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首页 > 教材大纲> 全国2012年自考《写作(一)》教材大纲

全国2012年自考《写作(一)》教材大纲

2012-10-15 15:09:41   文章来源: 自考365   字体:   打印
报名

  《写作》课程的考试内容可分为“基础理论知识”、“文体写作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作文”等四个部分,具体考核目标如下。

  一、基础理论知识部分

  这一部分涉及的,是适用于各类文章写作的普遍规律和共同要求。诸如,文章应由哪些要素构成?在文章写作的具体过程中为什么要重视以及如何进行提炼主题,安排结构,搜集、使用材料,推敲、润色语言等等。

  (一)主题

  1.识记、理解“主题”的涵义就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具体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也是“读者对文章中心内涵的一种独特理解”。

  2.识别、辨析主题与客体、论题、标题等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课题:一般指科学论文的研究对象和所要阐明的问题。

  论题:一般指议论文的讨论对象和所要分析、论述的问题。

  标题:文章的名称,可以揭示,暗示主题,也可以只是提示内容的范围或贯串线索。

  3.理解并能解释说明主题在文章中的核心地位和统帅作用——它能决定材料取舍,支配谋篇布局,制约表达手法的运用,影响遣词造句,不仅是写作的基本依据,也是决定文章价值的重要因素。

  4.理解并能解释说明确定主题的要求——

  明确:有鲜明的思想倾向,实证的科学立场和艺术的审美色彩。

  集中:主要指简明、单一,有清晰的聚焦点。

  贴切:能同材料完美有机地结合。

  深刻:能够比较充分地揭示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懂得提炼主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就是要准确把握材料的性质意义,理解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寻求新颖独特的切入角度,并能反复锤炼,开掘深化。

  (二)材料

  1.识记、理解“材料”概念的涵义,辨析“材料”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材料:文章中用以提炼、表达主题的事物和观念。

  素材:多指作者写作之前从生活中直接摄取的、尚未经过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

  题材:经过作者提炼加工、写入文章、用以表现主题的材料。

  资料:多指撰写学术性文章所搜索、使用的文字材料,可分为原始资料和转引自其他文章或经过加工的第二手资料。

  文献,具有重要意义和长久保存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2.识别文章中可能用到的各种不同种类材料——事实材料和观念性材料、个别材料和综合性材料、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原始材料和转手材料的具体形态。

  3.理解并能具体说明材料的把握、使用,对于提炼、形成、表现,深化主题,传递、增殖文章信息,影响、制约结构安排的作用。

  4.解释说明“观察”、“体验”、“调查”、“检查”等几种获取材料的方式方法的特点和具体要求——

  观察:是指“截住人的感官全面、深入、细致地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知觉过程,既要了解事物、现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又须进一步透视其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观察时需要“端正态度、选好观察点、善于比较、分析思考”。

  体验:是指“生活在对象所处的环境中,亲自感觉进而认识对象和环境的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比观察更带有亲临性和情感性”;观察时既要“热情投入”,又要“拉开距离”。

  调查:是指“从现场或知情者那里了解真实情况并加以分析研究”;调查要求“尊重客观事实”、“使用正确方法”、“选取多种途径”。

  检索:就是“利用各种物质条件查阅写作所需的文字资料”;常用的检索方法有图书馆检索和计算机检索。

  5.理解并能具体说明文章材料的选择为什么需要以及怎样体现可靠、确凿、点形、生动、新颖等原则。

  6.在写作实践中能够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处理好材料的取舍、详略、组合和联系等问题。

  (三)结构

  1.识别、理解“结构”、“线索”、“层次”、“段落”、“过渡”、“照应”等概念的涵义——

  结构:文章内容的组织构造,即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外部形式的统一;也指文章作者谋篇布局的写作行为或行为过程。

  线索:文章深层脉络的形态标志,是将文章连成一体的东西。

  层次:表示文章内在逻辑联系的结构单位。

  段落:体现层次的外部形式,亦即“自然段”,是作者设置的,以首行空两格为标志,自成起迄。

  过渡:体现段落与段落、层次与层次之间各种衔接关系的形式、手段,常见的有使用关联词语、过渡句和过渡段等。

  照应:显示文脉的贯通,强化文章关键内容和前后间联系的形式、手段;要求是前有交代、伏笔、暗示,后有呼应、挑明、应笔。

  2.理解并能具体说明安排文章结构的原则是:反映对象的内在联系;适应文章的体裁要求;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考虑读者的接受心理。

  3.理解、说明“完整性”、“连贯性”、“严密性”、“灵活性”等文章结构要求的具体含意。

  4.分析、概括文章的层次和各部分内容间的相互关系;辨析、识别“记叙型”、“论证型”、“说明型”、“综合型”等文章常见结构类型的主要特点——

  记叙型:按对象存在与发展的时空序列安排、设置总体结构,在特定时空背景的具体叙述中体现对象的逻辑、因果联系,有“时空正常式”两种类型。适用于大部分记叙文。

  论证型:亦称抽象因果类型,以概念间的逻辑联系为结构的基本依据,有“总分式”、“平列式”、“递进式”等具体形式。适用于议论性文章。

  说明型:可以以对象存在、发展的时空关系、属性、功能或是内在的因果、逻辑关系为说明顺序。适用于说明文和某些游记式散文。

  综合型:以上述一种结构类型为主,兼具其他类型的特点。适用于文学散文和杂文。

  5.理解并能具体说明文章的开头应能有利于表现主题或围绕主题拓展作者的思路,吸引或引导读者的阅读。文章结尾的作用,除了绾结全文,还应给读者留下回味。

  6.理解并能掌握运用议论、记叙、说明性文章常见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方式;识别记叙性文章常见的具体线索形态。

