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首页 > 教材大纲> 江苏教材大纲 > 江苏自考06332资源环境经济学考试大纲(高

江苏自考06332资源环境经济学考试大纲(高纲1834)

2022-01-06 14:28:14   文章来源: 自考365   字体:   打印
报名

本大纲对应教材版本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三版),曲福田、冯淑怡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高纲1834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6332 资源环境经济学

南京农业大学编(2020年)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资源环境经济学》课程是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管理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相关专业的自学者系统地学习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重点掌握资源的概念与特征、环境变化及其经济原因、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配置的基本经济学原理、可再生资源与非再生资源的利用特点和最优配置、共享资源的特点和最优配置、环境政策设计、自然资源核算、资源环境价值评估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以及生态补偿机制、贸易与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为今后继续学习或从事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专业相关领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在内容上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第二章、第三章,主要阐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基本概念、分类与特征以及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经济内涵及其实现途径,以及资源配置的一般经济学原理,这部分重点是为其后的学习奠定基本的概念与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第四、五、六、七章,主要为非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与共享资源的的开发利用特征及其最优配置问题,以及环境经济管理理论和政策途径。第三部分是第八、九章,阐述了自然资源核算与价值评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最后一个部分为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和十四章,重点介绍了资源环境经济领域全球发展中的一些前沿领域以及对资源环境的宏观管理问题。

资源环境经济学是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有较强的理论性、技能性与政策性,学员应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思考,联系实践,注重交流和讨论,适当补充相关的学习资料,特别是经济学基础的培养,以加深对本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提升对课程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

1.理解并掌握资源、环境、稀缺、可持续发展等基本的概念和理论,基本形成正确的资源与环境经济价值观;

2.理解和掌握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能对非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及共享资源的最优利用问题进行分析;

3.理解资源和环境优化利用的管理措施和政策手段,并能针对现实问题提出有一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4.理解和初步掌握自然资源核算以及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相关理论、内容和方法,了解资源环境经济领域的发展动向,掌握资源与环境宏观管理的基本内容。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微观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和土地资源学等课程,同时本课程将为土地行政管理、生态经济学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相关知识,本课程与土地法学、房地产经营管理、发展经济学等课程有内在的联系,学好本课程对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这些相关课程内容将有帮助。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资源与环境的基本概念与内涵,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概念、经济内涵及实现途径,资源与环境利用中的问题、经济原因以及其最优配置,资源核算及价值评估这几方面的内容。

其中,难点主要集中在对资源配置中经济效率差异及其原因的理解,可再生资源、非再生资源以及共享资源最优配置的经济分析和相关计算,以及环境管理政策的经济分析等部分。

Ⅱ  考核目标

识记(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管理相关的概念、分类、基本特征及经济原理的主要内容,熟悉资源与环境经济领域发展前沿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基本内涵,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Ⅱ):要求考生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原理的内涵及外延,理解资源与环境优化配置和管理的基本经济分析过程,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资源环境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进行分析、论证和计算,做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

简单应用(Ⅲ):要求考生能够根据现实中的某些资源环境现状与变化,对其进行基本的概念及特征界定,并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经济本质及解决思路进行针对性分析、简单计算和论证,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综合应用(Ⅳ):要求考生能够针对现实中的资源环境问题,结合本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及政策管理路径,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论证,并提出系统的解决思路和相关的政策建议。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及其基本内容,资源、环境的概念、内涵、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要求通过学习能够熟练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学科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标志性成果。

二、课程内容

1.1  资源与环境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1.1.1  资源的概念

1.1.2  环境的概念

1.1.3  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与基本特征

1.2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2.1  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1.2.2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演变

1.3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框架体系

1.3.1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3.2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资源与环境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识记:①本课程中资源的概念及其属性;②本课程中环境的概念及其属性;③资源与环境的分类;④按资源可更新特征和控制方式分类下主要资源类别的概念;⑤按环境物质与人类活动关系分类下主要环境类别的概念;⑥按环境内部结构、范围分类下主要环境类别的概念;⑦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特征。

领会:①经济学对资源、环境概念的一般理解及其分类;②本课程对资源与环境关系的理解;③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关系;④资源与环境基本特征的内涵;⑤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简单应用:①利用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特征分析特定区域的资源环境状况及其变化。

