面系统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了解和分析社会工作与管理中所遇到的现象和问题,以便更加深刻地领会《社会心理学》教材的内容,提高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对社会助学者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明确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要求,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把握指定教材的基本内容,对自学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避免自学中的各种偏向,体现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要密切联系当前有关的现实问题,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应考者的社会学理论水平。

  3、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分布到各章。社会助学者应该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社会心理学》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把重点辅导与兼顾一般有机地结合起来。切不可孤立地抓重点,将自学者引向猜题模拟题。

  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基本内容。

  2、本课程考试的命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20%,领会占40%,应用占40%。

  3、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易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4、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可参见本大纲附录。

  附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1、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是指: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马太效应

  2、第一印象也可以称为: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马太效应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的“被知的我”或“客我”可以分为:

  A、自然我  B、社会我   C、精神我  D、物质我  E、纯粹我

  2、对他人外表特征的认知包括:

  A、仪表的认知  B、行动的认知   C、心理的认知

  D、性格的认知  E、表情的认知

  三、名词解释

  1、素朴心理学

  2、归因

  四、简答题

  1、简述表情认知的内容

  2、简述常见的两种因果图式

  五、论述题

  1、如何看待认知的完形特性?

  2、论述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相关链接:

  1、福建自考社会心理学(一)课程考试大纲一

  2、福建自考社会心理学(一)课程考试大纲二

自考交流群

扫码领取试题答案及解析

新人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