  (四)表达方式

  1.识别、理解“叙述”及其相关概念的涵义,并能具体地加以运用——

  叙述:对人物经历、事件发展、情景转换所作用的叙说和交代。

  叙述人称:作者叙述的身份和位置。

  顺叙:按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所作的叙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过程中暂时中断线索,插入另一事件。

  补叙:在叙述过程中,对前面事件作某些补充交代。

  总叙:总的轮廓性叙述。

  分叙:在总叙之后分成若干部分的叙述方法,或是对同时发生的两件或多件事情作分别、平列叙述,也叫“平叙”。

  2.理解并能具体说明叙述的主要要求是:交代明白;线索清楚;详略得当;富于变化。

  3.识别、理解“描写”是一种把某一对象的状貌、情态具体、形象地再现出来的写作手法。叙述与描写的关系是:两者在具体的文章写作中往往总是结合使用而不可分割;前者表现对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后者表现这一过程中的具体特点。

  4.理解、识别可以作为描写具体对象的特点和区别——

  人物描写: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

  景物描写:也称“环境描写”,一般包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细节描写:对生活中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或描写。

  场面描写: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中,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5.理解、识别不同描写方法的特点和区别——

  白描与工笔:前者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后者指对人物和环境进行精雕细琢式的描写。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前者也称“正面描写”,即对对象作直接的刻画;后者也称“侧面描写”,对所描写对象不作直接刻画,而是借助于媒介物来进行烘托。

  主观描写与客观描写:前者指将作者的主观情感移入被描绘的对象之中,渗透、辉映作者的主观情绪;后者指客观、具体地描写事物的本来形貌。

  6.理解、说明“具体形象”、“特征鲜明”、“形神兼备”等描写基本要求的具体表现,并能加以运用,努力提高语言表现能力。

  7.理解、说明“抒情”概念的涵义——在文章中抒发、流露作者的情感。识别、区分“直接抒情”(不借助媒介)与“间接抒情”(借叙事、议论抒情或寓情于景、咏物寓意)的具体特征。

  8.理解并具体说明“抒情”的一般要求——流露真情,注重品位,引发共鸣。

  9.学习运用不同的抒情方法,增强文章的感情色彩。

  10.理解、识别“议论”及其相关概念的涵义、联系和区别——

  议论:对某个对象或问题发表见解、表明观点和态度。

  论点:又称“论断”,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主张和态度。

  论据:用以证明论点的事实材料或理论材料。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立论:正面阐明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主要驳斥对方观点,达到破而立的目的。

  11.理解和具体说明“议论”的基本要求——论点要正确深刻;论据要确凿有力;论证要严密有序。

  12.理解、识别、说明“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因果法”、“对比法”、“类比法”等几种常用的立论方法和“驳论电”、“驳论局”、“驳论证”、“归谬法”、“反正法”等几种常用的反驳方法的具体特点,并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13.理解、说明“说明”的含义及其主要的表达功能——用以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能等具体特征或抽象事理的表达手法。

  14.理解、识别、具体说明不同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使用要求,并能在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定义与诠释:前者可准确揭示对象的内涵与外延;后者是对对象有关属性的解说或注释。

  举例与引用:前者用具体事例说明事物的特点;后者引用文献资料或作品片断说明事理。

  比较与比喻:前者用同类、相近事物相比,突出有关事物的各自特征;后者用形象的比喻说明抽象道理或复杂事物。

  分类与分解:前者是对同属而不同类或同类而不同种的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说明;后者是对某个事物的整体进行解剖、划分式的说明。

  数字和图表:前者列举数字;后者用图像或表格显示。

  15.理解和具体说明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内容科学;表述明晰;态度客观。

  (五)语言

  1.理解“语言”不仅是构造文章、传递信息的媒介,而且是文章能否生动、优美、感人,便于为人接受的重要保证,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学习语言的自觉性。

  2.理解并能具体说明文章语言的主要特点——

  语境性:指文章语言处于一定具体语言环境中并受其制约的特点。文章语言受狭义语境和广义语境制约,不能离开文章的上下文,写作的场合、目的、对象以及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情况等具体因素分析、评价语言的好坏。

  符号性:语言是使人的思想和思维物质化的声音符号,书面语言则是符号的符号。

  个体性:文章语言总是不同程度地体现着作者个人的特点和风格。具有鲜明个性的语言,是保证写作成为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条件。

  3.理解、说明运用语言应该力求“准确”、“建莲”、“生动”、“适体”等基本要求的主要内容,并能运用到对于具体语言材料的分析、评价中去——

  准确:一般意义的语言准确,是指用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确切无误地传达作者的感受、印象和认识;模糊语言和含蓄语言则是特殊语境下的准确语言。

