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公共课 > 2010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2010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七章

2010年07月16日    来源: 新浪教育   字体:   打印
报名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本章引言:

  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实践的发展。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十多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末又发生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制度的剧变。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则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坚持建设有各自特色的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在当代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理论和实践在进行不断的探索。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工人运动在社会实践中曲折发展、不断前进。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思格斯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伊始,就有许多仁人志士对其弊端提出批评,并描绘出理想社会的蓝图来代替资本主义。更早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16一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即已出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来到世间就带着许多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弊端,特别是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阶级级矛盾、贫富分化极其严重,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极其恶劣,资产阶级的剥削极其残酷,这激起了工人阶级的激烈反抗,自发的工人运动此起彼伏。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了早期无产阶级的意识和利益,反映了早期无产者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新社会的愿望。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是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但提出和描绘的理想社会却充满着空想性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提出的社会改造方案,往往是包罗万象的,涉及包括哲学、经济、政治、历史、宗教,道德、家庭、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乃至一些具体细节的庞大社会改造计划。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这设想显然只能是空想。

  18世纪以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发展,代表人物有巴贝夫、摩莱里、马布利等,他们中有的观点激进、主张革命,有的则相对温和、提倡改良。在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上也是五花八门,有的主张共产主义,有的带有平均主义乃至禁欲主义色彩。

  19世纪初期欧洲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和方案,并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造的尝试。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尖锐的,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揭露也较为深刻。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历史谬误、人间祸害,必须为一种更好的社会制度所取代。他们对新社会的描述尽管带有很大的空想,但也有其合理成分、闪烁着天才的火花,例如新社会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思想,以及新社会要实行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的思想萌芽等。

  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产生的?它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他们憧憬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这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它与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①,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在实践中也不可能指引工人阶级真正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青年时期起就投身工人运动,当时欧洲大陆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在19世纪4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覆盖,工人阶级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显示与锻炼。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当时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又各有缺陷和不足,工人运动一直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向。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在总结、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7年底他们受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起草并于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他们在宣言中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制度取代的历史发展趋势,并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了科学论述和预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

  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是始终同工人运动,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理论,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实现的。

  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更广泛、更彻底、更深刻的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更广泛、更彻底、更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更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自从原始公有制解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一直是以一种私有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这之中也会发生革命,例如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和法国的建立就是通过17世纪英国的所谓“光荣革命”和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实现的。但与社会主义革命比较起来,资产阶级革命并不要求消除私有制,而是代之以资本主义私有制。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更终要期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以往的革命,倒如资产阶级革命是以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代替另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面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则是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并更终消灭阶级和阶级统治。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以往的革命例如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得到革命果实的统治阶级是少数人,他们是为少数资产阶级谋利益的。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私利,它们的存在与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没有矛盾和冲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是被剥削的雇佣劳动者,要摆脱这种雇佣劳动者的地位和处境就必须通过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新社会里,工人阶级是所有者又是劳动者,他们的利益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总方向总趋势是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它的阶级利益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必然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更广泛的革命。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并不是目的,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经过一段过渡时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再经过社会主义建设,使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得到全面发展,进而迈向共产主义,这才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远景和方向。

  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从理论上说可以有暴力革命和非暴力革命即和平形式两种,但迄今的实践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因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国家政权,变资产阶级专政为无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当然不会心甘情愿的自动让出政权,对无产阶级的反抗他们必然是以各种手段加以镇压,因此无产阶级革命也必然采取激烈对抗的暴力形式。“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①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历史看,无论是巴黎公社、十月革命还是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取得,都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进行的。 对于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列宁都曾谈到过。马克思在19世纪70年代曾认为英国和美国有可能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列宁在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时,也曾设想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但是,实践中的情况是英国和美国并未发生社会主义革命,而俄国更终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以武装起义、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起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也都是通过革命战争、武装起义等暴力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的。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格局在不断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也在不断进行着局部调整,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社会主义革命将采取何种形式,只能由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作出决定。

