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 2012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散文

2012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散文

2012年07月06日    来源: 网络   字体:   打印
22

  第三章 先秦散文

  简单运用: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一、经济方面,生产工具的进步,制度的改革。

  二、政治方面,王权式微,诸侯争霸。

  三、文化方面,文化下移,私学兴起。

  四、一些读书人游说、著述、聚徒讲学,诸侯也愿意听取士人的意见。

  五、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促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

  ②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一、经济方面,生产工具的进步,制度的改革。

  二、政治方面,王权式微,诸侯争霸。

  三、文化方面,文化下移,私学兴起。

  四、一些士人,或撰作史著,或编纂历史文献,提供政治借鉴。

  五、我国向有著史的传统。至战国,社会空前繁荣又空前动荡,更加需要认真总结历史,从而形成了历史散文的繁荣局面。

  第一节 历史散文

  1.《尚书》、《春秋》等早期历史散文简介

  识记:《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逸周书》、《春秋》。

  《尚书》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文字古奥迂涩。今文《尚书》29篇,是经师伏生所传。古文《尚书》58篇,其中25篇是东晋人的伪作。《逸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但文字表现与春秋战国的史家之文接近。《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孔子修订。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简括记录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

  2.《左传》

  理解:《左传》及其作者。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所记史事止于鲁哀公27年,比《春秋》多13年。《左传》记事详赡,文采生动。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作者传为左丘明,后世颇有争议,但其应是战国初年或稍后的人。(《左传》后人又称《春秋内传》)

  综合运用:《左传》的文学特色。

  《左传》是先秦时期更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

  文学性的的剪裁,指其既叙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又善于使所传达的事件蕴含意趣,极少枯燥乏味的流水账式的史事记述。

  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是说其在叙述史事时,常借助于人物形象的描写,描绘他们的言语、行为及彼此间的关系,有的甚至带有小说、戏剧色彩。如《郑伯克段于鄢》。

  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左传》在体例上虽不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记录历史,但其在叙写历史事件时却十分注重人物的刻画。并且不仅能够写出某人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特点,而且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侧面,有的甚至可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如,《晋公子重耳之亡》。

  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①《左传》以擅长叙写战争著称,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如《晋楚城濮之战》。

  ② 还表现在它简洁生动地描绘战争场面。

  ③《左传》叙事或写人物,运用了许多细节描写,极为传神。

  四、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如《烛之武退秦师》。

  3.《国语》

  理解:《国语》简况。

  第一部国别史。全书21卷,记载周王朝及各国史实,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国语》不是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而是有选择地记录一些事件。后人称为《春秋外传》,然其不传《春秋》甚明。作者传为左丘明,不可确考。

  4.《战国策》

  理解:《战国策》简况。

  杂记东西周及各国之事,自战国初至秦灭六国约240年。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经西汉刘向编订为33篇。作者难以确考,非一时一人所著。

  综合运用:《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战国策》主要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其史学价值虽不及《左传》、《国语》,但在文学上自有其独到的特色:

  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如苏秦说秦惠王连横以争天下的说辞,排比夸饰,对后来辞赋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如“触龙说赵太后”。

  三、摹绘人物,形貌毕肖。刻画更为传神的是策士形象。如“苏秦始将连横”。

  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比喻如“狡兔三窟”、“唇亡齿寒”、“驱群羊攻猛虎”、“抱薪救火”、“危于累卵”、“轻于鸿毛,重于丘山”,寓言如“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等。使文章形象生动,饶有趣味而富于文采。

  第二节 诸子散文

  简单运用: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先秦诸子有九流十家,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三个发展阶段:

  一、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

  《老子》篇幅简短,《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墨子》始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

  二、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

  开始摆脱语录体,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波澜起伏,有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三、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

  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发展趋向: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性和逻辑不断增强。就文学色彩看,《孟子》、《韩非子》,尤其是《庄子》应受到更多重视。

  1.《老子》、《论语》和《墨子》

  理解:

  ①老子及《老子》简况。

  一般认为,老子的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而稍早。先秦时流行孔子曾问学于老子的说法。《老子》产生不晚于战国中期,是老子的后学所记,基本保存了老子的思想。