  简练:以相对俭省的文字传递尽可能丰富的信息。诸如避免堆砌,多用短句,讲究语言含蓄,善于运用现成词语或文言词语,等等。

  生动:具体形象,活泼多变,感情充沛,富有魅力。但平实的语言和生动的语言也能合尔为一,也就是以平实的语言把对象写得像生活或客观事物本身那样生动逼真。

  适体:适体文体特点,适应对象特点。

  4.理解并能具体掌握学习语言的途径和方法,不断积累,提高语言素养——

  多听:学习“活”的语言。

  多读:积累、丰富词汇。

  多体验、多观察:培养、训练语感。

  多练:积累经验,掌握技巧。

  (六)作文过程

  1.识记、理解“构思”、“起草”和“修改”是一般文章写作过程中的三个主要阶段。并能在写作实践中掌握它们的基本要求。

  2.理解并能具体说明“审题”的任务主要在于审核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审题者应该明确题目所规定的取材范围和内容重点,注意把握题目内在的深层含意,抓住题目所提供的线索,围绕它来表示主题。材料作文的审题,要在准确把握有关材料性质、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体会和其他主客观因素,确立观察、表现的角度或切入点。“拟题”的要求则是“准确、醒目、新颖、简洁。

  3.理解并能具体说明“运思”活动中四个程序的主要任务——

  定向:确定提炼主题的方向和表达类型。

  择体:选择文章体裁的类型和样式。

  选材: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和文体规格选择材料。

  理序:谋篇布局,设置线索、脉络,具体安排材料。

  4.理解、掌握编写提纲、起草成文的做法和要求。知道编写提纲有“标题式”、“提要式”、“图表式”等三种格式。起草成文要注意文脉的贯通,掌握起草的方法,讲究文面的规范和美观。

  5.懂得重视文章修改,不仅是提高文章质量与习作者写作水平的必要步骤,也是尊重读者、对事业负责的表现。

  6.理解、说明并能初步掌握修改文章的几个主要步骤地具体要求:

  检查主题:看主题是否准确、深刻、新颖别致。

  增删材料:尽量使材料与主题达到完美统一。

  调节结构:更好地为表现主题服务。

  推敲语言:力求准确、简练、生动。

  7.理解、识别并能掌握运用修改文章的几个主要方法——“冷却法”、“诵读法”、“比较法”、“求助法”、“电脑修改法”。在进行文章修改时知道如何遵守文章修改的逻辑程序,要有整体观念,能够一丝不苟地做好这一工作。

  二、文体写作知识部分

  (一)记叙文体

  1.消息

  (1)识记、理解“消息”这一文体又称“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意。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报道价值的、群众关心的、硬质而未知的事实的报道。

  (2)识记、理解新闻写作中“五何”(或“5W”)的意思是指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也有人认为还应加上“如何”为“六何”(即“6W”)。其中,“何时、何地、何事”三个要素尤为任何一篇消息所必备。

  (3)识别、理解常见的消息文体有以下六类——

  动态消息:关于已经或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报道;

  简讯:重大事件的更新情况,或是一般新闻的简化处理;

  综合消息;围绕一个主题,集纳性地报道一个单位系统中各个局部的有关新闻材料;

  经验性消息:通过生动具体的事实反映某种规律性的经验和做法;

  评述性消息:夹叙夹议,边评边议,兼有新闻和评论的成分;

  人物新闻:以消息报道形式反映某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的思想、事迹。

  (4)理解、具体说明消息写作的原则要求是:报道迅速及时;内容完全真实;内容新鲜,有新闻价值或指导意义;体裁短小精悍。

  (5)识别、理解消息的应有结构成分、标题的制作要求、各类导语和背景材料的功能和形态特征,初步掌握消息的基本写作要求——

  消息的结构成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新闻标题与一般文章标题相比较,具有多行性和层次性的特点。

  新闻导语的类型有:直接导语和延缓性导语;叙述式导语、摘要式导语、提问式导语、评论式导语、描写式导语、比兴式导语。

  新闻常用的背景材料有:对比性材料,说明性材料,注释性材料。

  2.通讯

  (1)识记、理解“通讯”文体的主要特点是——

  新闻性:真实,及时,有指导意义。

  评论性:即事生情,缘情见理,以“点睛之笔”突出主题。

  文学性:语言的生动形象和表述手法的多样性。

  (2)识别、理解通讯的常见种类有——

  人物通讯:以记人为主的通讯。

  事件通讯:以记叙事件为主的通讯。

  工作通讯: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形象地介绍某种典型经验,分析成败得失。

  概貌通讯:通过点面结合,剪影取势等手法,勾勒总体形象或基本面貌。

  主题通讯:围绕一个主题,集纳一组新闻材料面进行报道的通讯。

  小通讯:篇幅短,情节性强,又称“新闻小故事”。

  (3)理解、说明并能初步掌握通讯写作的基本特点:选择典型、开掘主题;写活人物,展现精神;结构灵活,手法多样;即事生议,情理交融。

  3.记人、叙事散文

  (1)识别、理解“散文”的主要特点以及记人、叙事散文与小说、通讯特写等文体的异同——

  “散文”有广义、狭义两种解释:前者指所有不押韵或不重视骈偶的文章;后者指小说、戏剧、诗歌之外的一种篇幅较短、题材广泛、笔调灵活的文学样式。

  记人、叙事散文与小说、通讯特写等文体的异同:近似的地方是,彼此都比较重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细节的刻画;不同处是,记人、叙事散文不像小说那样强调题材的新闻性,而是可以以作者自身的思想感受、情绪体验作为结构作品的纽带,达到以情驭事或寓情于事的目的。

