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表现在 2023-01-04
- 根据现代文体学的观念,基本语体包括 2023-01-04
- 在抒情原则的问题上,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强调 2023-01-04
- 故事的要素包括 2023-01-04
- 在艺术起源的问题上,主张模仿说的理论家有 2023-01-04
- “艺术起源于劳动”理论的有力提倡者是 2023-01-04
- 文学风格最直接地体现于 2023-01-04
- 高尔基认为19世纪最重要、最壮阔的文学思潮是 2023-01-04
- 中国有注经的文化传统,《诗经》的注解开启了 2023-01-04
- 在接受者的审美心态方面,布洛在20世纪初提出了影响深远的 2023-01-04
-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题画》)他强调 2023-01-04
- 古代儒家诗人主张美刺教化,意在强调创作动机的 2023-01-04
- 在中国传统风格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是 2023-01-04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该诗重在 2023-01-04
-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它使用的修辞策略是 2023-01-04
-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认为,动词“闹”产生了 2023-01-04
- 华兹华斯认为艺术情感是 2023-01-04
- 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称为 2023-01-04
- 普洛普在《民间故事形态学》中指出,民间故事表面看来纷繁离奇,但都受制于 2023-01-04
- 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最终成为抒情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的范畴是 2023-01-04
-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泛舟》)这首诗重在 2023-01-04
-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末首)使用的修辞格是 2023-01-04
- 朱光潜指出:“起伏可以在长短、高低、轻重三方面见出。”他谈论的是 2023-01-04
- 在文学的四要素中,“再现说”强调 202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