  对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马克思主义者也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根据19世纪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的现实条件和实际情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革命即使不是在全世界同时进行,也要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可能成功。他们在其早期著作中就指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①马克思恩格斯这里讲的同时胜利论,不是说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全世界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一时刻同步进行。同时胜利是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革命时机成熟时,在一个时期内相继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形成一个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的革命高涨的局面。恩格斯指出:“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可见,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当然这也同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的工人运动实践紧密相关,特别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的实践,它是在一个国家乃至~个城帘单独爆发的无产阶级革命,新生的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尝试,在国际资产阶级的联合镇压下很快就失败了。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在当时已发展成一种国际力量,历史上不断发生战争的法德两国的资产阶级。在法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马上联合起来共同镇压_巴黎公社,这说明资产阶级是不愿在任何一个国家失去政权的,若出现一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必然招来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镇压。从这个意义上看,无产阶级革命也必须是同时爆发才有胜利的可能。虽然资本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但总的说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联系紧密,相互之间影响很大,这种条件下革命不可能孤立进行,虽可能有先有后,但是基本上同处于一个历史阶段,无产阶级革命只能是同时爆发才能胜利。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征。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列宁研究了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集中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智慧,立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他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①他还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叽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②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是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发展。它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乎衡规律为依据,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正是在列宁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予1917年11月7日(俄历1O月25日)在彼得格勒举行了十月革命武装起义,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的胜利、苏维埃俄国的诞生,是列宁这一理论的成功实践。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依据科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面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但这一任务不可能在革命后的短时间内很快就实现,因此要经过一个过渡时期,即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经过一个过渡阶段。对生产力落后、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来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无产阶级革命以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任务必然更艰巨,时间也会更长。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但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如何经过过渡时期真正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则需进行史无先例的开创性探索。特别是在俄国这样一个社会化大生产水平不高,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也不是很发达的国家里建立起的新生无产阶级政权,必然会出现异常复杂而困难的局面。苏维埃俄国的党和人民,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卞,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

  1.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从1917年末的十月革命到1924年初列宁逝世仅有短短的六年多时间,这段时期在列宁领导下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可分三个阶段,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

  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春夏之交,在夺取政权后的更初半年里,首先进行了对大资本的剥夺和改造,实现了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同时苏德之间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战争暂时停止,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赢得了喘息的机会。列宁在这个时期发表了《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等一系列著作,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计划,以及具体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措施等。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外国资产阶级不甘心资本主义统治在俄国的失败;企图把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扼死在摇篮里。从11918年春夏之交起,他们纠集了14个国家组成武装干涉军围攻俄国。同时,国内的地主资产阶级也不甘心失去政权和生产资料,爆发了红军与白军之间的国内战争。在这样严酷的内外环境中,从1918年夏到1921年春,在列宁领导下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两年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在经济上的主要特征是:取消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和流通由国家政权统一集中管理,生产资料和粮食等主要生活资料由国家统一调配。为了赢得战争、巩固政权,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性的非常措施,对各种资源和产品进行实物分配、计划配给,以保证前线的供应,保证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显然这是一种在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措施,是一种为应付战争而实行的临时政策。“为了拯救国家,拯救军队,拯救工农政权。,当时必须这样做。战时共产主义对于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平息国内叛乱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这种否定商品经济、试图人为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做法,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使得本就有限的社会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列宁指出:”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新经济政策时期。1921年春,苏维埃俄国击退了外国武装干涉,平息了国内叛乱,开始了和平建设时期。这时列宁果断地结束战时共产主义,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首先是改变战时共产主义下废除商品货币关系、变成实物经济的做法,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的经济基础。在革命后很快国有化的工业企业,在战时共产主义条件下经营管理不善,效率不高。实物经济条件下的城乡交流、各行各业的交换不畅,整个社会的流通受到极大影响。革命后的一段时期,在农村赶走了地主富农。土地分给贫苦农民耕种,国家采取余粮收集制,这种制度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甚至是对农民利益的一种侵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主要靠革命热情,显然这种经济动力机制不可能持久。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要对这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进行改革。在城市中要积极发展商品经济,列宁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可以让原来的工厂管理者回来经营管理,已经国有他的公有制企业要提高效率。在农村则果断的变余粮征集制为农产品收购制,这一新制度的实施,使国家和农民的利益都得到保证,并改善了苏维埃政权与农民的关系,为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打下了基础。新经济政策在列宁领导下实施的头几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扭转了战时共产主义后期的不利局面,提高了经济效率,活跃了城乡交流,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合理的激励,生产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初步显示出新生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1924年初列宁逝世。他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六年多的时期中,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他的主要贡献是:首先,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再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过渡时期不能人为取消商品经济,而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更后,列宁还提出利甩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他提出国家资本主义概念,即新生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可以利用并能控制其发展方向的资本主义经济。他指出,可以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城市工商业,繁荣城乡经济,为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服务,并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引向社会主义方向。列宁这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是他领导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列宁晚年在《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宁可少些,但要好些》等著作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一些新构想,主要包括:用合作化方式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发展工业,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电气化;学习资本主义一切可以利用的有价值的东西,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进行文化革命,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事业;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反对官僚主义;加强党的建设、维护党的团结。这些思想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方面的建设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2.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逝世后,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逐步建成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形成了后来所称的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