  (2)理解并能具体说明写作记人、叙事散文所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写“真”记“实”,善取典型:“人”见性格,“事”有波澜;合理想象,真实再现;情理相生,深化主题。

  (3)阅读例文及其他有关作品,结合知识学习提高对于记人、叙事散文的分析欣赏能力。

  4.游记

  (1)识记、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与审美、教育功能——

  游记,以记述游览活动的见闻感受为内容,兼有知识性和文学性的特点。文体可以归入散文。具体的种类很多。写法上,可以熔说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作为一种既长于叙述描写,又便于抒情议论的文章形式,游记的内容和功能与报告文学也有相通之处。重视游记写作,不仅可以推动习作者在脚踏实地的游览考察活动中获取写作材料,还能在投身自然、放眼社会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开阔胸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与感受能力。

  (2)理解并能具体说明进行游记写作需要注意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景”的刻画与“情”的流注:既善于以少总多、以形传神地抓住对象的具体特征,又能充分发挥观赏者自己情感体验的积极加工作用。

  “意”的提炼和“境”的营造:提炼主旨,主要是为了增强文章思想内容的清晰性和深刻度;拓展意境,则是要进一步增强文章思想蕴含与具体形象描述的结合力,使文章更有咀嚼回味的余地。

  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作者自己首先要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养;善于开掘、发现游览、考察对象的历史文化内涵;要有新鲜、深刻的观察、思考角度,增强文章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气息。

  (3)阅读例文及有关作品,结合知识学习提高对于游记的分析、欣赏能力。

  (二)议论文体

  1.读后感

  (1)识记、理解“读后感”与剧评、书评都属于议论范畴。不同的是:书评、剧评着眼于“评”,范围有所限制,角度较为集中:“读后感”着重于“感”,要求写出作者读后的感触、体会以及由此引起的思考、联想,范围更为广阔,形式多样灵活。

  (2)理解并能具体说明读后感写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要求是——

  细读精思,全面把握:把握所读材料的不同特点,提高分析、理解水平。

  由此及彼,生发感受:在准确理解所读材料内容特点、思想意义的基础上,联系有关事务或问题,提出自己的体会或感悟。

  剖析作品,阐明观点:既能紧扣作品,进行准确、生动的分析、解读;又能超越作品,提高、深化读者的认识。

  叙议结合,情理交融:剖文析理,是读后感写作的基本任务;叙议结合,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表达手段;情理交融,则是要求作者的文字能对读者起到以心换心、以情动情地作用。

  (3)能够比较准确地掌握读后感的写作要求。

  2.短论

  (1)识记、理解“短论”的文体特征和社会功能——

  短论,就是用说理的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进行议论、评述的短篇文章。短论好比议论文体中的“轻武器”,与一般的政论文、文艺评论或学术论文相比,有四个较为明显的特点:针对性、单一性、群众性、论辩性。

  (2)理解和具体说明短论写作的一般要求——

  捕捉矛盾,发现问题:要求作者具有敏锐的政治、思想嗅觉,以及对新事物、新问题的感知、发现能力。

  “大中取小”,“小中见大”:选材要求“大中取小”,也即善于找到便于触及事物本质的“突破口”或“切入点”;立论则要“小中见大”,亦即善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剖析概括,切中肯綮:剖析是为了充分展现事物、问题的各个侧面和相互关系;概括,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个别显示一般。分析、概括结合得好,文章才能说理充分,条理清楚,思想严密,内容深刻。

  短小精悍,笔调灵活:力求做到字少而言精。

  (3)初步掌握短论的写作要求。

  3.文艺评论

  (1)识记、理解“文艺评论”的文体特征和社会功能是——

  文艺评论,就是对各种文艺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的文章。它既是作品客观社会效应的信息反馈,也是评论者独特个性和艺术创造力的结晶。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既能帮助作者总结经验教训,推动创作水平的提高,也是指导读者提高思想认识和鉴赏水平的向导。它的社会影响,甚至还会远远超过原先所要评论的那些具体对象的范围。

  (2)理解、说明文艺评论的写作对于作者思想方法和工作态度上的要求是——

  理解工作性质,明确服务对象:要求文艺评论工作者能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党的文艺方针为指导,正确解决立场观点和工作方针的问题,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对待自己的工作,为社会主义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尊重艺术规律,拓展审美视野:文艺评论作者作为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或独创性,一定要与尊重审美对象自身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倡实事求是,防止以偏概全:坚持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保证文艺评论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不受损伤。

  (3)理解并能具体说明写作文艺评论时应该努力做到——

  知人论世,精研作品:前者要求评论者把具体的评论对象和作者创作上的总体倾向以及作者、作品所受到的各种社会、历史影响联系起来考察。这既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态度,也是写作文艺评论时首先应该做好的工作。后者要求作者阅读、研究作品时,除了熟悉内容、理解意义,还要强调艺术情境的领略。

