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首页 > 考务考籍> 北京考务考籍 > 北京08自考摄影构图考试大纲

北京08自考摄影构图考试大纲

2008-07-03 17:06:00   文章来源:   字体:   打印
新春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摄影构图》课是摄影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设置目的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学习摄影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很好地掌握各种摄影技巧与技法,特别是画面内部构成的理论及技能,更好地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为下一步影视摄影造型、影视画面编辑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熟悉各种摄影流派、摄影风格,又切实掌握拍摄作品所需的技能。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摄影构图的概念

  及其创作规律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摄影构图的基本概念,了解摄影构图与其他造型艺术构图的关联和差异,了解在摄影构图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般艺术规律,了解评价画面优劣的一般标准,了解不同形式的画幅对于摄影构图的作用,从而建立起关于摄影构图的基本美学观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摄影构图的概念

  摄影构图就是指运用摄影的手段,在画面中经营位置,进行结构和布局,把各种造型元素、画面元素,有效地组织成一个整体,以更佳的形式表现主题思想和审美情感。

  第二节  构图的一般规律

  (一)对称:是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直线或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一个点的两边,或一条线的两边,有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完全一样的东西。

  (二)平衡:在美学中,平衡是指美的客体对象各部分之间等量而不一定等形、等质、等价,对等而非排列上整齐划一的对称。造型艺术中,平衡是组成视觉形象的诸因素在组合中所需达到的一种美的分布关系。

  (三)黄金分割:黄金分割是一个数学比例关系。它是古希腊数学家在进行线段分割中发现的一条具有美的价值的规律。它是将一段直线分成长短两段,使小段与大段之比等于大段与全段之比,比值为1∶1.618.这种比例自古希腊至19世纪一直被认为是更佳比例。它被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师和画家以及古典派雕塑家广泛应用于其创作中,被认为是更合适的比例分割,在造型上具有审美价值。

  (四)对比:又称对照,是把对象各种形式要素间不同的质和量进行对照,可使其各自的特质更加明显、突出,对人的感官有较大的刺激强度,易于感官兴奋,造成醒目的效果。对比就是有效地运用异质、异形、异量等差异的对列。

  (五)多样统一:又称作“杂多统一”、“对立统一”,它“寓变化于整齐”,是形式美中对称、平衡、比例、变化、参差、虚实、节奏、韵律等规律的集中概括。

  (六)变化和谐:亦称和谐,这是音乐中借用来的概念,它是形式美的更高级。异形、异质、异量的事物在组合中相成相济就是和谐。

  第三节  评价画面的优劣标准

  (一)一幅好的画面首先要有一个好的主题,而且这个主题还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二)摄影画面应该具有较强的视觉形象表现力;

  (三)摄影画面必须简洁明了;

  (四)摄影画面必须要重视画面的形式美。

  第四节  边框、画幅、幅面划分

  (一)边框。

  (二)画幅:与边框直接相关,形成了三种更常见的画幅形式,即横画幅、竖画幅、方画幅。横画幅、竖画幅的长短边比一般为8∶5,还有在此基础上的变形,即加长加宽的画幅;方画幅的边比一般为1∶1.

  (三)幅面划分:一般将镜头画面分成四个部分,即画面几何中心、画面趣味中心、画面意味中心、画面的边角,这四个部分对于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处理画面主体具有不同的意义。

  三、考核知识点

  (一)摄影构图的概念。

  (二)对称、平衡、黄金分割、对比、多样统一、变化和谐等画面构成普遍规律。

  (三)画面优劣的评价标准。

  (四)边框、画幅、幅面的划分及其对摄影构图的影响。

  四、考核要求

  (一)摄影构图的概念

  1.识记:摄影构图的基本定义。

  2.领会:摄影构图的两个目的,一是形式美,二是表现主题。

  3.简单应用:根据构图定义,把握构图的本质所在,了解其与传统美术构图的异同,更好地明确摄影构图的特点。

  (二)边框、画幅

  1.识记:横画幅、竖画幅、方画幅的定义及其作用;