综合应用:①应用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综合分析特定区域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识记:①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②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的主要内容;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发展不同阶段的标志性成果。

领会: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三)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框架体系

识记: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客体及其研究对象;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定义;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三个主题。

领会: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四、本章关键问题

通过资源、环境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征理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内在经济关系。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功能联系,理解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征,理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视角下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的经济内涵及其实现路径,为资源与环境优化利用问题的学习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及分析基础。

二、课程内容

2.1  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

2.1.1  传统经济系统

2.1.2  经济-环境大系统

2.2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2.2.1  资源退化

2.2.2  环境变化

2.3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2.3.1  从经济增长到可持续发展

2.3.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3.3  可持续发展的分类

2.3.4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2.4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含义

2.4.1  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2.4.2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含义

2.5  可持续发展实现的路径

2.5.1  将资源、环境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5.2  推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

2.5.3  改进经济增长方式和转变消费方式

2.5.4  实行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2.5.5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

识记:①传统经济系统的构成;②环境系统的四种功能。

领会:①环境系统功能的内涵及其可替代性。

(二)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识记:①土地退化的主要制约因子;②土地退化的概念;③库兹涅茨曲线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概念。

领会:①土地资源退化的主要表现;②中国土地资源退化的数量和质量演变特征;③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揭示规律性的客观认识。

简单应用:①认识和总结区域资源环境变化的总体特征;②应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规律对区域环境变化进行简单分析。

(三)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识记:①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概念,经济发展包括的主要内容;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代表性观点及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观点;③可持续发展的分类及其概念。

领会:①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差异;②不同角度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含义

识记:①代内公平的概念;②代际公平、假设补偿的概念;③代际补偿的途径;④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含义。

领会:①代内公平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内涵差异;②代际补偿及其实现途径的内涵;③可持续发展经济含义的内涵: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合理的自然资源价格构成,传统项目评价的不足。

简单应用:①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含义分析某一具体的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经济原因。

综合应用:①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含义综合分析影响一国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原因。

(五)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识记:①资源与环境核算的两种主要方法及其内涵;②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③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内容,适度消费的概念;③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途径。

领会:①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的基本内涵;②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的严重后果;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政策手段。

综合应用:①区域或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

四、本章关键问题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及当前主要的资源环境问题,这种问题影响下发展理念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出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及由此引申的其经济含义和实现路径。

第三章  效率与资源配置原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相关经济效率的概念,理解资源配置经济效率的内涵,进一步理解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及其经济内涵,初步掌握环境与资源管理的主要政策工具并能够客观认识其优缺点。

二、课程内容

3.1  效率与资源最优配置

3.1.1  静态经济效率

3.1.2  代际经济效率

3.2  资源有效配置原理

3.2.1  市场经济与静态效率

3.2.2  边际分析对经济效率的解读

3.3  市场失灵与资源配置

3.3.1  市场失灵及原因

3.4  政府失灵与资源配置

3.4.1  政府失灵及原因

3.4.2  环境与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概述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效率与资源最优配置

识记:①消费效率、生产效率和混合生产效率的概念;②代际经济效率的两个条件。

领会:①消费效率、生产效率和混合生产效率的内涵;②代际效率两个条件的内涵。

(二)资源有效配置原理

识记:①自由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制度条件;②资源市场配置有效的表现;③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概念。

领会:①边际分析对经济效率解读的结论。

(三)市场失灵与资源配置

识记:①外部性的概念与分类;②公共物品的概念。

领会:①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及其内涵;②开放性资源和共有产权资源的区别和联系。

简单应用:①解释某些特定市场失灵问题的主要经济原因。

综合应用:①应用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系统解释实际中的资源环境问题。

(四)政府失灵与资源配置

识记:①政府失灵、经济租金、寻租的概念;②寻租活动对经济和环境的主要影响;③环境管理失灵的概念;④环境与资源管理的三类政策工具。

领会:①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及其内涵;②环境与资源管理政策工具的主要内容;③环境与资源管理各类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简单应用:①解释某些特定政府失灵问题的主要经济原因。