  从列宁逝世的1924年到在宪法中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的1936年,苏联仍然处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经过十多年的革命与建设实践,把一个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处于落后地位的俄国,逐步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国,一个实行计划经济配置资源的新型国家。

  首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虽然十月革命后在城市中很快实行了剥夺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将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革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更初的经济基础。但俄国是一个小生产者和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对于既是小私有者又是劳动者的城市个体劳动者和广大农民,不能采取剥夺的方式将其强行纳入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只能采取逐步引导的方法,用合作化的方式将个体劳动者和农民组织起来,引导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中。对城乡小生产者的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把私有制的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任务,在苏联进行了十多年,主要是通过建立集体农庄的形式实现的。到1936年时,苏联在所有制上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了绝对优势,基本上是在城市和工业中是全民所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为主,在农村和农业中是集体所有制为主,这样一种两种公有制并存的格局,构成了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

  其次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其生产关系不能容纳的情况下,将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社会。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各种资源的配置是在公有制下按既是生产资料主人又是劳动者的人民的意愿有计划进行的。当无产阶级在俄国夺取了政权,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的时候,如何在这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下配置资源就虑为一个现实的课题。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走了一条建立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道路。这种资潦配置方式中,经济活动的决策权主要在中央计划机构,通过计划任务的层层分解和执行l‘将各种人力物力资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在苏联模式中,商品经济依然存在,价值规律仍然在起作用,但计划是主导,市场的作用受到相当大程度的限制,各种资源主要是通过计划而不是市场配置的。这种经济体制下的信息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计划体系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纵向传达,部门与企业间横向的信息交流较少。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动力机制是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主要靠革命热情推动经济建设的做法,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就已改变,到计划经济时期则是把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结合起来,一方面鼓励人们为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另一方面也通过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以及对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和突出业绩的物质奖励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更后是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斯大林曾把社会主义建设喻为在一片“空地”上开拓。与一种私有制社会代替另一种私有制社会不同,社会主义是先夺取政权,再进行过渡,一步步进行的都是史无前例的开拓性工作。苏联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事业,在斯大林领导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巩固了共产党对各项事业的领导,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制度,各种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1936年12月,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上通过的苏维埃宪法宣布: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社会。1941年6月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了侵略战争,经过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1945年以后苏联才又重获和平建设的机会,七年以后斯大林于1953年逝世。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多方面的体现,包括苏联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国家工业化的实现,国力的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联国际地位的提高等,都是不容抹煞的历史事实。他开创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许多弊端,正因如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走上了改革之路。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从十月革命到卫国战争胜利,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后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把一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资本主义旧俄国便变成为世界上位居前列的经济政治军事强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第二次世界太战以后被会主义事业从一国向多国发展壮大。

  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东欧诸国的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中有些国家如捷克的工业还跻身当时的世界十强。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些国家多被纳粹占领,国家,被蹂躏,人民遭受苦难。苏联红军在把德国侵略军赶出本土后挥师向西,在东欧国家人民的配合下将这些国家从纳粹统治下解放出来。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在苏联的支持下建立起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也有些欧洲社会主义国家主要是靠自己的力量反抗纳粹、获得解放的,如处于南欧巴尔干半岛的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总之,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出现了波兰、捷克斯拉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它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程度也不相同,但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都是以苏联为榜样,采取了大体相同的经济政治体制。在这种体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战后初期的恢复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一般都在较短时间内治愈了战争创伤,并在战后初期创造了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但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露,特别是匈牙利、捷克等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有相当发展的国家,计划经济的弊端更快就显现出来了,也因此导致后来的一系列改革。

  2.中国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则是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更后夺取城市、获得全国政权的独特的社会主义成功之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于1949年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中华人一民共和圈。建国不久在恢复千疮百孔的冒民经济的同时,从1954年到1953年又进行抗美援朝战争。1953在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指引下,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特捌自露透过采取购买成功地实现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改造,在广大农村通过渐进方式实现合作化,更终于1956,年建立起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应该指出的是,中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旧中国的生产力很不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也很低。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重压下,很难独立走上通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当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正是由于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会更重更困难。

  社会主义国家朝鲜、越南和蒙古等与我国的情况有同有异,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另外,在地球的另一端,处于中美洲的古巴,也是在战后民族独立风起云涌的时代,在古巴共产党及其领袖卡斯特罗的领导下,独立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从二战后到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这四十余年,世界上一度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包括亚欧及拉美共十几个国家组成的社会主义阵营。这是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次大试验,应该很好地总结这几十年的经验,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