  2.领会:边框是构图的基础,所谓构图都是针对边框而言的。

  3.应用:运用横画幅、竖画幅、方画幅拍摄适合其特点的作品。综合应用:根据所要表达的主题,确定适合的画幅,在影视摄影中,运用固定的画幅表现一切拍摄对象。

  (三)评价画面优劣的标准

  1.识记:评价画面优劣的几项基本标准。

  2.领会:画面普遍性主题、画面形象表现力强、画面简洁、画面形式美的内涵。

  3.简单应用:运用基本的画面评价标准,鉴别摄影作品的优劣,结合画面评价优劣标准,摄影创作的基本规律,创作出优秀的摄影作品。

  (四)构图创作的一般规律

  1.识记:对比、黄金分割、平衡、变化和谐等构图基本规律。

  2.领会:变化和谐、对立统一的内涵。

  3.应用:运用各构图创作的基本规律,进行画面欣赏和拍摄创作。

  第二章 画面构成诸元素及其处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是摄影构图中的重点章节,主要讲述画面由哪些部分组成、各个组成部分在画面当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在实践拍摄过程中如何处理各个部分。其中,重点包括:突出主体的具体方法、画面前景的作用、简化背景的常用方法等;难点包括:间接突出主体的方法、支点的应用、间接处理陪体、空白的作用及处理、影视摄影中的“表现运动”和“运动表现”等。

  在本章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大家了解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空白的概念,理解开放式构图、抒情性元素的意义,掌握突出主体、运用前景、简化背景、表现运动的方法和技能,并能在实践当中灵活运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主体

  (一)主体的定义

  主体是一幅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是主题思想的重要体现者,它在画面中起主导作用,是控制全局的焦点,是画面存在的基本条件,是吸引摄影者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在一幅画面当中,只能有一个主要事物是主体。

  (二)主体的作用

  在画面中主体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表达内容。主体是表达内容的中心,如果没有主体就谈不上主题思想的表现,画面就没有明确的意义,观众就无法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结构画面。主体是结构画面的中心,画面当中所有的元素都要围绕主体来组织,以主体作为画面结构的依据,为突出主体服务,主体具有集中观赏者视线的作用。

  (三)主体的处理方法

  一、主体位置:

  1.黄金分割构图法。

  2.三角形构图法。

  3.S形构图法。

  4.对角线构图法。

  5.对称式构图法。

  (四)支点所谓的支点,就是在拍摄以表现规模、场面、气势、气氛为主的画面时,要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点或一个物体,使其在画面中起提纲契领、统帅全局的作用,使画面组成一个整体,这个点或这个物体就是支点。

  第二节  陪体

  (一)陪体的定义

  陪体是在画面当中陪衬、渲染主体,并同主体构成特定情节的被摄对象,它是画面当中与主体联系更紧密、更直接的次要对象。

  (二)陪体的作用

  (三)陪体的处理方法

  直接处理陪体和间接处理陪体

  第三节  前景

  (一)前景的定义

  前景即在画面当中位于主体之前,离观察者更近的景物。此外,前景还有位置的意义,即在画面当中无论是主体、陪体或环境的其他组成部分,只要处在离观察者更近的位置上,就可以称其处在前景的位置。

  (二)前景的作用

  (三)框架式前景

  在前景处理当中的一种特殊前景。如果框架本身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我们往往称这种前景为“装饰性前景”。

  框架性前景的作用:它可以强化画面的图案美感觉,可以使画面显得更加独立完整,特别是装饰性前景更具有这种作用。它有利于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画面的主体身上。框架可以遮挡不必要的、妨碍主体突出的杂乱事物。

  第四节  背景

  (一)背景的定义

  在一幅画面当中,位于主体之后,渲染、衬托主体的景物就是背景。

  (二)背景的作用

  背景在画面当中往往可以点明主体事物所处的客观环境、地理位置及时代气氛;背景还可以点明、深化、丰富主题;在画面的形式上,利用背景和主体影调、色调的对比,可以起到突出主体的作用;在画面当中,利用前景和背景的对比,还可以形成景深构图,即在画面当中前景景物和画面深处的景物都是清晰的,前后对比可以表明主题意义。

  (三)背景的处理方法

  1.在背景的处理中,背景运用一定要有意义,只要背景景物清晰地呈现在画面里面,它就必须要有利于主题的表现,如果背景没有明确的意义,那么它就是多余的因素,要想方设法将其排除或者弱化。