综合应用:①系统解释实际中资源环境问题政府失灵的原因并提出基本的政策路径。

四、本章关键问题

效率及资源有效配置的基本内涵;资源环境问题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  可再生资源的最优配置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可再生资源的概念、特征及其基本的生态增长模型,理解可再生资源的最优开发利用决策的相关条件并能以之解释现实问题,深入了解渔业和森林资源的最优开发利用问题。

二、课程内容

4.1  可再生资源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4.1.1  基本概念

4.1.2  基本特征

4.2  可再生资源的种群数量增长模型

4.2.1  可再生资源的种群数量增长过程

4.2.2  可再生资源的种群数量增长模型

4.3  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决策模型

4.3.1  无限环境条件下待开发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基本特征

4.3.2  有限环境条件下待开发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基本特征

4.3.3  资源开发与种群平衡

4.4  森林资源优化配置

4.4.1  森林资源的概念及其特性

4.4.2  森林资源最优利用的实例分析

4.5  渔业资源优化配置

4.5.1  渔业资源的概念及其特性

4.5.2  单鱼种资源的优化配置

4.5.3  渔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发展趋势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可再生资源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识记:①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分类与基本特征;②可再生商品性资源的概念与特性;③可再生公共物品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二)可再生资源的种群数量增长模型

识记:①影响可再生资源种群数量增长的因子;②可再生资源生态增长模型的概念,内禀增长率、负载容量概念。

领会:①可再生资源的种群数量增长过程;②可再生资源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的内涵。

(三)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决策模型

识记:①指数增长规律(马尔萨斯生物总量增长定律)的概念;②无限环境条件和有限环境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③Schaefer模型的推导。

领会:①无限环境条件的内涵;②收获率与种群存量的变化关系;③Schaefer模型的内涵。

(四)森林资源优化配置

识记:①森林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②MAI;③生物学决策的森林砍伐规则;④经济学决策的森林砍伐规则。

领会:①森林资源特性的内涵;②森林最优砍伐规则的内涵。

简单应用:①森林最优砍伐时机的判断。

(五)渔业资源优化配置

识记:①渔业资源的概念与特性;②MSY和MEY的概念;③生物经济平衡点概念。

领会:①渔业资源经济利用的特点;②不同贴现率条件下单鱼种资源的最优配置;③渔业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应该包括的主要内容。

简单应用:①分析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中相关问题的经济本质。

四、本章关键问题

基于种群数量变化特征及其模型描述的可再生资源的最优利用决策。

第五章  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优配置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不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利用特征,掌握不可再生资源稀缺的概念及其度量方式,理解不可再生资源在不同情况下的最优配置的条件,能够区别社会最优和竞争性企业、垄断企业最优配置的差异,理解不同税费形式对资源开采的影响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储备制度。

二、课程内容

5.1  不可再生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5.1.1  不可再生资源的概念

5.1.2  不可再生资源的特征

5.1.3  不可再生资源稀缺性度量

5.2  不可再生资源最优配置原理

5.2.1  不可再生资源跨期最优配置原理

5.2.2  企业最优配置的基本条件

5.2.3  勘探活动决策

5.2.4  社会最优配置的基本条件

5.3  基于税收问题的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决策

5.3.1  矿山使用费

5.3.2  收入税或利润税

5.3.3  资源租税

5.4  不可再生资源的储备制度

5.4.1  不可再生资源的不确定性

5.4.2  不可再生资源储备的内涵、类型和特点

5.4.3  不可再生资源储备的意义及制度构建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不可再生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识记:①不可再生资源的概念与分类;②不可再生资源的特征;③资源稀缺的概念;④储量的概念;⑤不可再生资源稀缺的经济度量途径;⑥边际开采成本、李嘉图效应、边际使用者成本的概念。

领会:①不可再生资源稀缺的物理度量方法;②不可再生资源经济度量途径的内涵。

简单应用:①资源稀缺物理度量方式的简单计算;②资源稀缺程度变化的经济判断。

(二)不可再生资源最优配置原理

识记:①两期有效配置的条件;②竞争性企业最优配置的基本条件,简单霍特林定律;③最优勘探水平的必要条件;④社会最优决策的两个特点及两个基本条件。

领会:①两期有效配置的内涵;②竞争性企业最优配置的内涵;垄断企业最优配置的特征;③社会最优决策与企业最优决策的差异。

简单应用:①静态有效配置及两期有效配置的简单计算。

(三)基于税收问题的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决策

识记:①矿山使用费、收入税和资源租税的概念。

领会:①国家索取“资源收益”的四类突出方法;②不同税制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四)不可再生资源的储备制度

