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英合作商务金融管理走出新模式
2005年上半年北京市自考报名刚刚结束,市自考办统计显示,1900多人报考了中英合作商务管理和金融管理专业。至此,目前第一个自考中外合作专业在籍考生已逼近两万,其中1030人已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的毕业证书,他们同时取得了剑桥考委会颁发的商务和金融职业证书。
第一个中外合作的自考专业
“现在看来,在当时还不能预见入世等变化的时候,这个决定很有预见性:今天仅北京CBD地区就需要金融人才20万,商务人才需求更大。”中英合作商务管理和金融管理专业专家组组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金轩回忆说。1996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开始和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接洽,商议合作,在中方选择专业时,充分考虑了理论和现实的结合,希望结合职业特点和就业,给学生搭建一个很好的就业平台,双方达成共识,由中方发学历证书,剑桥发资格证书。
他说,中英合作双专业的命题按大纲要求,由英方命题,再转成中文,由全国考办结合实际,进行适当修改,经过两三回合后,试题和评分标准才能确定。这样的课程有12门,另有3门公共课由中方单独开考。
“大纲、教材和命题中,设计者都注重能力培养。课本里甚至有教人打电话的内容,打电话幼儿园的孩子都会,但是打电话也有技巧,有人一打电话就把人气跑了,有人却像磁铁一样能牢牢把人吸住,教材将打电话的内容破解、细化,变成线型思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会决定性格,性格更终决定的是命运。这就是这个专业的独特之处。”李金轩说。
尤其特别的是,考虑到商务和金融活动相通处很多,上述两专业各自设立的15门课程里,9门课程完全相同,这就意味着考生在考完一个专业后,只要再考6门,就可取得另一专业的毕业证书。
自考双证书的先行者
今天,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人才,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走向。自学考试在学历证书里加入职业资格证书,也已成为一种新趋势,在这方面,中英合作商务管理和金融专业是先行者。
中英合作双专业正式开考后,学生们在考试计划里看到,商务管理专业学生通过商务交流等9门课程即可获得剑桥签发的初级商务管理资格证书,通过两专业各自规定的15门课程考试后,考生除了学历证书外,还可获得剑桥高级商务管理或高级金融管理证书。这种“文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模式,当时在自考里还是首创。
时至今日,这种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餐饮管理专业、劳动保障专业包括即将开考的物流专业,都是这种模式:考生除了获得学历证书外,还可以获得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这对学生毕业后走上就业岗位,无疑很有益处。
与实践结合,培养实用性人才,正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多年来的发展目标之一。
让学生找回自信
北京新现代学校现有近千人在学这个专业,校长邓雪琴统计,在读生年纪更大的47岁,更小的17岁,既有政府、事业单位人员,也有外企员工,她认为是专业的权威、创新、适用、灵活吸引了考生。
吉利大学商学院赵开华院长认为,自考中英合作双专业继承了自考开放的特点,考试和命题方式不同于其他专业,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中要结合应用中的实际案例,增强了趣味性又留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通过率较高,学生不再担心学习问题了,精神面貌改变了,找到了信心。
刘莉正在学习中英商务管理专业。两年前,她放弃了四川省内一所公立大学的录取通知,只因被录取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她说,先是专业名称吸引了她,之后,感觉内容很实用,考试难度也可以。
北京市自考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中英合作双专业及格率较高的原因一方面与教材和命题有关,一方面和专业辅导要求有关。目前全市批准的中英专业培训机构有23家,为了贯彻专业设想,从一开始,市考办就严把培训关,实行特色专业,特色管理,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将能力培养、实践积累和素质教育贯穿在学习过程之中。开办培训要审批才可以,要求学校管理人员要有现代教育思想,有较好的教学经验,有相应的教学软硬件,要认识到,自考不仅是种考试制度,同时也是我国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要体现应用技术,结合职业、行业需求,打通就业渠道。
- 历年试题
- 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