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首页 > 考务考籍> 河北考务考籍 > 河北省07年下半年中国传统文化自学考试大纲

河北省07年下半年中国传统文化自学考试大纲

2007-07-16 14:29:00   文章来源:   字体:   打印
报名

中国传统文化(0769)自学考试大纲

  Ⅰ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历史教育专业的必考课程。

  该课程从宏观上介绍了中华文化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等内容;讲述了中华文化所包含的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道德及科技;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化所特有的精神面貌与风格,指出中华文化的特点包括:伦理特征、天人合一、基本精神、集体主义、内圣外王等价值体系等。

  课程的设置意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文化遗产的途径,使之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引起思考,用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深刻地认识我国的国情,与市距今自觉的为中华文化在二十一世纪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Ⅱ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  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中国文化的概念、涉及范围、基本宗旨,确立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为以后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

  (一)“文化”的涵义

  (二)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一)  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二)  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考核要求

  (一)识记:(1)文化的定义;(2)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二)领会: 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三)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社会、认识国情、指导实践的能力。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地理环境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生成因素,并对历史地理环境的诸要素、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  疆域、政区

  (二)  民族、人口

  (三)  地形、地貌

  (四)  气候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三)地理环境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三、 考核知识点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四、考核要求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1.识记: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特征。

  2.领会: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 识记:(1)中国所处地理位置;(2)地理环境队中国文化的影响;(3)不同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2. 领会: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关系。

  3.应用: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关系。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了解中国自然经济及其长期延续的情况,了解经济基础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生成因素,并对中国社会的农耕自然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基本特征和持久影响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进而对中国文化所植根的经济基础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与融合

  (三)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经济成分

  (四)内敛的海洋贸易

  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一)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二)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

  (三)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

  (四)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一) 社会既早熟又不成熟

  (二) 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三)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

  第四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二)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三) 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三、考核知识点

  (一) 自然经济

  (二) 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四)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四、考核要求

  (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识记:(1)自然经济 (2)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3)自然经济下的多元经济成分

  2.领会: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1. 识记:(1)土地国有;(2)土地私有化的原因;(3)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2. 领会:中国古代商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1. 识记:(1)社会既早熟又不成熟(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

  2. 领会:中国古代社会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

  3. 应用: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 识记: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

  2. 领会: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因此在介绍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是本章的教学目的。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宗法制度。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宗庙祭祀制。封邦建国制  嫡长子继承制。

  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一)家天下的延续

  (二)封国制度不断

  (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四)家国同构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

  (一)宗法制度

  (二)家国同构

  (三)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四)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四、考核要求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1.识记:(1)宗法制度(2)宗庙祭祀制(3)封邦建国(4)嫡长子继承制。

  2.领会:宗法制度的产生和确立。

  (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1.识记:(1)宗法制度的本质 (2)家国同构

  2.领会: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三)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1.识记:(1)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2)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2.领会: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 应用: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回顾,了解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脉络,掌握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对传统文化形成系统认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第二节 殷商时期:从神本走向人本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三)华夏族的更终形成

  第四节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第六节 隋唐:隆盛时代

  (一)文化背景

  (二)“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三)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第七节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第八节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

  (二)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三)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九节 明清:沉暮与开新

  (一)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

  (二)早期启蒙思潮

  (三)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四)西学东渐及其中断

  三、考核知识点

  (一)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二) 诸子百家的学派特征

  (三)隋唐文化气派及艺术成就

  (四) 宋代文化的雅与俗

  (五) 明清文化特征及成就

  四、考核要求

  (一)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1.识记:(1)士阶层的崛起(2)诸子百家主要流派(3)儒、道、法、墨、阴阳等各学派思想特征

  2.领会:(1)儒学以“仁”为学说核心(2)道家学派尊崇“天道”(3)法家学派在治国方略(4)华夏族的更终形成

  (二)隋唐:隆盛时代

  1.识记:(1)文化背景 (2)辉煌的艺术成就

  2.领会:“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三)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1.识记:(1)理学的学派特征雅化的宋词的特点