  2.要注意形成背景与前景、主体、陪体等的影调、色调对比,如果没有差别,则达不到突出主体的作用。

  3.背景的处理一定要注意简洁,“舍”去与主题无关的景物。

  第五节  空白

  (一)空白的定义

  画面中除了实体对象以外的、起衬托实体作用的其他部分就是空白。空白不一定是纯白或纯黑,只要是画面中色调相近、影调单一、从属于被衬托画面实体形象的部分,都可称为空白。

  (二)空白的作用

  空白可以营造意境、可以突出主体、可以使画面语言精炼。

  (三)空白的处理

  1.在处理空白时,我们首先要注意被摄事物的方位与朝向。

  2.在影视摄影当中,处理画面空白还要考虑到影视前期分切拍摄、后期组接叙述的特点,影视中屏幕(银幕)空间和屏幕(银幕)运动均具有假定性,如果违反拍摄、剪接规律,就会难以真实地反映被摄场景、被摄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交流关系。

  3.其次我们要注意处理空白与实体的比例,不能太空,不能太散。

  4.画面中的空白并非真空,大面积空白往往需要一些细小的变化,需要有一些细部的层次点缀,起到“破”的作用,空白不能成为一片死白,成为生气、视线的禁区。

  第六节  动感

  (一)画面内部运动

  画框是保持不动,利用静止的画框表现运动的物体,这种运动往往被人们称作“画面内部运动”。

  (二)画面外部运动

  如果被摄对象是保持不动的,利用运动的画框表现静止的物体,这种运动往往被人们称作“画面外部运动”。

  (三)画内画外综合运动

  如果被摄对象是运动的,画框也是运动的,即摄影机的镜头焦距、光轴、机位单向或多项同时运动,那么这种运动往往被人们称作“画内画外综合运动”。

  三、考核知识点

  (一)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空白的定义和作用。

  (二)突出主体、处理陪体、运用前景、简化背景、处理空白的具体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主体

  1识记:主体的定义、间接突出主体的定义、支点的概念。

  2.领会:间接突出主体的写意性;支点在画面中的作用。

  3.应用:运用几种常见的构图样式进行画面创作;应用突出主体的方法,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二)陪体

  1.识记:陪体的定义和作用。

  2.领会:间接突出主体与开放式构图的内涵。

  3.运用:结合陪体作用,根据表现主题,选择实践中直接处理陪体或者间接处理陪体的方法。

  (三)前景

  1.识记:前景的定义和作用。

  2.领会:框架性前景的特殊作用。

  3.运用:结合前景的作用,根据表现主题,在画面中适当运用前景景物,更好地完成画面创作。

  (四)背景

  1.识记:背景的定义。

  2.领会:背景的作用。

  3.应用:处理背景的方法,特别是简化背景的方法。

  (五)空白

  1.识记:空白的定义。

  2.领会:空白的作用,特别是空白的写意作用。

  3.应用:根据空白处理的方法,在拍摄实践当中,较好地运用画面空白。

  (六)动感

  1.识记:画内、画外、画内外综合运动的概念。

  2.领会:表现运动和运动表现的区别。

  3.应用:应用各自适合的表现运动的方法,很好地在画面中表现画内、画外、画内外综合运动。

  第三章 拍摄角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教学目的是让大家了解摄影创作中的各个基本角度的特点,并要求大家进行一定的分解拍摄训练,理解各种角度的造型功能,从而可以在实践当中熟练运用恰当的拍摄角度。本章重点是正面角度、背面角度、仰角度拍摄、俯角度拍摄、远景、特写部分,难点是角度的意义、景别处理需要注意的问题部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拍摄方向

  (一)正面角度

  正面角度是体现物体主要外部特征的更主要角度,它可以毫无保留地再现被摄体正面的全貌或者局部,许多物体更易与其他物体相区别的面就是其正面,人们也往往将更能体现某物体特征的一面定义为该物体的正面。

  (二)侧面角度

  侧面角度是从被摄体的正侧面拍摄,它往往用来勾勒物体的轮廓线,强调动作线、交流线的表现力。

  (三)斜侧面角度

  斜侧面角度往往是指介于正面角度与侧面角度之间的角度,背斜侧面角度运用较少,斜侧面角度既能表现对象正面的形象特征,又能表现物体侧面的特征,而且物体形象可有丰富多样的变化,收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四)背面角度