  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

  20世纪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在多国变为现实,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飞跃。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首先,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曾占世界人口的1/3,领土面积的l/4.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在战后恢复时期和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尤为明显,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国民经济增长普遍较快。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由于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国家的收入分配歌资本主义国家更公平,西方学者用基尼系数(一种街量分配均衡程度的指数,介于0和l之间,数值较小表示分配较平均,数值较大表示分配差距较大,一般以0,4为警戒线,过这一数值表示分配差距较悬殊)衡量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分碍配按竭卺ir教都大大小于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也获得了巨大进展,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蓬勃发展、积极向上的强大生命力。 .

  其次,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上的扩张。二战后世界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浪潮风起云涌,前殖民地纷纷独立。如何独立自主地走上强国富民之路,各周都在探索。采取私有制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一段时期中发展较快,但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对发达国家依赖、经济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社会经济问题,是其自身难以解决的。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在独立自主的发展中向世界展现了另一种发展模式。当然,社会主义各国的发展也不平衡,并且在更长期的发展中还暴露出许多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尤其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更使得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这是需要认真总结的教训。

  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二战以来世界各国都在追求和平与发展,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再也不能像殖民时代那样对发展中国家颐指气使、发号施令,这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社会主义国家坚定地高举反对帝国主义霸权的旗帜,代表世界被压迫民族与被压迫人民的利益,在国际事务中力求打破旧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建立更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第四,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胜利,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理想、实践和成就给各国人民以启示。虽然历史的发展有曲折,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有这样那样的弊病,但它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有辉煌的成绩,也发生过曲折,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更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共产党的有效领导,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梧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更终酿成制度巨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邓小平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l④“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②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第一,要正视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特殊性,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各国的实践相结合,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能拘泥于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而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勇于创新。第二,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尤其在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上,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实践证明,无论是原苏联东欧国家还是中国、越南这样资本主义本来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用计划经济的方式配置资源,在新制度建立前期有其必要性j也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化的发展,其弊端逐渐显露出来。而市场经济体制是迄今为止较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它不但可为资本主义所用,也能成为社会主义的一种经济体制。第三,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要抵制各种资本主义思潮的侵袭和腐蚀,又不能摘一言堂甚至压制群众的要求和呼声,要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第四,要善于吸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能为我所用的东西,学习人类发展中各方面的优秀成果,这样才会使社会主义立于不败之地。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则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政治任务。

  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

  1.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马克思恩格斯在在<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等著作中阐明了他们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更卓越的理想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首先,无产阶级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再由油无产阶级对整个社会实行国家领导。第二,无产阶级专政,也即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不但是镇压各种敌对势力的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更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自己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第三,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改造社会、发展生产、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更终实现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在社会主义以前的各阶级社会里,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剥削者手中,处于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对广大人民群众实行的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就必须打碎旧的压迫统治他们的国家机器,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新政权。这种新政权是人类历史上更进步的新型政权。它是大多数人对极少数人的专政。社会主义革命使广大劳动人民在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在无产阶级专政下,人民群众享有广泛而深入的民主,社会主义国家是保护人民、为人民谋利益的新型国家政权。

  关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有许多论述,这个时期无产阶级的首要任务是在夺取政权后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起无产阶级自己的国家政权,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和复辟,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对内实行社会主义民主,让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并逐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社会主义革命后,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要完成巩固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的目标,就要在共产党领导下,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没有这样一个以共产主义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坚强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无从发展,社会主义成果虢难以巩固。无论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和较高的发展阶段,都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坚强的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建立工农联盟对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都极为重要。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农民是工人阶级更可靠的同盟军。在社会主义革覆盖无产阶级要善于团结广大农民,联合农民一起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这样革命才能获得广泛的支持,才可能成功。特别是在存在相当数量小农、资本主义经济不太发达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才有可能胜利。无论俄国、中国都是如此。在夺取政权以后,工农联盟依然是新社会的阶级基础。在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只有在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下才能完成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进程中,只有始终依靠工人阶级和已成为社会主义农业劳动者的广大农民,才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没有巩固的工农联盟,就不会有巩固的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的更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这是_.。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在这段历史进程中国家政权肩负着繁重的历史任务i包括镇压一切反社会主义敌对势力的反抗与破‘坏,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的公有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社会,领导与组织社会主义建设,防止外敌侵略和颠覆,支持和维护世界和平。没有坚强的无产阶级专政,就无法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具体形式不是只有一种模式,而是具有多样性,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国际工人运动史上有巴黎公社的尝试,苏联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后,建立了新型的苏维埃及工农代表会议制度,我国则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践表明,应根据不同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民族传统习惯等因素,探索本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具体形式。可以借鉴已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可将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权具体形式上的一些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的东西借鉴过来,加以改造和利用。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必须有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