  2.领会:(1)理学的深远影响  (2)市民文化的勃兴

  3. 应用:总结宋代教育和科技成就

  (四)明清:沉暮与开新

  1.识记:(1)文字狱(2)早期启蒙思想家(3)古典文化名篇名著

  2.领会:(1)文字狱盛行,文化领域气氛恐怖(2)短篇小说创作空前繁荣(3)西学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介绍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融的有关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曾对亚欧各国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中华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二)中原文化与山地文化的交融

  (三)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一)中外文化大交汇

  (二)中外文化大交汇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三、考核知识点

  (一)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的交互关系

  (二)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三) 中原文化与北方及南方文化交融的途径。

  (四)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大交汇

  (五) 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四、考核要求

  (一)中华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1.识记:(1)中原农耕民族的文化特征(2)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3)南方山地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

  2.领会:(1)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的交互关系(2)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3.应用: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

  (二)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1.识记:(1)中外文化两次大交汇的时间与内容 (2)四大发明2.领会:(1)二次大交汇的特点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本民族语言的结构特点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了解中国文字,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汉语的历史与特点

  一、汉语的历史

  二、汉语的特点及其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

  第二节 汉字的历史与特点

  一、汉字的历史

  二、汉字的特点及其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

  第三节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一、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二、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三、汉语汉字与文化交流和传播

  三、考核知识点

  (一) 汉语汉字有哪些主要特征

  (二)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三) 汉语汉字与文化交流与传播

  四、考核要求

  汉语的结构及其人文精神

  1.领会:(1)汉语的结构特点,汉语的神韵 (2)汉字形态的演变过程

  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及其特点的介绍使同学们了解感受中国文化中这方面的成就与不足,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精神(科学的实质是什么),初步认识中西科技的不同,并正确看待这种不同,反对盲目自大与民族虚无主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一、天学

  二、数学

  三、医学

  第二节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

  三、考核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二)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三)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

  四、考核要求

  (一)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1.识记:(1)天象记录(2)《九章算术》

  2.领会:中医典型地体现了在中国传统思想指导之下所形成的独特的科学体系。

  3.应用: 解释这些成果的科学意义。

  (二)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1.识记: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2.领会和应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

  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重视教育的情况及教育思想的特色,理解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传递下来的,深刻领会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传递下来的

  一、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教育

  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第二节:中国古代教学思想

  三、考核知识点

  (一) 西周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制度。

  (二 )“九品中正制”

  (三) 科举制优缺点

  (四)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四、考核要求

  (一)中国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传递下来的

  1.识记:(1)西周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制度。(2)教学机构(3)教育内容(4)管理制度(5)科举考试制度

  2.领会: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理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人文魅力,以便进一步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古代文学”中阻碍科技进步、“人”的解放的不利因素,对传统文化应持科学的扬弃态度。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一、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二、“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三、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三、考核知识点

  (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

  (二) 汉赋的分类、特点、代表作

  (三) 盛唐文学繁荣的原因。

  (四) “文以载道”的内涵及其影响

  四、考核要求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1.识记:(1)《诗经》与《楚辞》(2)先秦散文发展分期(3)汉赋分类特点、代表作(4)盛唐文学的繁荣原因(5)宋词分类、特点及代表作家(6)“元曲四大家”(7)六大小说

  2.领会:(1)大赋的文化意义(2)“盛唐气象”所蕴含的文化因素(3)宋词的美学特征

  (4)元杂剧的文化意义(5)《儒林外史》、《红楼梦》的成功在对封建制度及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

  (二)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1.领会:(1)“文以载道”的内涵、发展阶段及影响(2)中庸的内涵

  2.应用:文学是如何体现民族性格、信仰、精神、品德

  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各门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其精华所在,进而从文化角度把握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达到熟悉并热爱古典艺术之目的。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辉煌的远古艺术

