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理学 > 2012年自考“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笔记串讲

2012年自考“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笔记串讲(2)

2012年07月19日    来源: 网络   字体:   打印
报名

  第二章 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就是指个体无法有效地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去适应环境要求,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异常状态。(名词)

  心理障碍的判别标准(简答)

  1、 个人经验标准。以个人经验做为标准是判别者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充分收集第一物资料的基础上,凭借个人的认识和经验去评价他人的心理活动,或以一般人对常态的经验作为出发点或参照系,来判别他人的心理是正常还是异常。

  2、 社会适应标准。在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与环境是相互协调、相互一致的。如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则被认为是病态。

  3、 统计学标准。统计学标准认为,人们的心理测量结果通常呈正态分布,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两端者被视为“异常”。也就是说,一种心理活动在同等条件下若为大多数人所具有属于正常;若背离了大多数人的一般水平就是异常。

  4、 症状与病因学标准。症状与病因学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来看待。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便认为此人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CCMD-2-R把精神疾病分为十大类:

  编码 疾病的名称

  0 脑器质性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1 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 精神分裂症,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 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4 神经症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精神障碍

  5 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生理障碍

  6 人格障碍,意向障碍(冲动控制障碍)与性变态

  7 精神发育迟滞

  8 儿童少年其精神障碍

  9 其他精神障碍及与司法鉴定和心理卫生密切相关的几种情况+

  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其主要的疾病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重性情感性精神障碍等。(选择)

  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主要的疾病有神经症、进食障碍、睡眠与觉醒障碍,性功能障碍、人格障碍等。(选择)

  自知力又称内省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的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别,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名词)

  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与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区别在于:

  1、 神经症患者,大多数具有完整的自知力,精神病人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缺陷;

  2、 精神病的初期,有些病人的自知力尚保存,能够觉察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随着病情的发展和加重,病人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判断力,否认自己是不正常的,甚至拒绝治疗,此时称为自知力缺损。

  心理障碍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有生物、心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

  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上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矛盾状态。(名词)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特殊的人格特征:A型行为特征被认为是冠心病易患性人格;C型行为特征是癌症易患性人格等。

  社会因素的影响(简答/论述)

  1、 文化的影响。

  A、 不同的文化和环境背景下所产生的心理障碍的病种、症状、内容和频率大相径庭。文化偏低的农村居民或民族中,瓜性精神障碍以及与迷信巫术相联的精神障碍和民间健身术等引起的精神障碍较为常见。

  B、 文化较高的地域居民或民族,则偏执性精神障碍、妄想性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等心理障碍较多见。

  2、 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

  A、 对个体早期发展的研究表明,那些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长的婴儿,心理发展将受到阻碍,潜能的发展将受到抑制。

  B、 儿童早期与父母的关系会对个体以后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大影响。

  C、 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和教养方式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3、 环境干扰。

  A、 社会或环境的应激事件的影响,如大气污染、噪音干扰、交通混乱、居住拥挤、人际关系紧张、社会动荡等,都可增加人的心理和躯体应激,使人们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不安等状态下。B、

  B、 长此以往,会使人易患心身疾病、神经症或其它心理障碍。

  4、 生活事件。

  A、 生活事件不仅是测量应激的一种方法,也是一项预测心身健康的重要指标。

  B、 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发生太多的生活事件,它们对个体抵抗力的影响就会累加,个体的心身状况就很容易受到影响。

  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社会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的一组功能性精神障碍。

  心因性精神障碍的特点是(简答)

  1、 心理社会因素是造成精神障碍的直接原因,起主导作用;

  2、 临床主要表现与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密切相关;

  3、 病因消除或改变环境后,精神症状相继消失;

  4、 预后良好,无人格方面的缺陷等。

  根据CCMD-2-R,这一类疾病常驻见的有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性障碍、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如气功所致的精神障碍、神经症性反应等。

  急性应激反应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遭受到急剧、严重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之内所产生的短暂的心理异常。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受到严重而强烈的威胁性或灾难性打击,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简答)

  1、 反复回忆创伤性体验。反复回忆创伤体验主要表现为,患者无法控制地回想遭受创伤的经历和体验,如同电影中“闪回”,在梦中反复重现创伤性事件或做噩梦,忽然感到似乎事件又在重演,因而发生相应的情绪的行为反应。

  2、 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患者回避谈及与创伤有关的话题,或回避可能勾起恐怖回忆的事情和环境,似乎已经遗忘了此事。有时可表现出一种“麻木”感,对生活中的某些重要方面不愿提及和不感兴趣,对周围环境漠无反应,与人相处不亲热,使人产生疏远感。

  3、 警觉性增高。患者警觉性过,易产生惊跳反应,易激惹或暴怒发作。有的可表现出难以入睡,不能维持长时期熟睡或易醒。注意力难以集中,即使集中也不能持久。

  适应性障碍是由于明显的生活环境改变或应激事件后的适应期间,主观上产生烦恼、痛苦和情绪变化,并常伴有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种状态。

  神经症是对一组心理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其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神经症的特征(简答)

  答:神经症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神经症的发病通常与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2、 症状复杂多样,但临床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

  3、 病人一般能适应社会,但其症状妨碍了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4、 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常构成发病的基础;

  5、 病人对症状有自知力;

  6、 感受到精神痛苦,常有迫切治疗的要求。

  根据CCMD-2-R,神经症包括了以下几种类型: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癔症、疑病性神经症、神经衰弱和其它神经症。

  一、焦虑性神经症简称焦虑症,是以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运动性不安的一种障碍。焦虑性神经症状有两种更主要的临床表现形式:广泛性焦虑症和惊恐障碍。

  精神性焦虑是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核心症状,包括不同程度的担忧、紧张、不安全感和害怕等表现。患者的焦虑既无确定的对象又无具体的内容。

  惊恐障碍又名急性焦虑症,是以惊恐发作为原发和主要临床相的一种神经症类型。发作常突然产生,在10分钟左右症状到达高峰。发作通常持续20~30分钟,极少有超过1小时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编辑推荐: 

  7月自考“忆题晒经历,估分对答案”活动正在进行

  选择了这条路,就走下去

  自考复习:提高记忆的六点总结

自考交流群

扫码领取试题答案及解析

新人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