  民主是有阶级性的,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不同的民主类型与具体形式。例如古希腊、罗马时代有当时的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及其具体制度安排。封建社会虽主要是专制统治,但有的国家在封建制度下,也有封建主阶级的民主及其具体的制度安排。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是打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号,标榜民主而走上历史舞台的。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一整套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包括理论基础、三权分立的制度安排等具体内容。他们标榜民主是“普世”价值,号称在他们的国家里已实现了真正的民主。但究其实质,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历史上存在的所有这些民主,都是少数人、少数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对广大劳动人民来说,始终处于被统治、被剥削的地位。无疑,相对专制而言,民主是进步的。世界历史上,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民主运动与民主制度建设,有推进历史前进的一面,也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民主可以继承和发扬资产阶级民主中的合理积极的成分。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更高类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更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他们享有充分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权利。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劳动人民在这种社会政治体制中享有管理国家的更高权力。

  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因为民主是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服务的,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归根结底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更终目的。从另一方面看,社会主义民主又是人们在社会主义事业中不断奋斗和追求的目的,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建设需要不断发展完善,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目的,作为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一,j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中,要肃清封建专制主义的余毒,抵制资本主义的影响需要一个历J史过程;巩固和发展民主的基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建设与社会主义民主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法制也需要÷个历史过程。因此,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需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尊重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的基础上,稳步推进。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列宁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没有对未来社会做出具体描述,而只是从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总体趋势上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原则的阐述和科学的预见。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人们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深化。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经过一段过渡时期,建立起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新社会制度,他们将其称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而后发展为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的公有制;根据社会的番要对社会生产的计划管理和和调节;劳动者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经过一定扣除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商品经济消亡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消失;国家开始消亡但未完全消亡。

  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根据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新特征,以及领导苏维埃俄国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和概括。他把马克思所说的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把未来社会的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他认为,在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社会主义革_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社会主义革命以后,要经过一段过渡时期,这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道路进行激烈斗争的时期。然后建立起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再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从而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列宁并没有生活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已经建成的社会主义社会,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他对社会主义的特征的论述也是原则性的、预见性的。、他曾指出,社会主义将来是个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达到完备的形式,这些我们不知道。只有未来建设者才能具体描述未来是什么样子。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的实践中总结出一些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在所有制上是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并存;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渡时期,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论述,对我们今天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其基本特征是什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并未形成对社会主义特征的完整论述,某些论断如社会主义将消灭商品经济,同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也不相吻合,我们不应囿于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而应从指导思想上领会其立场、观点、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展。

  2.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和不断加深认识的重要问题。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曾一度把苏联模式当成社会主义唯一的模式,把苏联的经验神圣化,把苏联的一些做法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例如,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看作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

  20世纪社会主义在各国的实践,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经验,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材料。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经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更终达到共同富裕”。①这是对社会主义根本性质的科学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进一步的探索中认识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特别是l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人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根本的一条。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发展,经历了几次工业和科技革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但它无法克服其基本矛盾,终将无法容纳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为社会主义取代。社会主义的根本的和首要的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

  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更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不同,社会主义必然建立在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这是因为只有以公有制为基础,全民所有制为主导,才能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弓I导全社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当然,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社会化生产力的水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公有制的比重和具体实现形式可以不同,特别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在较长时期中保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格局。但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必须坚持公 有耕为主体、全民所有制为主导。

  第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财是按劳分配。在社盒再生产的各环 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在社会主义公有制 下,劳动者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社会韵主人,又是劳动者和消费 者,要为社会做出各自的劳动贡献,并经过一定的社会扣除,才能按 劳动贡献获得相应的产品分配,这是由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在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有所不同,但 这一分配关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翩 下实行按劳分配,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则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 是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四,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 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 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政治制 度,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制 度保证。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与文明发展程度应该较之资本主义更先进更发达,更 能体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它是社会主义国家 综合国力的标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社会 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教育 和科学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繁荣各项 文化艺术等事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 要条件之一,是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重要 原则是博采世界文明之长,抵制各种腐朽没落思想文化的侵蚀。

  上述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区 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具体体现。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无论是苏联东欧各国都不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国家。沙皇俄国在当时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属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中国等亚溯社会主义国家更是处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不充分的国家。这些国家在特定的史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有其必然性。但也因其如此,它们韵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更艰巨更困难。