  ②孔子及《论语》简况。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仁”倡“礼”,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成书更早也应于春秋战国之际。

  ③墨子及《墨子》简况。

  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是墨子弟子所著,包括了墨子以及墨家各派的思想。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简单运用:

  一、《老子》的文学价值。

  《老子》是道家学派开山的理论著作,篇幅简短,文学价值并不甚高,有两点可作简略介绍:

  (一)形象化的说理。即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譬说明抽象的道理。

  (二)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体现着韵文向散文的过渡状态。

  二、《论语》的文学特点。

  《论语》通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

  (一)《论语》多为简短语录,辞约义丰。

  (二)有的章节能够通过言谈举止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三、《墨子》的文章特点。

  《墨子》一书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作,其文章重理性轻感性,质实不求文采,文学价值并不大。但却有自己的特点:

  (一)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如《非攻》上篇。

  (二)质朴无华,造句遣辞口语化。如《兼爱》。

  2.《孟子》

  识记:孟子生平及思想。

  孟轲,邹人。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后世称为“亚圣”。综合运用:《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一、雄辩色彩

  A.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

  B.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机彀,便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例《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二、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典型事例,如《齐桓晋文之事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比喻,如为了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章》寓言故事,著名的如 “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上》)、 “揠苗助长” (《公孙丑上》)等。

  3.《庄子》

  识记:庄子生平及思想。

  庄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后世将庄子和老子并称“老庄”,但庄子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齐同万物的差别,与老子颇有不同。

  理解:《庄子》简况。

  《庄子》52篇,今存33篇。现在通行的是郭象注本,包括《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其他是弟子和后学所作。

  简单运用:简说《庄子》的文学特色即是其寓言特色。

  《史记》本传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基本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这就形成它的明显特征:深邃的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统一,把的思想完全融入到一个个美妙的寓言故事中去。

  综合运用:《庄子》寓言特色。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又基本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这就形成了它的一个明显特征:深邃的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统一;《庄子》是把深邃的思想完全融入到一个个美妙的寓言故事中去了。

  《庄子》的寓言,描述了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寓了深刻的思想和深沉的感情。

  一、奇幻谲诡的想象。《庄子》的想象奇幻,夸张,出人意表,变化莫测。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二、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往往以很少的笔墨,就能写出人物鲜明的形神特征。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逍遥游》)。

  三、细腻逼真的描写。一些具体的形象描绘,有非常细腻逼真的“工笔”。如《齐物论》写风之千变万化的声音,无不穷形尽相,极尽描摹之能事。

  四、谐趣和讥刺横生。谐趣、讥刺,往往连珠并玉,难分彼此。如《秋水》“鸱得腐鼠”。

  4.《荀子》和《韩非子》

  识记:

  ①荀子生平及《荀子》简况。

  荀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先秦更后一位儒家大师。隆礼重法,对儒家学说的薪火相传贡献极大。《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即《荀子》)三十三篇,今存三十二篇,多为荀子自著。先秦说理散文发展到荀子已经成熟。

  ②韩非生平及《韩非子》简况。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公子,喜刑名法术之学。《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今存。大抵是韩非自著,也有后学或他人之作。

  简单运用:①《荀子》说理文特色。

  一、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如《劝学》、《天论》。

  二、从文学的观点看,文中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荀子》中寓言极少,极简短,类于比喻。而他为了说理所使用的比喻,却丰富多彩,层出不穷。如《劝学》。

  ②《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及其寓言的特点。

  《韩非子》集中体现了韩非的法家思想,其说理文和寓言均很有特点。

  一、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明切”是指明辨是非,切合事理。“犀利”是指他的理论中似无情而往往切中要害;明切和犀利,造成了韩非散文冷峻峭拔的文风。

  二、韩非散文更具文学色彩的是它的寓言。往往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道理,表达思想。如“买椟还珠”等。但表现手法较单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编辑推荐:

  2012年4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讲义

  放弃的不是理想 自考也有精彩

  2012年自学考试考前备战完全手册

自考交流群

扫码领取试题答案及解析

新人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