  背面角度即从物体背后拍摄,在拍摄方向的四种角度中是一种较少被采用的角度,它往往能产生特别的效果,比较含蓄,给观众留下联想、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可以引人思考。

  第二节  拍摄高度

  (一)平角度

  平角度拍摄即摄影机镜头与被摄对象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这个角度合乎或接近人们平常的视觉习惯和观察景物的视点。

  (二)仰角度

  仰角度拍摄即摄影机镜头处于视平线以下,由下向上拍摄被摄体。

  (三)俯角度

  俯角度拍摄即摄影机镜头处在正常视平线之上,由高处向下拍摄被摄体。

  (四)顶角度

  顶角度拍摄即摄影机镜头近似垂直地从被摄体上方自上而下拍摄。这种角度在拍摄中用的较少,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较少有这种自上而下几乎垂直的看视经验。所以,这种角度可以改变人物正常观察景物时看到的情形,画面各部分配置有较大变化,画面效果往往比较奇特,给观众带来的心理感受比较强烈。

  第三节  拍摄距离

  (一)远景

  远景是从远距离拍摄所得到的画面景别,它能够包括被摄景物广阔的空间,包括较多的空间景物,易于表现整个环境和总的气势,但不利于交代具体情节和细部。在远景画面中,可以表现自然环境、景物规模、数量、气氛、气势,表现自然景观和大的群众活动场面,情节、细节的塑造降到次要地位,空间环境塑造是画面的主要任务。

  (二)全景

  全景景别如果按成年人的人体来衡量,一般是指包括成年人人体的全身,如果拍摄其他事物,则是指保留事物外部轮廓线完整,表现被摄对象全貌,并且被摄体周围没有过多空白的画面景别。

  (三)中景

  中景景别如果以成年人的人体来衡量,则是指人的腰腹以上(坐姿)或膝部以上(站姿),如果拍摄其他事物,则是指包括其主要部分的大部分。

  (四)近景

  近景景别如果按成年人的人体来衡量,一般是指人的胸部以上的部分,如果拍摄其他事物,则只包括被摄对象的主要部分。

  (五)特写

  特写画面如果按成年人的人体为标准来衡量,一般指人的肩部以上的部分,如果拍摄其他事物,则是指事物的细部,避其外部轮廓线,深入其内部。运用长焦距镜头或运用短焦距镜头靠近拍摄,都可获得特写画面。

  三、考核知识点

  (一)正面角度、侧面角度、斜侧面角度、背面角度的特点。

  (二)平角度拍摄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仰角度、俯角度、顶角度拍摄的特点。

  (四)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定义、作用及处理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拍摄方向

  1.识记:决定拍摄角度的三要素;正面角度、侧面角度、斜侧面角度、背面角度的特点。

  2.领会:正面角度、侧面角度、斜侧面角度、背面角度各自的局限性。

  3.应用:结合拍摄主题,选择适当的角度,扬长避短,进行画面创作。

  (二)拍摄高度

  1.识记:平角度拍摄、仰角度拍摄、俯角度拍摄、顶角度拍摄的特点。

  2.领会:平角度拍摄、仰角度拍摄、俯角度拍摄、顶角度拍摄各自的局限性;平角度拍摄的客观性;仰角度拍摄、俯角度拍摄的主观性。

  3.应用:运用不同高度的拍摄角度,表现不同的对象,表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形成有效的画面语言。

  (三)拍摄距离

  1.识记: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定义、作用及处理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领会:远景、特写的主观性,“两极镜头”的心理意义。

  3.运用:运用不同画面景别,准确表现拍摄对象,表现画面主题,形成镜头句式及影片节奏。

  第四章 画面造型任务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线性透视、空气透视规律,了解影响立体感、质感表现的因素,熟练掌握表现画面空间感、立体感、质感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空间感(透视感)