  1.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俄国、中国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不是偶然的,有其历史必然性。

  第一,这些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是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生义社会的物质基础。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更根本的物质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化要求改变束缚其发展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些国家虽然比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落后,但其国内的资本主义经济已有所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些经济文化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的国家,一般都受到国内存在的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剥削和统治,严重地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这些国家发生无产阶级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要求。

  第二,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条件,使得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获得革命的成功。无论俄国革命还是中国革命,其社会历史背景是:社会矛盾极其尖锐,靠在旧社会内部进行渐进式的改良,根本不可能解决当时的社会基本矛盾,靠这些国家发展不充分的资本主义也很难达到强国富民的目标,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落后国家要想走上同发达国家同样的道路,用资本主义方式赶上乃至超过发达国家,是根本不可能的。在革命前,这些国家劳动人民遭受到多重的苦难和剥削、压迫,他们迫切要求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推翻压在头上的内外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同时,这些国家的革命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引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带领工人农民起来进行革命,通过武装斗争,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红色革命政权,从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现实,有其深刻的内外原因,并没有违反历史发展的规律,不是什么“反常现象”和不该出生的“早产儿”。

  2.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必然面临着国际和国内的种种挑战,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第一,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长期跳跃式增长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任务重,还可能在发展中有失误、走弯路。同时它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优势的强大压力。归根结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表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适应和促进上。因此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二,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是更高类型的民主,但其开始并不是完善的,因为经济文化落后同时也表现为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与精神文明,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长期的探索才能建立和完善起来。

  第三,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初,资本主义势力力图将其扼杀在摇篮里,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资本主义国家则是用“冷战”的方式与社会主义国家对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主导了国际事务的话语权,建立起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主义国家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肯定会是艰难而曲折的。 第因,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耀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的事业,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对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逐步加以和利用。这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探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长期性,艰巨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20世纪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具有多种模式,其发展道路也是多种多样的。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第一,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1917年的俄国属于资本主义列强中经济文化发展处于后列的国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则是资本主义已有相当的发展,工业化已达到一定程度的国家,这些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开始阶段采用苏联模式,其弊端很快就暴露出来,并在实践中开始探索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第二,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例如,东欧国家和中国等亚洲国家在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有很大差异,这必然对这些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后的具体发展道路有不同影响。

  第三,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例如,同样是农业集体化道路,在苏联采取的是集体农庄的形式,而中国则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这样循序渐进的形式。苏联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不把拖拉机卖给农民,而是设拖拉机站,我国则把拖拉机等农用生产资料作为商品卖给农民。

  总之,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和发展的,人们在寻找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之路,试图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这种探索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如果偏离了这一原理,就会导致失败;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脱离本国的实际,同样也会付出沉重代价;

  2.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是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领导全体人民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第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到目前已有160年了,一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才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科学理论。曾几何时,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都被历史大浪淘沙而去。那些偏离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改革、”也无不以失败告终。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各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敢于走自己的路,探索符合本国国情、适应时代要求的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就是这种探索成功的更好例证。

  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拒绝学习借鉴吸收人类各种文明成果。马克思恩格斯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们的著作中引用了大量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研究成果,把人类文明的果实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营养。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中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也包括社会科学理论的合理部分和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管理经验和方法,都应该吸收和借鉴,为我所用。当然这种吸收应是批判地继承、学习和借鉴,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不可能毫无挫折、一帆风顺。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的实践,都是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

  1.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牲

  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每个新的社会制度的出现和更终战胜旧制度。都要经过反复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革命是自有阶级社会以来,第二次以公有制代替私有错韵苴大雨深谢韵社会变革。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的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必然面临着更多更大的困难if口考验。尤其是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不但面临国内错综复杂的情况,而且要面对国际资本主义势力的侵略、颠覆、遏制等挑战,使得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尤其显得不平坦。列宁指出:“设想社会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①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第一。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其成长过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由于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先进行社会革命、夺取政权,然后再逐步改造旧的经济基础,是在“空地上”开始新社会的建设,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出现失误、挫折是难以避免的。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则是社会主义国家遭受到的另一方面的考验和挑战,也使得其发展道路更加曲折。

  第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但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这一矛盾的运动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更终胜利都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第三,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和格局的变动演化,也是决定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外部因素来看,在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存,其经济发展水平高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必然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显示出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并更终战胜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其发展进程也必然充满艰难曲折,甚至会出现某些国家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演变内懈∥

