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 > 07年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中)

07年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中)

2007年12月04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报名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1、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进入19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当时中国,政治上是个封建统一的大帝国,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外交上奉行闭关自守政策。中国的外贸城市仅限广州一处,这就和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和它的海外殖民事业是紧密配合的。产生中国的近代报刊。

    中文报刊: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宗教月刊。外形就像中国的线装书,采用木版雕印,一直出版到1821年。内容除了宣传宗教,还发表了许多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文章,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会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新闻虽极少,但属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更。

    如《月蚀》是更早的预告性的新闻;

    《告贴》是更早的广告;

    《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是更早的新闻图画。

    《察世俗》的宣传方式,对以后的近代报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在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和主编,是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外形很像《察世俗》,都采用中国纪年,也都引用儒家语录,内容也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也是套用“孔子加耶稣”模式进行宣传的。目的:《东西洋考》就是为更快地打开中国的大门,为帝国主义侵华政策服务的。内容:宗教内容虽然还有,但不像《察世俗》列为根本要务,伦理道理的分量也逐渐减弱,它主要是为商业服务。科学文化的内容大大增强。在业务上:设立新闻专栏,还选录《京报》,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这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1833年12月该刊第5期所载的《新闻纸略论》是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论文,向中国读者首次介绍了西方报刊的情况和新闻自由问题。稿件末尾的“编者按语”是中文近代报刊首次出现的内容。总之,在业务上,《东西洋考》已在相当程度上具有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了。于1838年停刊。

    外文报刊:

    4、《蜜蜂华报》: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是葡萄牙文周刊《蜜蜂华报》,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是当时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的政府机关报,由进步的立宪派军人巴波沙创办。

    5、《广州纪录报》:1827年11月8日,英国鸦片商人马地臣和美国商人伍德在广州创办了英文版的商业性报刊。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是当时影响更大的外文报刊,鸦片战争后迁往香港出版,改名《香港纪录报》,1863年停刊。

    6、《中国丛报》:1832年5月在广州由裨治文出版和主编的英文月刊,主张采用强有力的决定性的“炮口的交锋”来使中国屈服。是西方武力侵华的舆论阵地,对英美的侵华政策有明显的影响。

    7、鸦片战争前后,在中国出版的外文报刊,共同处:其内容以提供军政情报和商业信息为主,目的是为武装侵华服务,在业务上,采、写、编、评已达到近代报刊的应有水平。

    香港报业:

    8、香港出现更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

    9、1842—1860年间是香港报纸在发展的阶段,其中更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即《中国之友》、《香港纪录报》、《德臣报》、《孖剌报》。

    10、《香港纪录报》曾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在报上连载。

    11、《德臣报》:初为周刊、后为日报,创办人是肖锐德和德臣,自1845年2月在香港创刊到1858年都是香港政府的官方出版机构。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时,该报主笔黎德曾参加起草对外英文宣言。第一次广州起义时,该报曾发表文章支持革命活动。1974年8月停刊,历时129年。是香港历史更长、影响更大的英文报纸。

    12、《孖剌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1857年10月在香港创刊。创办人是英商莫罗。莫罗和《中国之友》的台仁特一样,敢于揭露英政府的弊端和官员的腐败行为,该报也是香港历史悠久影响很大的一家英文报纸。1941年停刊。从时间和影响上看,《德臣报》和《孖剌报》都超过了香港其他的英文报纸。

    13、《遐迩贯珍》:是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53年9月3日创刊,由伦敦布道会对华文教机关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出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以后的主编是奚礼尔和理雅各。1856年5月1日停刊。

    《遐迩贯珍》是更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的目录,这是中文报刊的创举。

    《遐迩贯珍》总体上都是站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立场,但在报道中国内部消息时,还是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1855年起,《遐迩贯珍》还增出附刊《布告篇》,刊登各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14、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是1858年1月由《孖剌报》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主要刊登商情、船期和广告,1864年该报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上海报业的崛起:

    50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

    15、《北华捷报》:是上海第一家报刊。1850年8月3日由英商奚安门创办并主编的英文周刊,英国商行字林洋行负责发行。主要刊登广告、行情、船期等商业信息,言论反映在华英商利益。1856年增出《每日航运新闻》,被视为“英国官报”。

    16、1864年7月1日,《每日航运新闻》扩为日报独立出版,定为《字林西报》。(由来)

    《字林西报》重视新闻,曾一度获得独享路透社电讯的特权。1951年3月31日停刊,出版时间长达101年,它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更长、发行量更大、更有影响的外文报纸。

    17、19世纪60年代以前,上海外报发展程度是赶不上香港的,而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则后来居上,报业的这种变化,实际上是上海取代香港而成为全国更大的外贸中心的反映。

    到了90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18、外报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法国人在上海出版的中文报刊《益闻录》、《圣心报》。

    上海早期的教会报刊:

    19、上海更早的教会报刊是1857年1月创刊的《六合丛谈》,由伟烈亚力主编,是上海第一家中文月刊。

    除宗教内容外,还有自然科学、商业行情、中外新闻。

    20、《万国公报》:影响更大的要数《万国公报》。《万国公报》的前身是1868年9月5日出版的《教会新报》,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和主编,1874年9月改名《万国公报》。它全录《京报》并报道各国新闻,此外还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维新变法开始后,《万国公报》曾用大量篇幅刊登了维新派的《强学会序》,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该报还反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在介绍西学。报道时事、宣传维新变法等方面,客观上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1883年7月停刊,1889年2月复刊,成了基督教在华的更大的出版机构广学会的机关报,月刊出到1907年12月更终停刊,前后发行34年。

    21、1861年11月由字林洋行创办、由美国传教士伍德主编的《上海新报》,是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化报纸。

    22、《申报》:是1872年4月30日由英商美查等人创办的,它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

    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改革:

    一是发表政论文章。创刊时头版就刊载“论说”。

    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还派人去台湾采访,发表了具体生动的《台湾军事实录》等战地通讯,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连续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更早更长的连续报道。

    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的文字。

    四善于经营副业:一是创办文艺期刊《瀛寰琐记》,1875年后又先后出版《四溟琐记》和《环宇琐记》,这些都是我国近代早期著名的文艺期刊。二是出版白话新闻报。1876年3月,《申报》创办了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民报》,这是我国更早的白话报刊。三是编印画报。《瀛寰画报》实为中国画报之祖。1884年5月又出版了《点石斋画报》。四是印书

    23、《字林沪报》连载长篇小说《野叟曝言》,还于1897年11月24日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副刊《消闲报》。

    24、19世纪90年代上海报坛已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在报业发展上上海后来居上,取代了香港、广州而成为全国新兴的报兴中心。

    外报在华的扩展和影响:

    25、《中外新闻七日录》创刊于1865年2月,是广州更早的中文报刊。

    26、1871年外国传教士组织了“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1872年该会机关刊物《中西闻见录》在北京创刊,由丁韪良主编。外国人的办报活动就突破了中国清王朝的更后一个禁区。

    27、《时报》1886年8月在天津创刊。重视北方新闻和言论。1890年英国传教士李堤摩太任主笔后,发表了一系列变法主张,该报成为政论性报纸。这时天津的《时报》和上海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人在华办的更有影响的两大中文报刊。

    28、外报的影响:在华外报的出现及其由东南沿海向北伸展和向中国内地步步深入是和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扩张同步进行的,鸦片战争前,使用精神鸦片和物质鸦片同时输入中国的方法,实际上都是侵略,赤裸裸地鼓吹对中国进行武装侵略。在鸦片战争中,外报及主编积极为武装侵略服务。鸦片战争后,这些外报又为帝国主义新的侵略扩张行为制造舆论。也有个国报刊对中国持友好态度,如英商台仁特主持的英文《中国之友》报。

自考交流群

扫码领取试题答案及解析

新人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