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杜甫的律诗
杜甫的律诗
一般说来,律诗具有格律字数的限制,要求写得精练和概括,故不适宜叙事而较适合抒情。杜甫把律诗的题材范围扩大到几乎与古体诗同样广阔的程度,在艺术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一、五律七律兼擅
杜甫对五律的把握,已到了非常纯熟、运用自如的程度,不但韵律精细,且诗境浑成而多变化,有意境壮阔忽转为凄凉的,也有气象巍峨忽转为情景细致婉约的,做到了不拘一格。如《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本意是要表达自己对妻子深切的思念,但作者却用曲笔从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写,让思念从彼岸飞来,愈见得杜甫的思念之深切。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朦胧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杜甫是七律的第一位大家,他创作了超过前人创作数量总和的七律。唐人的七言律,在盛唐诸家以兴趣情韵见长,到杜甫手中,境界始大,感慨始深,无论模写物象,还是抒发性情,皆能摆去拘束,于尺幅之中,含有思飘云物、律惊鬼神的壮观景象。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把一种骤然到来的狂喜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这些动词,加强了突然性和随意性色彩;用“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连接四个地名,造成风驰电掣的气势。表达的方式,仿佛散文一般,感慨流畅,连贯性、整体感极强,毫不受律体的束缚。杜甫七律创作的全盛期在入蜀以后,他在寓居夔州以后所作律诗,这方面的成就,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登高》是杜诗中更有名的一首七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八句皆对且一气贯注,悲怆而不消沉,胡应麟称其为古今七律第一。除了在思想内容、意象境界和情趣格调上有着全新的开拓外,杜诗具体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也较之前期有很大的提高,如起句富于创新,中二联写景往往以情间之,句中用典不露痕迹,体物贴切,善用双字叠字等。
二、以律诗写组诗
杜甫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他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五律和七律都有这样的组诗。五律中的《秦州杂诗二十首》是一例,集中地表现了他在秦州时的心境。写于客居夔州时的《洞房》、《宿昔》、《能画》、《斗鸡》、《历历》、《洛阳》、《骊山》、《提封》,虽未标出总题目,但就内容言,也是组诗,八首诗前后照应,情思脉络连贯,而表现的范围是一首律诗难以表达的。
杜甫以律诗写组诗更为成功的是七律,如《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特别是《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这组诗写于滞留夔州时期。此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而外族入侵,藩镇叛乱,战争仍然不断。挚友已先后离开人世,诗人自己仍漂泊沧江,且疾病缠身。山城秋色,引发他的故园之思和对于京华岁月的怀念,回顾一生,感悟哲理。八首诗就是在这一思想脉络上展开,一层深似一层: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纷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
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问。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沈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潢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这一组诗,或即景含情,或直诉悲愤,或借古喻今,或欲说还休。八首只如一首,一次又一次地忆长安、感盛衰和伤沦落,反反复复,欲吐还吞,沉郁回环,悲慨深沉,极顿挫之致。
三、拗律与绝句
杜甫打破固定的律诗谱式,除了创为“连章体”的组诗外,杜甫还就律体的变格创为“拗体”,晚年七律拗体更多。这种拗体与七律初期出现的某些不合律现象是不同的,它是成熟之后的通变,表现为变化中的完整。不过杜甫七律的拗句实无规律可寻,有时是顺其自然而放弃声律规则,有时则是有意为之。能律则律,当拗则拗,体现了诗人造语贵新,同中求异的创作追求。
拗体在杜甫的绝句诗里出现较多,尤以七绝为甚。前人对杜诗七绝不太满意的原因
之一,便是拗体太多而不中格律。杜甫写七绝是比较随便的,上自国家大事,下至日常生活,凡题材不足以构成长篇的,他多半用七绝来表达,如《戏为六绝句》是一种杂感式的谈艺论文的论诗诗,评古鉴今,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方式。
杜甫入蜀后所作的绝句多为描写当地风景和风俗人情的组诗,如《绝句漫兴》九首其一:“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也是此类佳作。与盛唐时期一般绝句不同的是,杜甫的绝句在声调上不是那么悠扬和谐,但章法、句法多变,刻画细致,能曲折达意,而且受民歌的影响,更多的杂有当时流行的口语(如《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杜甫的这类诗,既有联篇的吟唱,又有单篇的短章;既有常调,又有拗体,多一气呵成的真实之作,其妙处在于含意深婉。但声调拗峭、笔墨质实,且多议论,改变了盛唐绝句蕴藉含蓄的清丽格调,创立了一种与其沉郁顿挫风格一致的绝句新风貌。
更多更全复习资料请见自考365网校《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课程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