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复习资料第二章
第二章 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类型
第一节 社会调查研究的分类
一、社会调查研究的分类(注1-5更为重要);
划分标准 |
类型 |
划分标准 |
类型 |
调研任务的性质 |
理论性调查研究
应用性调查研究 |
调查研究的作用和目的 |
探索性调查研究
描述性调查研究
解释性调查研究 |
调查研究对象的范围 |
普查(或整体、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
典型调查
个案调查 |
调查的时间性 |
横剖式调查研究
纵贯式调查研究 |
调查的基本方式方法 |
统计调查(或问卷调查)
实地研究(或蹲点调查) |
调查研究的层次 |
宏观调查研究
微观调查研究 |
调查的区域性 |
农村调查与城市调查、地区性调查与全国性调查 |
调研题目的范围 |
综合性调查
专题性调查 |
调查研究的领域 |
家庭、舆论或民意测验、人口、企业、市场、犯罪、劳动问题、教育问题、民族问题、社会福利、社区调查 |
根据资料分析方法 |
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
二、社会调查分类的目的?
1.从具体调查中归纳类型,通过各种类型优、缺点的分析,对调查经验进行总结;
2.依据各种类型特点和适用范围的认识,指导今后调查研究;
3.通过对各种类型的认识,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第二节 应用性调查研究与理论性调查研究
注:依据调研任务的性质划分
一、应用性调查研究
1.含义:主要是侧重解答各个实际工作部门、各个社会领域中的具体问题
2.内容包括:政策评估研究、社会指标研究、社会问题的调查与诊断。
二、理论性调查研究:
1.含义:所谓理论性调查研究是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调查来发展和丰富社会理论,并提供有关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知识。
2.主要任务:<1>在于解答社会科学领域和各个实践领域中的理论问题。<2>探求社会现象的规律性;<3>建立指导各种实践活动。
3.类型:
<1>经验性—理论研究,是为了发展社会科学而去收集和概括经验材料(理论调查研究是这一类)。
<2>纯理论研究,揭示社会学中所积累的理论材料。
<3>二者区别:理论研究不同于纯理论研究,前者是采用经验研究方法,而后者主要是采用哲学方法。
三、理论研究与社会研究的异同点(关系)
1.区别:与应用性调查研究相比,理论性调查研究更注重分析社会现象的一般性和普遍性。
2.应用性研究与理论研究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联系):
<1>应用性研究能够为理论研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理论研究的成果又有助于应用性研究。
<2>在具体的社会调查中,理论性与应用性很难截然分开,因为一项调查研究的任务有可能是双重的。
第三节 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
注:这是依据调查对象的范围划分
一、普查
1.含义:也称整体调查或全面调查,它是对较达范围的地区域中的每个对象都无一例外地进行调查。
2.作用:对社会的一般状况作出全面、准确的描述。目的:了解基本国情、把握社会总体的全貌,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开始时期:系统的普查工作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建立了国家的统计机构之后开始的。
3.普查的特点是:(1-2为优点、3-4为缺点)
<1>所获得的资料具有准确性、精确性、广度性;
<2>普查的结论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3>普查的调查项目较少,资料缺乏深度;
<4>普查所需要的时间、人力和经费很多;(三费)
二、抽样调查
1.含义: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某些单位(或个人)作为样本的状况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2.抽样调查的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
三、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
1.典型调查含义: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目的是通过深入地“解剖麻雀”,以少量典型来概括或反映全局;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总结和倡导的一种工作方法和调查方式;特点:(注1-2是优点、3是缺点)
<1>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
<2>可以节省时间、人力、经费;
<3>调查对象的结论不能适用全局。
2.重点调查含义: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主观选取少数单位进行调查,并通过这些单位的情况来反映总体的情况。特点是:<1>调查目的是掌握、了解调查的数量状况;<2>调查对象必须在总体中占较大比重;<3>调查比较省时、省力,可反映总体情况;<4>适用范围小,调查缺乏深度。
四、个案调查
1.含义:是从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调查对象进行研究;主要作用:是要深入、细致地描述一个具体单位的全貌和具体的社会过程。
2.19世纪20世纪初期,个案调查曾是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方式。
3.个案调查与抽样调查的区别:
<1>个案调查是通过深入“解剖麻雀”来描述各个点的情况。(典型调查的作用也在于此)
<2>抽样调查则是要了解面上的情况,它试图详尽地分析各个“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以便从总体上把握社会现象的规律性。
第四节 探索性、描述性与解释性调查研究
注:这是依据调查研究的目的与作用划分的。
一、探索性调查研究:
1.含义:所谓探索性研究是采用“走马观花”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对社会现象进行初步考察。
2.探索性研究分为两种类型:
<1>第一种是短期的、走访式的调查研究;
<2>第二种是先导性研究,包括三个部分:A:实地考察;B:请教专家;C:查阅资料
二、描述性调查研究:
1.含义:所谓描述性研究可以解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它能对现象的状况、特点和发展过程作出客观、准确的描述。