  (一)线性透视规律

  1.景物距离拍摄点远近不同则其影像大小不同,距离拍摄点近的物体影像大,越近则越大;距离拍摄点远的物体影像小,越远则越小。

  2.物体有规律排列形成的线条或互相平行的线条,有向中间汇聚的趋势,越远越靠拢,越远越集中,更后形成一点消失在天际中。

  (二)影响线性透视的因素

  1.拍摄方向影响到画面的线性透视,影响着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深度。

  2.拍摄高度也影响着画面线性透视的状况,拍摄高度是展示线性透视的起码条件。

  3.拍摄距离影响着画面的线性透视,拍摄点和景物两者之间的距离变化是造成线条收缩或急或缓的基本原因。

  (三)加强画面线性透视的方法

  1.镜头焦距对画面线性透视有明显影响。

  2.利用俯仰角度拍摄,有利于强化画面的线性透视。

  3.近距离拍摄有利于强化画面的线性透视。

  (四)空气透视规律

  1.物体的影调随距离拍摄点的远近不同而变化,近的物体影调暗而深,远的物体的影调淡而浅,越远越浅,直至完全消失。

  2.物体的色彩随着距离拍摄点的远近不同,近处的色饱和度较高,明度高,远处的物体色彩饱和度差,而且趋于冷色。

  3.物体的明暗反差也有变化,近处的物体明暗反差较强,较明显,距离远的物体明暗反差较弱,越远越弱。

  4.物体的清晰度随远近距离不同而不同,近处的物体清晰度较高,远处的物体清晰度较差,显得模糊。

  (五)影响空气透视的因素

  1.空气中的介质会影响空气透视。

  2.光线方向也会影响到空气透视状况。

  3.前景是强调线性透视、空气透视的重要因素。

  4.多层景物能够使空间透视明显化,并富有节奏美感和韵味。

  5.控制景深,选择焦点,造成物体的虚实对比,也是表现空气透视的重要方法。

  6.有效地利用滤镜,可以增强或减弱空气透视效果。

  第二节  立体感

  影响画面立体感的因素

  1.拍摄角度影响物体立体感的表现。

  2.光线也影响着物体立体感的表现。

  3.被摄体的背景状况也影响着物体立体感的表现。

  第三节  质感

  (一)物体的不同表面结构

  一般可以分成四大类,即粗糙表面结构、光滑表面结构、透明的物体、镜面的物体。

  (二)表现不同表面结构物体画面质感的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一)线性透视规律;影响线性透视的因素;加强画面线性透视的方法。

  (二)空气透视规律;影响空气透视的因素;加强画面空气透视效果的方法。

  (三)物体的不同表面结构;表现不同表面结构物体画面质感的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空间感(透视感)

  1.识记:线性透视规律;空气透视规律。

  2.领会:影响画面线性透视、空气透视状况的因素。

  3.应用:结合线性透视、空气透视规律,利用影响线性透视、空气透视状况的元素,根据主题表现需要,有效地强化或者弱化画面线性透视、空气透视状况。

  (二)立体感

  1.识记:影响画面立体感的各种因素。

  2.领会:角度、焦距、光线对物体立体感表现的作用。

  3.应用:运用有效方法,根据拍摄主题需要,加强或者弱化物体立体感的表现。

  (三)质感

  1.识记:质感定义;不同表面结构的物体分类。

  2.领会:不同表面结构物体质感表现的用光方法。

  3.应用:运用正确地用光方法、拍摄角度等,很好地表现不同表面结构物体的画面质感;结合拍摄主题需要,适当地加强或者弱化物体质感表现。

  第五章 线条、形状、影调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线条、形状、影调等基本画面造型元素在画面创作中的作用,掌握正确处理线条、形状和画面影调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线条

  (一)线条的分类

  一类是有形线条,一类是无形线条。

  (二)线条与视觉心理的关系

  不同的线条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心理感受,这是运用线条进行画面创作的心理基础。

  (三)线条的提炼和运用

  第二节 形状

  (一)形状的意义

  认识意义、审美意义、象征意义、心理感受意义。

  (二)提炼和强化形状的方法

  第三节  影调

  (一)高调

  高调画面即以大面积的浅色调与小面积的深色调相对比形成的画面影调,在高调的画面中亮的和浅的色调占绝大多数面积,深的和暗的部分占得面积比较小,但是深的和暗的部分是画面的中心和重点。

  (二)低调

  低调画面即以大面积的深色调与小面积的浅色调相对比形成的画面影调,在低调画面中深的和暗的色调占绝大部分面积,浅的和亮的部分占比例比较小,但是浅的和亮的部分是画面的中心和重点。