识记:①不确定性的概念;②自然资源不确定性的类型;③不可再生资源储备的概念、类型与特点。

领会:①自然资源不确定性类型的内涵;②自给自足资源战略的局限性。

综合应用:①国家资源安全战略的制定。

四、本章关键问题

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特征及其稀缺性的度量,不可再生资源最优配置决策问题及其储备制度。

第六章  共享资源的最优利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共享资源的概念、特征及其存在的原因,对共享资源使用中的典型低效问题能运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掌握共享资源最优利用的经济手段,了解公共池塘资源利用的政策方案内容,并以之指导政策实践。

二、课程内容

6.1  共享资源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6.1.1  共享资源的概念

6.1.2  共享资源的基本特征

6.1.3  共享资源存在的根本原因

6.2  共享资源最优利用的经济分析

6.2.1  共享资源利用问题及其经济学分析

6.2.2  共享资源最优利用的政策方案

6.3  公共池塘资源最优利用的经济分析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共享资源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识记:①共享资源的概念及其他界定表示;②共享资源的基本特征。

领会:①共享资源基本特征的内涵;②共享资源存在的根本原因。

简单应用:①特定共享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二)共享资源最优利用的经济分析

识记:①“公地悲剧”的内涵;②“拥挤问题”的内涵和形式;③“污染问题”的内涵;④共享资源最优利用的主要解决途径;⑤科斯定理、直接控制、可转让许可证制度的概念。

领会:①“公地悲剧”的经济学原因;②“拥挤问题”的经济学原因;③“污染问题”的经济学解释;④科斯定理的内涵;⑤政府直接控制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原因;⑥可转让许可证制度的运作程序及其优缺点。

综合应用:①某一具体类型共享资源或外部性问题的经济学原因及解决途径。

(三)公共池塘资源最优利用的经济分析

领会:①小规模公共池塘资源自主组织和治理的八项原则。

四、本章关键问题

共享资源的基本特征,由此而产生的非有效利用问题的经济学原因及其解决的政策方案。

第七章  环境政策设计:目标与手段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环境管理的理论内涵和目标,掌握政府管制的类型、起因和主要途径;了解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发展,理解其可行性、实际运行过程和优缺点;理解庇古税的内涵及实施中的成效和困难;理解补贴、押金返还制度的优缺点;了解环境管理公众参与的基本内容。

二、课程内容

7.1  环境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7.1.1  环境管理的目标

7.1.2  污染者付费原则

7.2  环境管理的直接管制

7.2.1  管制及其起因

7.2.2  环境政府管制途径

7.3  排污权交易制度

7.3.1  排污权交易制度

7.3.2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可行性

7.3.3  排污许可交易制度实施中的关键问题

7.4环境税收政策

7.4.1  庇古税的理论依据

7.4.2  庇古税的优势与困难

7.5  补贴、押金返还制度

7.5.1  补贴

7.5.2  押金返还制度

7.6  环境管理的公众参与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环境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识记:①环境管理的概念;②污染最优排放的条件;③环境管理的基本目标;④污染排放条件下考虑社会成本的企业最优定价和生产量的条件。

领会:①污染最优排放的原理。

(二)环境管理的直接管制

识记:①管制的定义和类型;②环境政府管制的主要途径。

领会:①管制的起因;②环境政府管制主要途径的内涵及其优缺点。

简单应用:①特定环境问题的政府管制方式。

(三)排污权交易制度

识记:①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提出;②排污许可交易制度的运行过程。

领会:①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可行性;②排污许可交易制度的优势与缺陷。

简单应用:①针对特定污染问题的排污许可交易制度的简单设计。

(四)环境税收政策

识记:①庇古税的概念。

领会:①庇古税的理论内涵;②庇古税的成效与实施中的主要困难。

简单应用:①针对特定污染问题的庇古税建议。

(五)补贴、押金返还制度

领会:①补贴和税收政策的异同;②押金返还制度的优缺点。

(六)环境管理的公众参与

识记:①环境管理公众参与的概念。

领会:①环境管理公众参与的形式和内容。

四、本章关键问题

基于污染控制经济原理,理解环境管理主要手段的理论内涵及其实施特征。

第八章  自然资源核算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自然资源核算的概念和意义,掌握自然资源核算的主要内容与程序,理解自然资源核算的主要方法。