  在冷战绩柬、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所挫折和反复。并不能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已经过时,它只是历史进程中的一涟漪。这一方面证明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长期性,另一方面也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了经验教训和另一种机遇,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致力于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借鉴一切有益的经验,促进本国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在开拓中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改革和完善自身,更终将战胜资本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归宿。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顺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为社会生产力的更大提升提供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事业是广大人民的事业,它的发展方向与人民群众的愿望与要求是一致的,会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与拥护。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能够通过身身l舶改革与发展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会在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中走向辉煌。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通过斐然的业绩向世人展示了社会主义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光明前景。实践证明,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与完善,要把握如下几点:

  第一,要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社会主义的改革事业,不能偏离正确的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二,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与步骤,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社会主义的改革事业不但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还要在具体实施方法和步骤上,既探索创新,又切实可行。需要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在内的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能照搬任何国家的模式。要警惕“和平演变”的图谋。

  第三,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保证。改革要有穗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又要有一定的发展邃度。改革会触动既得利益的变化,引起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这就需要用发展的方法在前进申解决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协调。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更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

  ——马克思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并出现了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自发的工人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空想社会主义改革社会的尝试也屡遭挫折。实践证明,工人运动、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有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赢得胜利。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现代社会中存在着众多的政党。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意志,有自己的纲领、路线、方针、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政党的出现,政党政治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资产阶级政党代表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中的某些阶层和利益集团的利益,是资产阶级维护自身统治、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资产阶级政党有本质区别。它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它代表无级阶级的利益,为无产阶级的事业——社会主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只有工人运动产生并发展到一定程度,工人阶级具有一定的组织程度和觉悟程度,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的时候,才需要组成一个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以便带领群众有组织地进行斗争,以争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仅有工人运动的发展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是不行的。在工人自发地起来进行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中,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会使运动走向歧途并归于失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会在自发的工人运动中产生,而是由“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①马克思和恩格斯即是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实现自身世界观转变的基础上,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就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性的党组织。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更早在一个国家里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898年,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共产党、工人党或是其他的名称,但其性质都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更简要更明确的表述。它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一方面形成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工人阶级发展壮大起来。工人阶级代表更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是更先进更革命的阶级。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更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

  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由其历史地位决定的:第一,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更有前途的阶级。作为阶级整体,它更有政治远见,更有组织纪律性,更大公无私,是一支生气勃勃的社会力量。第二,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他们与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具有革命彻底性,只有他们能肩负起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任务。第三,工人阶级会在斗争中不断成熟,从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开始时是自发的、无组织的、没有明确指导思想的群众运动,在斗争中他们逐渐联合起来,形成一个阶级的整体的行动,并在实践中寻找指导运动正确方向的思想武器。一旦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工人运动就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但它不等同于工人阶级本身,与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也有明显的区别。列宁指出:“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这个先锋队的力量比它的人数大10倍,100倍,甚至更多。”①不能把党与阶级混淆起来,降低党员标准,使党丧失先进性质。也不能忽视党和阶级之间的联系,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脱离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就会变质,其先进性也无法体现。