  抓住特点,写出新意:一要切合文学艺术的共同规律,二要突出评论对象的独特个性,同时还要不断充实、更新作者自己的理论素养,站在新的高度,发现新的问题。

  叙述结合,有理有据:“叙”足以成为“议”的佐证:“议”能够阐发“叙”的精微。

  “析”“赏”交融,文情并茂:文艺评论不仅要深入细致地分析、评价评论对象的艺术成就、艺术特色,而且这种分析、评价工作本身也应该是富有艺术情趣的。

  (4)初步掌握文艺评论的写作要求。

  4.学术论文

  (1)识记、理解“学术论文”的文体功能是——

  准确陈述或解释人类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方面的行为规律、认识过程,对科学领域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总结、研究、探讨,表述其成果。与一般议论文相比,它要求有更高的专业性、学术性、理论性和独创性。

  (2)理解和具体说明学术论文的选题要求是——

  选择对当前建设有重要意义、能密切联系实际、易于发挥效用的题目。

  选择在学术上有探讨价值——具有开创性、延伸性或能起到综合归纳作用的题目。

  选题要难易适中,既不难入手,也不能往纵深开掘。

  (3)理解并具体说明做好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资料工作的要求是——

  广泛搜集:理论准备和专业知识准备;别人已有的论述;可资比较、对照的材料;有关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和其他相关因素的材料。

  整理分类:养成作札记和卡片的习惯,运用找联系、寻关系的逻辑方法分门别类,以便查找和归纳。

  分析研究:运用哲学思维的方法、逻辑和历史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正确引用:概括引用;完整引用;分析引用。

  (4)了解并能初步掌握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模式和一般写作要求是——

  绪论:主要用以说明研究的动机、目的和意义,一般要求语言简洁、开门见山。

  本论:学术论文的主体,要求能以充足有力的资料阐述观点,条理要清晰,逻辑要严密,语言要准确、庄重。

  结论:总结全文,归纳要点,还可以对自己或他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上如何进一步深入提出展望。

  (三)说明文体

  1.说明书

  (1)识记、理解“说明书”的文体特征和社会功能是——

  用以介绍有关物品的性能、规格、用途、使用方法,或是影视剧情、图书内容的说明文体。其作用在于使读者对有关的知识性内容有所了解,并能正确掌握、使用。

  (2)理解和具体说明“说明书”的内容特点、写作要求是——

  科学性:内容确凿,表述准确。

  实用性:必须从实用的角度考虑说明书的内容重点和表述要求。

  条理性:说明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要求它能准确反映被说明事物的内部构造和相互关系,符合读者的认识过程和使用需要。条理性的要求相当重要。

  (3)能够根据一定材料撰写符合要求的说明书。

  2.解说词

  (1)识记、理解“解说词”的文体特征和社会功能——

  是对具体展品或参观、游览对象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说明文体,大都是配合图像、实物所作的文字或口头说明,使读者、观众、游客借助解说词而对有关事物获得更加鲜明、深刻的印象。

  (2)理解和具体说明解说词的内容特点和写作要求有——

  指要性:突出所要介绍事物的重要特征;揣摩观众、听众的心理和需求;体现解说词的特定宗旨。

  扩引性:通过知识性或情理性的扩展、引申,帮助听众、观众进一步领会到图像、事物本身难以直接表达出来的东西。

  明晰性:解说晓畅、显豁,讲起来朗朗上口,使观众或读者一听就明白,一读就清楚。

  (3)能够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观众读者的需要以及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撰写篇幅较短的解说词。

  3.科普说明文

  (1)识记、理解“科普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和社会功能——

  是以介绍、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说明文体。有的还能熔科学性与文学性于一炉,使人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思想感情的陶冶和美感的享受。

  (2)理解和具体说明科普说明文的内容特点和写作要求是——象化或抒情性较强的笔墨,目的仍然是为了使读者更喜爱阅读,更容易接受文章的知识性内容。

  趣味性:科普说明文的读者对象大多是没有多少专业科学知识的普通群众,为了更好地达到普及的目的,必须使他们感到新奇有趣才行。

  通俗性:内容要具体生动,语言要浅显明白,能把有关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读者。

  (3)能在积累材料和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撰写篇幅比较短小的科普说明文。

  (四)应用文体

  1.常用书信

  (1)识记、理解“书信”是指“个人、单位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为了某种实用目的,致送某个特定对象的具有一定惯用格式的应用文体”。一般书信,主要是指个人与个人间的私人通信;专用书信,则是在特定场合使用的具有专门用途的书信,通信双方往往至少有一方属于单位、团体或是它们的代表。

  (2)识记、理解并能基本掌握书信书写的通用格式——

  称谓:正确体现写信人和收信人的关系。

  正文:适当使用启事语和问候语,合理安排正文内容的表述次序(譬如,给人回信,一般应先答复对方来信提出的问题,告知托办事情的结果,再谈自己想说的事情等等)。

  结语:也称祝颂语,根据书信的内容、目的以及与收信人的关系加以选择,一般分两半截写。

  具名:写在结尾右下方,要和开头的称谓相呼应。

  日期:写在具名下一行偏右处,与具名稍错开。

  信封:有横式、竖式两种。横式分上(略左)、中、下(略右)三行,竖式分右(略上)、中、左(略下)三行。书写收信人收信地址、姓名与寄信人地址、姓名(或姓)。现代信封还要写上收信地和发信地的邮政编码。