2.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应当注意两个方面,即描述的准确性和描述的概括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描述要能反映总体一般状况的各种特征;二是指对总体的各个部分也要作出真实、准确的概括)。
3.描述性调查研究一般是从观察入手,而不是从理论或假设入手,因此在调查首先要确定下列项目:
<1>描述的重点;<2>调查范围;<3>调查对象;<4>描述的时间范围;<5>是总体描述还是分类描述;<6>描述的目的。
三、解释性调查研究:
1.含义:所谓解释性研究可以解答为什么的问题,它能说明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预测事物的发展后果,探索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2.由于解释性研究是在了解社会现象的一般状况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探求这一现象的原因和作用机制,它一般从假设出发,即对现象的原因或现象间的因果关系作出尝试性或假设性的说明,然后再通过观察、调查来系统地检验假设。
3.提出假设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列出现象的原因或后果;<2>提出主要原因或次要原因的假设;<3>建立因果模型;
第五节 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
注:这是依据调查的时间性划分的。
一、横剖研究:
1.含义:所谓横剖研究是在某一时点对调查对象进行横断面的研究。
注:所谓“横断面”是指由调查对象的各种类型在某一时点上构成的全貌。
2.横剖研究的特点
<1>优点:A:调查范围大;B:收集资料迅速;C:可进行资料分析;
<2>缺点:A:时间短,内容少;B缺乏深度和广度;C:无法作深入分析;
3.横剖研究的作用:A:对总体一般状况和总体的各种类型作出描述;B:对社会现象作出解释。
二、纵贯研究:
1.含义:所谓纵贯研究是在较长时期的不同时间点收集资料,并对社会现象作纵向研究。
2.纵贯研究目的:了解某一社会现象的历史发展过程,分析社会现象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探寻现象之间的前后联系,由此来发现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或者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作出详细说明。
3.纵贯研究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趋势研究:一般是对较大规模的调查对象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2>同期研究:是对在某一时期具有同一特征的人群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3>追踪研究:是对同一批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4>回溯研究:是调查同一批人的态度和行为,只作一次调查,侧重了解对象的具体变化过程,并概括出一些共同的、普遍的本质。
4.纵贯研究的优缺点
<1>优点:A:能够了解事物的变化过程;B:能够对社会现象作动态分析,并通过分析现象之间的联系;C:能够掌握现象之间或现象变化的时间顺序,因而能够确定各种因素的因果关系。
<2>缺点:A:比较费时、费力、需要较多的经费;B:历史较长,概括性程度不高。
第六节 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
注:这是依据调查方法、资料分析和调查资料的特点划分。
一、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又称为问卷调查、社会调查、定量研究,其含义:统计调查是一种利用结构化的调查方法,调查大量样本,收集数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调查研究方式。
<1>统计调查是一种定量化的调查方式,是从许多单位中收集多个单位的可对比的信息,并利用这种可对比的资源,进行汇总统计,以便对调查内容作更深入的定量分析。
2.统计调查的作用:<1>了解情况,概括状况;<2>客观、精确解释社会现象;<3>精确地调查人们的意见、态度;
3.统计调查的优缺点
<1>优点:(1)利用标准化、结构化的调查方法收集资料;(2)调查资料可以精确地分类或转换为数据形式;(3)可以对资料进行数量分析。
<2>缺点(局限):(1)很难获得深入、详细的信息;(2)无法了解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或行为过程;(3)所得资料的准确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实地研究:
1.含义:也称实地调查、定性研究,是深入到调查现场,利用观察、访问、座谈等方法收集少数单位的各方面的信息,以便对调查对象作深入的解剖分析。
2.实地调查研究的特点:
<1>调查少数个案;<2>对每个案作长期、细致的调查;<3>依靠观察记录、访问记录,了解社会事实;<4>依靠主观的、洞察性的定性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3.实地研究适用范围:
<1>解剖具有代表性或独特性的社会现象; <3>了解社会现象发展变化的具体过程;
<2>了解人们的态度的表现及行为和动机; <4>研究独特事物或人物;
4.实地研究主要类型包括:
<1>参与观察,其作用是调查某有团体、组织或社区的详细情况。
<2>个案研究,是通过对个体发展过程的调查来洞察个体为什么会具有特定的行为方式以及他的行为趋向,注重生活史的分析和过程分析;其适用范围是:(1)了解某一调查对象的生活史或发展过程。(2)具体详细分析人们的行为或生活方式与其社会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关系;(3)了解某些独特因素或事件对人们特定行为的影响;(4)具体研究个人生活及其社会需求,动机、兴趣,以及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群体行为。
<3>蹲点调查,主要方法是观察、走访、座谈、咨询、收集和分析统计资料与文献资料等。
三、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的比较:(即各自的优缺点)
可以灵活变通,即统计调查研究的优点即是实地研究的缺点,统计调查的缺点即是实地研究的优点。
1.统计调查的优缺点:
<1>优点:(1)对社会现象作出精确描述;(2)能够得出概括性结论;(3)解释社会现象规律;
<2>缺点:(1)对社会事物缺乏深入了解;(2)难以把握事物的层次;(3)难以把握社会行为;
2.实地研究的优缺点:
<1>优点:(1)它能收集比较详细的资料;(2)能够了解社会的行为;(3)能洞察人们的行为;
缺点:(1)难以得出较普遍性的结论;(2)结论易受人为的影响;(3)难对结论进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