  (三)正常影调

  正常影调的画面是指明暗反差正常、影调层次丰富、画面当中包含了由白到黑、由明到暗的各种层次影调的画面。

  三、考核知识点

  (一)有形线条与无形线条;线条与视觉心理的关系;提炼和运用线条的方法。

  (二)提炼和运用形状的方法。

  (三)高调画面、低调画面、中间调的特点及拍摄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线条

  1.识记:有形线条和无形线条的特点。

  2.领会:线条与人心理的关系。

  3.应用:掌握提炼和运用线条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将其与拍摄主题相结合,形成画面的视觉美感、节奏感。

  (二)形状

  1.识记:形状的意义。

  2.领会:形状的象征意义。

  3.应用:运用提炼和强化形状的方法,进行画面创作。

  第六章 色彩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与摄影有关的色彩学基本知识,熟练运用各种技能改善和控制画面各部分的色彩状况及整体色调。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色彩学的基本知识

  (一)色彩的三属性

  色别、明度、饱和度。

  (二)原色、补色、消色

  红、绿、蓝是三原色。

  两种混合后呈白光的色光,或颜色混合呈消色的成对色均互为补色。

  所谓的消色就是指黑、白、灰。

  (三)色彩与人的心理

  1.色彩的冷暖;

  2.色彩的对比与和谐;

  3.色彩的膨胀与收缩;

  4.色彩的轻重与进退;

  5.色彩的社会文化内涵;

  6.色彩的象征性。

  第二节  影响画面色彩的因素

  (一)固有色

  (二)光源色

  (三)环境色

  (四)摄影器材及感光材料的特性

  (五)滤光镜

  第三节  色彩的处理

  (一)画面色彩要真实正确还原。

  (二)色彩运用要简洁而有特点。

  (三)形成色彩的重音。

  (四)色彩的对比与和谐。

  (五)建立色彩重音。

  (六)形成画面色彩基调。

  三、考核知识点

  (一)色彩的三属性;原色、补色、消色的定义及原理;色彩与人心理的关系。

  (二)影响物体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的因素。

  (三)画面色彩的真实正确还原;色彩的对比与和谐;画面色彩基调。

  四、考核要求

  (一)色彩学的基本知识

  1.识记:色彩的三属性;原色、补色、消色的概念。

  2.领会:色彩之间的互补关系;色彩与人心理的关系。

  3.应用:利用补色原理,调整摄像机白平衡或者运用摄影滤光镜,控制画面色彩。

  (二)影响画面色彩的因素

  1.识记: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的定义和内涵。

  2.领会:不同摄影材料对画面色彩还原的差异。

  3.应用:运用正确方法,结合创作主题需要,调控影响画面色彩的各项因素。

  (三)色彩的处理

  1.识记:色彩重音、画面色调的定义和内涵。

  2.领会:画面色彩真实正确还原的标准;色彩的对比与和谐的内涵。

  3.应用:结合创作主题,有效处理画面色彩、色调,利用画面色彩形式,表达创作者主观情感。

  第七章 光线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各种光线的性质、特点,掌握选择光的方向、高度、强度、色温等技能和方法,结合画面主题创作需要选择光线、调整光线、运用光线。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光线的作用

  光线决定着画面的造型效果,光线会影响事物的色彩。

  光线影响着事物空间感、立体感、质感的表现。

  光影的有规律的排列、变化,可以形成画面的节奏,可以增强画面的形式美。

  光线可以渲染画面的气氛。

  光线可以表现画面的情感。

  第二节  室外自然光

  (一)室外直射光

  1.一天当中不同时间段光线的特点及应用,包括早晨和黄昏(日出和日落)时间段、上午和下午(正常照明时刻)时间段、中午(顶光照明时刻)时间段。

  2.不同方向的光线的特点及应用:包括顺光、侧光、斜侧光、侧逆光、逆光。

  (二)室外散射光

  室外散射光照明所包括的各种不同情况比较复杂,但它们都有比较接近的特点:光线柔和,照明均匀;亮暗反差小,影调较平;光线无明显的投射方向;色温偏高,色调偏冷;物体受光面、阴影面、投影不明显;面上照明与点上照明区别较小。