二、课程内容

8.1  自然资源核算的意义

8.2  自然资源核算的内容与程序

8.2.1  自然资源核算的内容

8.2.2  自然资源核算的程序

8.3  自然资源核算的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自然资源核算的意义

识记:①自然资源核算的概念。

领会:①自然资源核算的意义。

(二)自然资源核算的内容与程序

识记:①自然资源核算的内容。

领会:①自然资源核算的程序。

(三)自然资源核算的方法

识记:①自然资源核算方法的类型;②不同核算方法的概念。

领会:①不同自然资源核算方法的内涵。

简单应用:①对特定自然资源提出价值核算的方法和思路。

四、本章关键问题

自然资源核算的内容和方法。

第九章 资源环境价值评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资源环境价值理论及其发展,理解资源环境的价值构成,理解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主要方法及其内涵。

二、课程内容

9.1  资源与环境价值论

9.1.1  劳动价值理论

9.1.2  效用价值理论

9.1.3  存在价值理论

9.1.4  资源环境的价值构成

9.1.5  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方法框架

9.2  揭示性偏好方法

9.2.1  享乐价值法

9.2.2  旅行成本法

9.3  陈述性偏好方法

9.3.1  条件价值评估法

9.3.2  选择实验法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资源与环境价值论

识记:①主要资源与环境价值理论的概念与提出者;②代表性的资源环境价值构成分类;③传统市场评价方法的概念与特点。

领会:①资源与环境价值理论的内涵;②资源环境价值构成的内涵。

简单应用:分析特定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价值构成及其内涵。

(二)揭示性偏好方法

识记:①享乐价值法、特征消费理论和旅行成本法的概念。

领会:①享乐价值法和旅行成本法的基本内涵。

简单应用:①特定资源环境价值评价问题的方法选择和简单设计。

(三)陈述性偏好方法

识记:①条件价值评估法的概念;②补偿变化和等价变化的概念;③选择实验法的概念。

领会:①条件价值评估法的内涵;②条件价值评估法和选择实验法的异同。

四、本章关键问题

资源环境价值理论及价值构成,主要资源环境价值评价方法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第十章  生态补偿机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生态补偿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理解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和制度构成,了解中外生态补偿的典型实践案例。

二、课程内容

10.1  生态补偿概念和类型

10.1.1  生态补偿概念

10.1.2  生态补偿的类型

10.2  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和制度构成

10.2.1  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10.2.2  生态补偿制度构成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生态补偿概念和类型

识记:①不同学科角度生态补偿的概念;②生态补偿的不同类型。

领会:①生态补偿的实质内容;②生态补偿和生态赔偿的区别;③不同类型生态补偿的内涵。

(二)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和制度构成

识记:①外部性的提出和主要分类;②公共物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③生态补偿制度的构成要素。

领会:①生态受损的主要不良后果;②庇古和科斯关于外部性认识的差异;③生态外部性的表现;④生态补偿制度内容构成的内涵。

简单应用:①分析特定生态补偿项目的理论内涵;②对特定生态补偿制度的基本内容提出方案。

综合应用:①结合实际构建综合性的生态补偿制度方案。

四、本章关键问题

生态补偿的理论内涵及制度构建。

第十一章  贸易与环境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贸易影响环境的路径及结果,理解环境禀赋的构成,以及国家环境规则、国际环境规则的组成及其对贸易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

11.1  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11.1.1  贸易影响环境的路径

11.1.2  贸易影响环境的结果

11.2  环境对贸易的影响

11.2.1  环境禀赋

11.2.2  国家环境规则

11.2.3  国际环境规则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识记:①贸易影响环境的路径及其概念。