  (3)识记并能正确使用书信中的一些常见特定用语(包含自称、体称、启事语、祝颂语、具名语等)。

  (4)理解和具体说明常用书信和一般书信的表述要求——思想明确,叙述清楚,内容具体,语言得体。

  (5)识记、理解专用书信和一般书信书写格式的不同:专用书信常用标明性质的标题,一般书信没有标题;专用书信书写收信人的位置,可以写在开头第一行,也可在正文之后另起一行,还有的写在正文中,一般书信均写在开头第一行;不少专用书信要在具名处加盖公章,一般书信大都不用盖章。

  2.行政公文

  (1)识记、理解“行政公文”就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

  (2)识别国家规定的我国行政机关公文主要有命令,议案,决定,指示,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等十二类十三种。

  (3)理解、说明行政公文内容表述的基本要求是——

  观点明确,依据确凿:观点正确与否,是衡量公文质量高低、价值大小的主要依据;材料是公文写作活动的前提,包括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结构完整,布局合理:公文结构一般都由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开头部分,有根据式、目的式、概括式、提问式、表态式等写法;主体部分,有并列式、纵贯式、提问式、综合式等写法,结尾部分有总结式、鼓舞式、说明式、定型式等写法。

  语言准确,措词得体:语言运用要与公文的行文目的、内容、对象、条件等特定需要相适应,表达的内容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文字凝练,语意明晓:准确实用开端、称谓、期清、征询、表态、期复、引叙、过渡、精斑、结尾用语等公文专用语。

  (4)识别、理解行政公文固定格式中文头、行文、文尾部分有关组成要素的书写要求:

  “文头”部分,有——

  秘密等级:分“绝密”、“机密”、“秘密”三个等级。

  紧急程度:分“特急”、“急件”两等。

  文件名称:由制定文件的机关名称加“文件”两字组成。

  发文字号:包括机关代字、年份、序号。

  “行文”部分,有——

  标题:完整的公文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文种组成。

  主送机关:是公文主要接收和承办的机关。

  附件:为公文正文作补充说明或印证参考的文件、材料。要注明附件的顺序和名称。

  成文时间:一般以领导人签发的日期为准。

  印章:公文正式成文的标志。盖印时上不压正文,下要骑年盖月。

  “文尾”部分包括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标记等。

  (5)识记、理解“通知”、“通报”、“报告”、“请示”、“函”等常用行政公文的涵义、特点、种类、格式和写法。重点掌握“快议通知”、“表扬性通知”、“专题报告”、“请求批准的请示”和“去函”的写作要求。

  3.事务文书

  (1)识记、理解“事务文书”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处理日常公务活动中用来传递信息、拟定计划、总结经验、调查情况、指导工作的书面文书”。

  (2)理解、辨析事务文书和法定公文虽然都是公务活动中广泛使用,都具有较强的政策性、规范性和针对性,但彼此在作者身份、格式规范、实际作用、行文方向、表现手法等方面,仍有明显区别。

  (3)识记、理解“调查报告”是“经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和认真严肃地分析研究以后写出来的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其本质、规律的书面文体”。识别调查报告大致有介绍经验、反映情况、研究问题、揭露问题和科学研究性等五种类型。

  (4)理解并能初步掌握调查报告的一般写作要求是——

  深入调查,充分地掌握材料:端正态度,讲究方法。

  认真研究,科学地分析材料:从偶然中见必然,从现象中抓本质。

  确定主题,精心地选择材料:选择典型事例,提供确切数据,运用对比材料。

  合理布局,恰当地安排材料:掌握调查报告开头、结尾的一半写法和主体部分的横式、纵式、递进式和综合式等四种结构方式。

  (5)识记、理解“总结”是“通过对本人或本单位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实践的回顾,从中找出经验或教训,引出规律性的东西,用于指导下一阶段实践的书面文体”。识别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等两种类型。

  (6)理解、掌握总结的正文一般应包含“基本情况的回顾”、“成绩、做法、经验和体会”、“存在问题和今后打算”等内容。初步掌握总分式、条文式、小标题式和全文贯通式等四种常用的总结结构方式。

  (7)识记、理解“简报”是“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编发的反映情况、传播信息、交流经验、指导工作和一种摘要性的内部文件”。识别工作简报、会议简报、动态简报等三种内容、功能不尽相同的简报类型。掌握简报的格式规范和“真”、“新”、“快”、“简”的写作要求。

  (8)识记、理解“计划”是“在一定时间内为了完成某项任务或几项任务,需要事先作出明确、具体部署的书面文体”。识别条文式、表格式、条文表格结合式等三种计划样式。初步掌握计划内容上的目标(做什么)、措施(怎么作)、步骤(何时完成)“三要素”和结构安排上的三种形式,即分部式、分项式、分段式。

  4.规约文书

  (1)识记、理解“规约文书”包含“规章类文书”和“合约类文书”两类。规章类文书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群众组织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制定的或经过群众集体讨论决定的行为规范书面文书”。合约类文书是“由双方对某一事项按照法律规定或习惯要求,经反复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签订的、并对签约各方的权利义务、行为要求分别作出规定的一种契约性文书”。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内容上的规范性,作用上的制约性,表达上的条陈性,语言上的严密性。

  (2)识记、理解“经济合同”就是一种合约类文书。具体涵义是:“在经济领域中,法人或当事人双方或多方为了实现一定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而订立的共同遵守的书面协议”。

  (3)识记、理解并能初步掌握合同写作的一般要求——结构通常由合同名称(标题)、立合同当事人(单位)名称、正文、签署等部分组成。各类合同必备的通用条款是: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的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等等。