  包括天光(日出前和日落后)、阴天、雨雪天、雾天几种光线情况。

  第三节 室内自然光

  (一)室内自然光的特点

  受到建筑物的门、窗的面积大小和数量以及门窗介质性质的影响。

  被摄体距室内门、窗的远近。被摄体距离门、窗近,被摄体就亮;被摄体距离门、窗较远,被摄体就暗。

  受太阳光投射角度和强度的影响。

  受到室外景物的影响。

  受到室内景物的反射率的影响。

  (二)室内自然光的运用

  防止曝光不足;进行亮度平衡;保证色温平衡;选择好光线的方向和性质。

  第四节  反光板

  (一)分类

  柔和反光式和单向反射式。

  (二)优点:

  反光色温与主光色温一致;不需人工能源;制作简易且携带方便。

  (三)作用

  缓和反差,显现暗部层次;校正偏色,力求色彩统一;具有“移光”效果;修正日光不足,达到照明平衡;模拟真实的效果光;在拍摄场景中做底子光。

  (四)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反射光太强太亮;反光板位置不准确;反光板角度偏低;区域性照明,光痕明显。

  三、考核知识点

  (一)光线在摄影中的作用。

  (二)自然光与人工光的各自优缺点;直射光和散射光的特点;一天当中不同时间段光线的特点及运用;不同方向光线的特点及运用;天光时间、阴天、雨雪天、雾天光线的特点及运用。

  (三)室内自然光的特点;亮度平衡、色温平衡的方法。

  (四)反光板的分类、作用、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考核要求

  (一)光线的作用

  1.识记:光线对于画面创作的意义。

  2.领会:“摄影是用光来作画”、“光线是联系在天地之间的琴弦”的内涵。

  3.应用:运用光线表达画面情感、气氛。

  (二)室外自然光

  1.识记:室外直射光、室外散射光的定义;一天当中不同时间段光线的特点;不同方向光线的特点。

  2.领会:室外自然光与室内自然光、人工光各自的优缺点。

  3.应用:运用不同时间段的光线,把握其优缺点,结合创作主题,进行画面创作。

  (三)室内自然光

  1.识记:室内自然光的特点。

  2.领会:室内自然光的优缺点;亮度平衡、色温平衡。

  3.应用:把握室内自然光的特点,完成画面创作。室内自然光条件下的画面创作是影视摄影创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四)反光板

  1.识记:反光板的分类;反光板与人工灯具相比的几个优点。

  2.领会:反光板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及其原因。

  3.应用:运用反光板调整光比、控制画面反差、调整画面色彩,根据主题拍摄需要及现场实际条件,选择和运用多块反光板。

  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a)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i.关于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考试大纲和教材是相辅相成的,考试大纲中列出的内容都可以在教材当中得到细化内容。

  ii.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考核目标的设定主要是针对拍摄实践的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技能之间,更加强调实践技能的掌握。

  b)关于教材

  推荐教材:《摄影构图》  郭艳民 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主要参考书目:

  《摄影构图艺术》  李兴国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影视摄影构图学》  郑国恩 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c)关于自学方法的指导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拓宽获得本专业知识的渠道,可以利用摄影报纸、杂志、网站、论坛等丰富学习内容。

  d)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要求学生有传统或数码照相机,具备基本的进行摄影训练的条件;要求学生购买教材或者教学课件,具备必要的学习条件。

  e)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本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部分题型举例

  一、填空:

  1.构成画面的主要元素包括_______、_______、前景、背景、空白。

  2.三个因素综合起来可以决定任何一个拍摄角度,它们分别是拍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将陪体处理在画内的摄影方法属于:

  A.封闭式构图     B.开放式构图

  C.间接处理陪体    D.S型构图法

  2.可以简化画面背景的方法包括:

  A.短焦距镜头拍摄     B.小光圈拍摄

  C.逆光拍摄      D.风景拍摄

  三、多项选择题:

  1.仰角度拍摄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A.简化背景    B.压缩前景景物

  C.表达主观感情  D.表现纵深线条

  2.早晨和黄昏时间段的自然光具有下列特点:

  A.色温较高

  B.入射角度较低,投影较长

  C.时间短,变化快

  D.物体受光面和阴影面反差较大

  四、简答题:

  1.请列出几种常见的构图样式,并分析其特点。

  2.正面角度、侧面角度、斜侧面角度、背面角度在摄影中各有什么特点?

  五、论述题:

  1.常用的简化背景的方法有哪些?各自使背景简化的原理是什么?

  2.逆光照明的特点是什么?逆光拍摄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

自考交流群

扫码领取试题答案及解析

新人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