领会:①贸易影响环境主要路径的内涵;②贸易影响环境的结果。

简单应用:①分析特定案例中贸易影响环境的路径及结果。

(二)环境对贸易的影响

识记:①环境禀赋的构成;②国家环境规则的构成;③国际环境规则的构成。

领会:①国家环境规则对贸易的主要影响;②国际环境规则对贸易的主要影响。

简单应用:①分析特定案例中环境规则对贸易的影响。

综合应用:①分析特定商品国际贸易过程中贸易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四、本章关键问题

贸易对环境的影响路径及可能结果;环境规则及其对贸易的影响。

第十二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理解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掌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途径;从经济学角度理解生物多样性的经济属性、经济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产生的经济学原因。

二、课程内容

12.1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产生及其原因

12.1.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12.1.2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12.1.3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12.1.4  如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12.2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12.2.1  对生物多样性的经济学解释

12.2.2  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产生的经济学原因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产生及其原因

识记:①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组成部分;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及景观多样性的概念。

领会:①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②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③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途径。

简单应用:①分析特定案例中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识记:①生物多样性的经济学属性与经济功能。

领会:①生物多样性经济学属性的内涵;②生物多样性经济功能的内涵;③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产生的经济学原因。

简单应用:①特定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四、本章关键问题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重要性,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济分析。

第十三章  全球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理解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理解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特征,掌握碳交易、碳税等概念及其内涵。

二、课程内容

13.1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13.1.1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13.1.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3.2  低碳经济

13.2.1  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13.2.2  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13.3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低碳合作

13.3.1  国际低碳合作的新市场形式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领会:①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及人类社会的影响。

简单应用:①分析资源环境政策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意义。

(二)低碳经济

识记:①低碳经济的概念;②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

领会:①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低碳合作

识记:①碳交易的概念;②碳税的概念及优缺点;③碳关税的概念。

领会:①碳交易、碳税、碳关税等的内涵。

四、本章关键问题

低碳经济及其市场化途径。

第十四章  资源与环境管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特点及目标,了解资源与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掌握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相关模式。

二、课程内容

14.1  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目标

14.1.1  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特点

14.1.2  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目标

14.2  资源与环境管理的手段

14.3  资源与环境管理的体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目标

识记:①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特点;②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目标。

领会:①资源与环境管理特点及目标的内涵。

(二)资源与环境管理的手段

识记:①资源与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

领会:①资源与环境管理手段的内涵。

综合应用:①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综合管理。

(三)资源与环境管理的体制

识记:①资源与环境管理的主要模式。

领会:①资源与环境管理模式的内涵。

综合应用:①我国资源与环境管理相关体制的政策建议。

四、本章关键问题

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特点和目标,及由此导向下对管理手段及模式的选择。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在大纲中对考核的要求一定要适当。

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本大纲推荐教材里都有不同程度体现,能够满足自学考试的要求。教材的内容比大纲中的要更广泛一些。

三、关于自学教材

自学教材:《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三版),曲福田、冯淑怡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参考书:《资源经济学》(第一版),曲福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张帆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章节的基本要求中一般也指明了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新的概念多,内容丰富,需要理解与分析应用并重。自学者在自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学习前,应仔细阅读课程大纲的第一部分,了解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熟知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本课程与有关课程的联系,使以后的学习能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

2.在阅读某一章教材内容前,应先认真阅读大纲中关于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3.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须牢固掌握,主要分析方法应能熟练应用,在阅读中遇到个别细节问题不清楚,在不影响继续学习的前提下,可暂时搁置。

4.学完教材的每一章内容后,应认真回顾和总结,注意理解课程内在的逻辑性,并结合课程中的有关数据和实例深入掌握相关概念和理论要点,并积极结合实际问题展开思考,这一过程可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忌死记硬背。

五、应考指导

1. 如何学习

很好的计划和组织是你学习成功的法宝。如果你正在接受培训学习,一定要跟紧课程并及时完成作业。为了在考试中作出满意的回答,你必须对所学课程内容有很好的理解。学习中除了上述的自学方法,还可以使用“行动计划表”来监控你的学习进展。你阅读课本时可以适当做读书笔记并参阅有关参考书。如有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可以用彩笔来标注,如:红色代表重点;绿色代表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黄色代表可以运用在工作之中。可以在空白处记录相关网站、文章。