  第二节 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

  一、建筑

  宫殿。陵墓。寺庙。园林。

  二、雕塑

  三、书法

  书法从字体类型上主要分为篆、隶、楷、草、行五类。

  四、绘画

  中国绘画的历史沿革。古代绘画大致可分为宫廷绘画、文人绘画、宗教绘画、市民绘画、民间绘画五类  中国绘画中共同的美学原则。

  五、音乐

  六、戏曲

  戏曲的沿革。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

  第三节 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三、考核知识点

  (一)青铜纹饰的两个明显的现象

  (二)中国雕塑的特点

  (三)中国绘画中共同的美学原则

  (四)中国音乐的特色

  (五)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六)中国艺术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四、 考核要求

  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

  1.识记:(1)中国艺术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2)建筑方面的成就(3)书法的字体类型(4)古代绘画的分类(5)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

  2.领会:(1)建筑、书法、绘画、戏曲的历史沿革(2)中国绘画中共同的美学原则中国古(3)代艺术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中国古代史学成果(典籍及各种作品)及其特点的学习,了解中国传统史学的优秀成果,体会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初步的浏览史籍的习惯和能力。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第二节、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一、丰富的内容  多样的形式

  二、贯通古今的编年史

  三、列朝相承的记传史

  四、典章制度的渊海

  五、记事本末与史评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一、学兼天人  会通古今

  二、以古为镜  经世致用

  三、求实直书  书法不隐

  四、德识为先,才学并茂

  三、考核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二)中国古代史籍的种类极其特点

  (三)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四、考核要求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1.识记:(1)编年体纪传体、《史记》与二十四史的形成(2)典制体史著(3)“纪事本末体”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1.领会:史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对史学的正、负面影响。

  2.应用: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特点的看法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借鉴和继承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美德。加强德性修养,充实自我心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

  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更突出的贡献之一  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

  二、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三、传统美德与典范道德人格

  第三节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

  三、考核知识点

  (一)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二)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三)中国人性思想的特点。

  四、考核要求

  (一)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

  1.领会:(1)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2)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识记: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和研究,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发展过程。了解和掌握中国道教发展过程、基本教义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了解和掌握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在中国的传播,深刻认识中国化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中国远古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二、中国远古宗教

  第二节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一、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佛法之东传

  二、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三、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第四节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一、儒家学说的入世精神

  二、传统儒学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三、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

  三、考核知识点

  (一)宗教的发展与各种文化现象的联系

  (二)道教的基本教义

  (三)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四)佛教的基本教义

  (五)中国化佛教与儒家思想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交融

  四、考核要求

  (一)中国远古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识记:(1)宗教(2)自然崇拜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1.识记:(1)道教的信仰特征(2)基本教义

  2.领会: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三)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1.识记:(1)释迦牟尼(2)“四谛”(3)佛教东传的时间

  2.领会:佛教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1.领会:儒学宗教化在修养理论上的表现

  2.应用:多种文明交流的必要性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中国古代各派哲学及其思维成果,了解儒、道、释诸家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基本趋向及其精华所在,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古代哲人的思想智慧,注意吸取时至今日仍然有用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一、原始儒家

  二、原始道家

  三、中国佛教哲学

  四、宋明理学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一、创造的宇宙,创造的人生

  二、天人之际,性命之原

  三、人生境界

  第三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一、逻辑分析,辩正综合

  二、直觉体悟

  三、知行动态综合

  三、考核知识点

  (一)宋明理学(道学)及其哲学思想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人生境界

  (三)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四)“知”与“行”的关系问题

  (五)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范畴

  (六)“中国古代哲学思维传统和思想资料”至今仍然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源头活水

  四、考核要求

  (一)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1.识记:(1)原始儒家代表人物及其经典(2)原始道家代表人物及其经典(3)中国佛学各宗派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运思模型。(4)宋明理学中理气论的主要思想观点

  2.领会:宋明理学及其哲学思想的特点

  (二)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1.识记: (1)中国哲学的宇宙观(2)“境界”说

  2.领会:(1)中国古代哲学的人生境界(2)中国哲学在天人关系问题上的主张

  (三)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1.领会:(1)中国哲学各家各派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知”与“行”的关系问题

  2.应用:“中国古代哲学思维传统和思想资料”至今仍然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源头活水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张的学习,了解中国文化形成的条件,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掌握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积极作用,而理解中国文化的类型与特点,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神及其中的精髓。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中国文化形成的三条件。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色。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积极作用表现。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特点