  马克思主义政党由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所组成,但这并不意味来自其他阶级和阶层的认同党的纲领、愿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先进分子不能加入党组织。相反,吸收来自其他阶级、阶层的符合入党条件的人加入党组织,不仅不会影响党的性质与战斗力,而且还能扩大党的队伍和增强党的影响力、战斗力,为党增添新的血液,是党兴旺发达的体现。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更高纲领和更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在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政党可以提出适应当时形势的 奋斗目标,作为党的更低纲领和近期日标,以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完 成党在既定时期的阶段性任务,将党的事业推向前进。但是党的更 高纲领即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和为此奋斗,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 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对工人 阶级来说,只有更终实现共产主义,全人类都得到解放,才能更终使。 自己得到彻底解放。因此,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马克思 主义政党始终追求的奋斗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政治纲 领和更高纲领。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之奋斗的 具体目标和纲领,是不同的。有更低纲领和更高纲领的区别。马克 思主义政党是更高纲领和更低纲领的统一论者。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更终将进入共产主 义社会。共产主义不是乌托邦,不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美好愿望。因 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物质生产力的极 大增强,人本身也会全面发展,人类社会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必将实现。当然,经过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包 括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反复和现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人们 认识到,共产主义的实现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马克 思主义政党总是根据具体的国情和当前的任务,制定出近期的奋斗 目标和战略、策略,制定出党在一定时期的更低纲领。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能够既牢记更高纲领, 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制定出适,宜的 更低纲领,并推动本国社会主义实践向前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 熟的标志。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新型政党,它的根本宗旨是为 人民群众谋利益。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 的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谌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①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共产主义而裔斗的根本目标是完全一致的。追求共产主义大目标,更终是为了工人阶级和产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在实际生活中切实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时时处处为人民利益着想,从一切具体地为人民谋利益的事情做起,就是在为共产主义事业添砖加瓦。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私利,只有全人类得到解放,无产阶级才能更终解放自己。因此,与为本阶级、阶层或利益集团谋私利的资产阶级政党不同,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自己的一己之利、一党之私,而必然也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光明磊落的党,是不怕承认自己缺点和错误,并能在实践中改正缺点和错误不断前进的党。为了实践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马克思主义政党欢迎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监督,并应随时进行自我批评。建立起完善的自我监督机制,铲除腐败变质的根源,使党的机体保持健康清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的重要内容,也是坚持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它要求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保障党章规定的党的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朝气蓬勃,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为党的事业做出贡献,并对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的监督。要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集中,从而保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在行动上做到步调一致。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团结统一的党。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团结一致,是党保持强大力量、战胜一切敌人的法宝。党的团结统一的坚实基础,是共同的指导思想、共同的阶级基础、共同的奋斗目标。虽然党内在具体问题上会有不同观点、不同意见;有附还可能有相互对立的看法和主张,但党的宗旨、方针,路线是明确的,在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下。党内可以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为了人民的利益一切个人恩怨都可抛弃,为了党的事业,必须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维护好党的团结统一。应在党内开展健康韵批评和自我批评;充分发扬民主,克服缺点、纠正错误,统一思想。要严守党的纪律,服从组织决定。即使有不同意见,也要服从党的决定,但可在尊重多数人意见的前提下保留个人意见。绝不允许搞破坏党内团结统一的派别活动、分裂活动。因为这是有违党的宗旨和人民利益的。

  马克思主义政党还是有坚强纪律和战斗精神的党。党是工人阶级的有严密组织的先锋队,必须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这是党的团结统一和步调一致的重要条件。一个没有严格纪律、组织涣散的党不可能有强大的战斗力。马克思主义政党有明确的目标和铁的纪律,雷厉风行的作风和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因而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中,都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

  在社会主义革覆盖,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主要体现在:

  第一,思想领导方面。社会主义革命要有正确思想的指导,要在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引下进行广泛的思想动员,要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群众,这些任务都要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来承担。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人民群众中进行有效的思想宣传和动员教育工作,社会主义革命就难以广泛发动和更终取得胜利。

  第二,政治领导方面。当革命的形势到来时,必须审时度势,提出符合实际要求的斗争目的,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和行动步骤。在革命形势发展迅速、变化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要能正确地判断形势,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指出明确的方向。这些任务只有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承担和胜任。

  第三,组织领导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身就是一个组织严密、 有纪律、能战斗的新型政党。在革覆盖通过党组织把广大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形成一支宏大的革命队伍,才能同资产 阶级的统治进行有效的抗争。特别是在武装斗争方面,有党的坚强 统一的领导和具体严密的组织,才能成功地进行革命斗争,推翻资产 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建立起由劳动人民掌权的新型国家。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之后,仍然需要马克思 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任务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 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掌握着国家政 权,能够有效的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思想领导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建 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善于总结经验,探索创新, 为社会主义事业指明方向。同时还要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 以及腐朽没落阶级思想意识的侵袭。这都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思 想方面、意识形态领域的坚强领导。 .

  第二,政治领导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 政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在对社会各项事 业进行政治领导的实践中,党要起到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 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三,组织领导方面。社会主义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 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序地进行。党领导人民,通过各种组织形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社会实践的各 个方面,以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组织领导。

  3.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 因此要在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同时不断改进完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社会主义民主 高于资本主义民主,它不但是形式上的民主,也是实质上的民主;不但是政治民主,更是经济和社会全面权利上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因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领导人民实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放弃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根本利益就无法保障,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人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探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学习和总结经验,在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中不断前进。对党的领导同样如此,要在实践中探索党在新形势下实现其思想、政治、组织领导的新形式、新方法。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加强党的先进性,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必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加强自身建设,保证党始终引领时代进步的作用;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本章小结:

  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的。对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马克思主义者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同时胜利论,列宁则根据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新形势提出了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并成功地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列宁和斯大林在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社会主义从一圆到多国发展壮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被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更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重要的奋斗目标和任务。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完善。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化。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更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在一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有其历史必然性,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更重更艰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多样的,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新型的革命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政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

绪论12345678

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快来参加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辅导>>

自考交流群

扫码领取试题答案及解析

新人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