2. 如何考试

卷面整洁非常重要。书写工整,段落与间距合理,卷面赏心悦目有助于教师评分,教师只能为他能看懂的内容打分。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要回答所问的问题,而不是回答你自己乐意回答的问题!避免超过问题的范围。

3. 如何处理紧张情绪 

正确处理对失败的惧怕,要正面思考。如果可能,请教已经通过该科目考试的人,问他们一些问题。做深呼吸放松,这有助于使头脑清醒,缓解紧张情绪。考试前合理膳食,保持旺盛精力,保持冷静。

4.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如果你在考试中出现这种情况,试试下列方法:使用“线索”纸条。进入考场之前,将记忆“线索”记在纸条上,但你不能将纸条带进考场,因此当你阅读考卷时,一旦有了思路就快速记下。按自己的步调进行答卷。为每个考题或部分分配合理时间,并按此时间安排进行。

六、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层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

3.对考生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考试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考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考生“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提出问题,依靠自己学懂”的学习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基础、突出重点,要帮助考生对课程内容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对考生提出的问题,应以启发引导为主。

6.注意对考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和解决问题。

7.尽可能创造条件增加课程中的案例教学,以帮助考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七、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1. 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 在考试之日起6个月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都将列入相应课程的考试范围。凡大纲、教材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应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命题时也会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变化予以体现。

3. 按照重要性程度不同,考核内容分为重点内容、次重点内容、一般内容,在本课程试卷中对不同考核内容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重点内容占60%,次重点内容占30%,一般内容占10%。

八、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指出考试的方法,考试时间的长度。对本课程考试要携带必要的工具等,应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3.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3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20%,综合应用占20%。

5.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对于不同的考生都存在着不同的难度,考生切勿混淆。

6.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案例分析等题型。

在命题工作中必须按照本课程大纲中所规定的题型命制,考试试卷使用的题型可以略少,但不能超出本课程对题型规定。

附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铜、铁等金属矿物属于(   )

A.非再生资源

B.可再生资源

C.流动性资源

D.恒量资源

参考答案:A  

2.碳税的优点包括灵活性、广泛性、收入性和(   )

A.共同性

B.公平性

C.导向性

D.基础性

参考答案:B  

二、填空题

1.资源的基本特性包括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          。

参考答案:数量上的有限性和发展潜力的无限性

2.环境管理的基本目标是纠正或者弥补外部性等____________问题。

参考答案:市场失灵

三、名词解释

资源稀缺

参考答案:资源稀缺是指资源绝对数量有限或相对价值随时间递增,且存在竞争利用状况的一种状态。

四、简答题

简述可再生商品性资源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

(1)财产权明确;

(2)专有性;

(3)可转让性;

(4)可实施性。

五、计算题

假定种群在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的数量动态变化特征为:dN/dt=Nr(1-N/K),其中,N为种

群规模,K为负载容量,r为内禀增长率,试计算种群的最大增长率及此时的种群规模。

参考答案:

对N求导数,并令其等于0,则:r-2Nr/K=0,则:N=K/2,此时,dN/dt=Kr/4

则:种群最大增长率为Kr/4,此时的种群规模为K/2

六、论述题

试述共享资源存在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出于社会公平和公正的考虑,有些资源比如淡水只能以共享的方式和状态存在;

(2)从资源利用的经济性角度看,有些自然资源一旦分割会严重影响其价值,比如风景;有些资源产权的划分则成本过高,比如海洋渔业资源。

(3)从资源排他性或独占性角度看,有些资源的权利划分存在技术上的困难;

(4)从资源利用的制度安排上,正式制度不足或传统的习俗或导致一些资源以共享方式存在。

七、案例分析题

我国西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试分析对其发展的影响及缓解途径。

参考答案:

影响:制约其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对水资源需求较高的产业发展困难。

缓解途径:通过技术进步,发展节水产业;通过南水北调等基础设施建设,调节水供给;加强地区间贸易,通过节水型产品和耗水型产品的贸易解决本地的产品需求;加强资源环境管理,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关推荐:江苏自考各科课程考试大纲汇总

自考交流群

扫码领取试题答案及解析

新人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