  (4)识记、理解“章程”是一种规章类文书。具体涵义是“一种具有法规性质的组织规程,是一个组织或团体进行管理的有效工具,凡属这个组织或团体的成员,都应严格遵守和执行”。

  (5)识记、理解“条例”也是一种规章类文书。具体涵义“是国家机关发布的用于指导某项长期性的工作或活动的法规性文件,一般由主管该方面工作、活动的国家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律精神制定,由国家机关批准颁布”。

  (6)掌握章程、条例的主要写作特点——用分条列款的叙述方法,一般按总则、分则、附则的结构形式逐一叙述文书的有关内容。

  三、作品阅读分析部分

  学习写作,应该包括理论学习、作品阅读与写作实践。三者有机结合,既可使理论学得比较生动活泼,也能更好地提高学习者的实际分析能力和表述能力。本考纲“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和“文体写作知识”部分的“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中经常有“理解并具体说明”的提法,即是要求考生回答问题时,除了复述知识、讲清道理,还要能以对于具体语言材料的分析、评价作为例证。本教材各章节的“阅读与训练”中,除了知识、理论的检测,也是文字材料的阅读。现对其中一些成篇的文章提出如下考核要求(作为考试题目,也可以采用课外的其他语言材料)。

  1.《世说新语》三则     刘义庆

  (1)识记这是三则记述人物轶闻琐事、言谈举止的志人小说。

  (2)概述三则故事(《华王优劣》、《阮裕焚车》、《祖财软屐》)各自宣扬的为人处世之道。

  (3)举例说明三则故事如何善于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个性。

  (4)简要说明三则故事在主题表述方式上的共同之点。

  2.《“儿时”》       瞿秋白

  (1)识记这是一篇富有抒情意味的哲理性散文。

  (2)简要说明文章开头四句诗的含意。

  (3)概述本文的主题思想及其深刻的现象意义。

  (4)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想念儿时”、“祷告儿时”,对于文章主题的表达又起什么作用?

  3.《笑》     冰心

  (1)识记这是一篇抒情散文。

  (2)简要说明本文选取了那些材料,哪些是真实图景,哪些是想象的产物,它们又是怎样串联起来的?

  (3)概述本文表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意向和理想追求。

  (4)举例说明本文如何善于借景抒情,饱含诗情哲理。

  4.《永远的蝴蝶》      陈启佑

  (1)识记这是一篇微型小说。

  (2)理解、说明本文作者以《永远的蝴蝶》为题的含意。

  (3)找出文章中具有“照应”作用的文字,说明它们在故事中对刻画人物、渲染气氛和展开情节的作用。

  (4)简要说明本文主要的写作特点。

  5.《衣裳》        梁实秋

  (1)识记这是一篇随笔式的议论性散文。

  (2)体会本文明白晓畅而又简洁典雅的语言风格。

  (3)从文章中找出几个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例句,简要地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两个既有叙述、描写,又有议论、抒情、说明的语段,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应该怎样结合使用?

  6.《论读书》          (英)培根

  (1)识记这是一组哲理性的散文随笔。

  (2)结合文章的具体观点,拟定三个议论性文章的题目,副标题都是“也谈读书”。

  (3)从文章中找出一些对偶句和排比句,简要地说明它们有什么独特的修辞效果。

  7.“消息”三则

  (1)辨析《张学良、孙犁人生活行动以无限制》和《耐药金葡菌遇克星》两则报道都属于动态消息的内容特点。

  (2)识别上述两则消息的导语均为评论式导语,并能说明理由。

  (3)简要说明为何说《张学良、孙立人生活行动以无限制》这一标题的措词不够准确,《<新民周刊>透视“苹果”》的标题不能完整地概括全文内容?如何修改为好?

  (4)简要说明《耐药金葡菌遇克星》一文中所用对比性背景材料的特点和作用。

  8.《修车之乐》

  (1)识记这是一篇人物通讯(或人物特写)。

  (2)体会、说明《修车之乐》一文努力写活人物、刻画性格的写作特点。

  (3)辨析、说明如果有《修车之乐》、《把人生的旋律弹奏得更为完美洞庭》、《博士——绅士——汽车修理工》这样三个题目可供选择,哪个题目更有概括力,更有助于渲染、突出本文的主题?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两个细节描写的例子,简要说明其准确、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地方。

  9.《示朴琐记》(节选)       黄永玉

  (1)识记这是一篇记人、叙事散文。

  (2)体会、说明该文纪实写真而又富有典型意义的取材特点。

  (3)举例说明本文作者如何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显示他们的内心活动、性格特点。

  (4)体会、说明本文开头的写法对于增强文章情节生动性和主题深刻性的积极作用。

  10.《维谢赫拉德的寓言》       肖复兴

  (1)识记这是一篇游记散文。

  (2)体会、说明本文作者着重描写“维谢赫拉德”名人公墓附近那三根灰不溜秋的德石柱,对于反映这一地区的悠久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有什么积极作用。

  (3)举例说明作者在本文中如何做到“景的刻画”与“意的题联”之间的有机结合。

  11.《放下即实地》          马南邨

  (1)识记这是一篇具有杂文风味的读后感。

  (2)简要说明本文作者通过“放下即实地”这一小故事联想到了哪些道理?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对待现实生活或革命事业中的哪些问题?