  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二、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三、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四、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五、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六、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七、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三、考核知识点

  (一)中国文化形成的条件

  (二)中国文化强大生命力的表现

  (三)中国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

  (四)民本主义同君主专制主义的关系是双重的。

  (五)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六)经学传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表现

  四、考核要求

  (一)文化的伦理类型

  1.识记:(1)中国文化形成的条件(2)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色中(3)国伦理型文化的积极作用表现。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

  1.识记:(1)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的形成的条件及主要表现(2)宗法制度(3)经学传统

  2.领会:(1)中国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2)民本主义同君主专制主义的关系是双重的(3)经学传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表现

  第十六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理解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 对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体会到优秀文化传统实质上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表现。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涵义

  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第二节 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一、文人合一

  二、以人为本

  三、贵和尚中

  四、刚健有为

  第三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一、民族凝聚功能

  二、精神激励功能

  三、价值整合功能

  三、考核知识点

  (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实质

  (二)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三)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四、考核要求

  (一)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1.识记:(1)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2)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2.领会:注重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1.识记:(1)民族凝聚功能(2)精神激励功能(3)价值整合功能

  2.领会: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价值观在文化中所处的核心地位,掌握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不同的价值观念相拒而又交融,相反而又互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一、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

  二、“无以人灭天”

  三、力命之辩与人的自由

  第二节 群己关系的定位

  一、“修己以安人”

  二、对个体生命与个性自由的关注

  三、群体原则的强化

  第三节 义利与理欲:价值观的深层展开

  一 “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

  二 功利的取向

  三 理欲之辩的价值意蕴

  第四节 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一、 “内圣”的追求

  二、“逍遥”的境界

  三、考核知识点

  (一)价值观

  (二)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三)群己关系的定位

  (四)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四、考核要求

  (一)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1.识记:(1)价值观(2)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3)道家、墨家各自的观点

  2.领会:(1)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2)力命之争的核心

  (二)群己关系的定位

  1.识记: “修己以安人”

  2.领会:(1)群体原则的强化(2)群己关系的定位

  (三)义利与理欲:价值观的深层展开

  1.领会:(1)“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2)理欲关系

  2.应用: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第十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深刻理解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对中西文化内的选择和改造,决定了近代文化思潮的变迁和发展方向。因此它是中国文化近代化的根本动力。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一、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

  中国近代民族危机根本上就是一种文化危机。

  二、从“开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

  一、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

  洋务运动

  二、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

  维新派及其主张。

  三、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第三节 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

  一、西方文化的冲击

  二、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三、文化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三、考核知识点

  (一)中国近代民族危机根本上就是一种文化危机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

  (三)文化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考核要求

  (一)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1.识记: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道家、墨家各自的观点

  2.领会:(1)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2)力命之争的核心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1.识记:从“开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

  2.领会:中国近代民族危机根本上就是一种文化危机。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

  1.识记:(1)洋务运动(2)维新派及其主张(3)辛亥革命(4)新文化运动

  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

  (四)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

  1.领会: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2.应用:(1)文化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略)

  III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现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 关于考试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能够使自学应考者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地系统地学习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了解有关具体知识,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能掌握和分析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缘由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或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二、自学方法指导

  1、认真阅读和钻研教材

  2、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整体内容和精髓。

  3、系统学习和重点深入相结合

  三、对社会助学者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明确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要求,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把握指定教材的基本内容,对自学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体现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分布到各章。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把重点辅导与兼顾一般有机地结合起来。切不可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者引向猜题模拟题。

  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2、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请注意,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易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3、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解释名词、简答题、论述题等。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可参见本大纲附录。

  4、本课程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题量应以中等水平的自学应试者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并略有复查时间为度。

  五、附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道教产生于(  )时期。

  A、西汉  B、东汉  C、魏晋D、南北朝

  二、解释名词

  1、狭义文化

  三、简答题

  1、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四、论述题

  1、试论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自考交流群

扫码领取试题答案及解析

新人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