  (3)具体说明本文剖事析理观点鲜明、看法全面的写作特点。

  12.《“杂草”精神》         陆海空

  (1)识记这是一篇短论。

  (2)概括说明“杂草”精神与作者所要肯定的中国女子垒球队的奋斗精神之间有什么共同、相似之点?

  (3)具体说明本文取材、立意上的主要特点。

  13.《透过希区柯克的后窗》

  (1)识记这是一篇文艺评论。

  (2)简要说明本文作者肯定希区柯克作品“文化品格”的具体含意。

  (3)具体说明本文作者如何通过对希区柯克作品内容的简要介绍为自己的论点提供有力的论据。

  (4)简要说明“知人论世”的写作要求在本文中的具体体现,及其增强文章思想内容的现实针对性的积极作用。

  14.《论文学的时代精神》(有删节)     阎延文

  (1)识记这是一篇学术论文。

  (2)概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3)简要说明作者对于时代精神的见解与他所要反对的各个观点之间的主要分歧究竟在哪里?

  (4)简要说明本文的语言风格。

  15.《大雁塔》

  (1)识记这是一篇解说词。

  (2)简析本文的内容层次。

  (3)识别、指出《大雁塔》一文中属于“知识型廓引”和“情理性阔引”的内容部分,体会、说明它们的具体作用。

  16.《人民英雄纪念碑》

  (1)识记这也是一篇解说词。

  (2)具体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文层次安排和语言表述上的明晰、准确的写作特点。

  (3)简要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与教材中的《端砚》、《雁荡山》等文章,对于各自对象解说角度的选择安排有什么不同?效果又有什么不同?

  17.《松——人类的益友》

  (1)识记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

  (2)以本文为例,具体说明科普说明文所应具有的知识性、通俗性和趣味性的特点。

  (3)科普说明文对于有关对象功能、属性、特点、特征的介绍、说明,必须内容科学、措词准确,不要杂有主题想象或故意夸张的成分。本文是否符合这些要求?具体说明这一点。

  18.《社区盛开科普花》      陈刚  陈秀保

  (1)识记这是一篇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

  (2)说明本文通过对与上海市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普遍重视科学普及工作的许多具体事例和成果的介绍,总结出了哪些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经验。

  (3)从观点提炼、材料使用、结构安排等方面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四、作文部分

  作文主要是对自学应考者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核,同时也是对应考者思想认识、知识积累、理论素养、思维能力、语文水平的全面、综合测试。

  作文考核的基本要求是:思想正确,感情健康,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完整,条例清楚,文字通顺,标点规范,书写工整,卷面清洁,从内容的择取到形式的采用都能合乎特定文体的要求。

  从写作学科的学习内容以及人们的实际工作、生活需要来看,应考者应把学习和练习的重点放在议论、说明、叙事能力的锻炼、提高上,同时还要切实掌握一些常用的应用文或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

  下面,我们再简要地介绍一些可以作为训练项目或考试内容的题型设计,以供参考。

  议论类

  1.论点型的命题作文——题目本身就是作者需要阐述、证明的观点。诸如《要学会关心别人》、《人生处处有考场》之类。

  2.论题型的命题作文——题目只是提供论述的对象或内容范围,诸如《父辈》、《论友谊》,需要作者根据自己对于有关事物性质、意义的理解以及其它相关条件确定论述的角度或中心。

  3.读后感、文艺短评、新闻评述——针对某一对象,在解读、剖析的基础上提出观点,展开议论。

  4.给材料作文——要求作者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个别事例揭示普遍意义,或是因小见大、触类旁通。

  (二)说明类

  1.知识性的“专题介绍”——集中介绍某一事物某一方面的特有属性,诸如物性、事理、程序、构造、功能、历史、发展趋势等。例如《蚕的一生》、《怎样养金鱼》、《介绍五星红旗》之类。

  2.说明书和解说词——写这类文章,应向应考者提供具体资料,说明使用者的要求或是听众、观众的有关情况。考测应考者的写作能否体现应有的针对性以及“指要性”和“阔引星”的要求。

  3.通知、通报、报告、请示、函、简报、计划、经济合同等常见行政公文、事务文书、规约文书的拟稿。做这类练习,篇幅要短,或是只要求撰写部分内容。

  (三)记叙类

  1.叙事散文、通讯报道、新闻小故事。

  2.自传或自我介绍,人物故事或人物小传。

  3.游记或集中描写某一自然、社会场景的短文。

  4.状物抒情的短文。

  (四)其他

  1.书信——一般书信或专用书信。注意格式要求。表达方式往往熔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各种手法于一炉。

  2.改写——例如把一篇通讯改为消息,考测应考者对于不同文体写作要求的把握能力。

  3.扩写——在准确理解某一小诗、短文情韵、境界的基础上扩充细节,刻画场景,渲染气氛。

  4.综合练习——例如:先解释一张漫画的构图、立意,再加以评析;先将一段材料写成小通讯,再就此事写一则短评等等。

编辑推荐
·全国2012年自考《外国文学作品选》教材大纲 ·全国2012年自考《现代汉语》教材大纲
·2012年10月自考学习小屋火热搭建中! ·自考公共课历年试题视频大放送

自考交流群

扫码领取试题答案及解析

新人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