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邓小平理论概论”复习资料(2)
第三章
重点题: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为何长期处于?(考过)P62-64
答: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b.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也就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决定的。第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第二,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第三,当前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更长的时间。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P66-67
答:第一,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更基本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根本依据。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第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助于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P71
答: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是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四、对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正确理解P75
答:1、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叫革命。
2、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4、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变革。
五、四项基本原则读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起三方面政治保证作用P72
答:一、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保证有一个稳定团结的环境;三、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其他次重点:
一、党的中心工作P69
答: 什么是目前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或者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
二、社会主义主要矛盾P70
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P70
答:1978年召开党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明确的概括。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它的简明概括)
四、核心;主体P71
答: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五、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简)P76-77
答:1、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发展是硬道理,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中心,集中精力把我国国民经济搞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而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加快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进一步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持社会稳定。2、我们党确定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始终遵循这个方针,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统观全局、精心谋划,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3、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大力加强和改进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并积极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及时妥善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防止矛盾激化;第二,始终警惕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第三,严厉打击破坏社会秩序、市场秩序和危害社会安定的各种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六、党十五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P78
答: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章
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目标、步骤、特点P84-88
答:1、战略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战略“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把第二步中的国民生产总值改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翻。
3、战略特点:第一,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它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第二,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它特别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战略的每一步都提出有关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第三,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壮志。
二、为何大力发展农业?P89
答: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重要出口商品;又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业发展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提供劳动力等。
2、农业直接关系到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价稳定、社会安定。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20世纪末能否达到小康水平;农产品又是城乡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3、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更薄弱的环节,它已经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快速发展。
4、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的基础,并更终决定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能否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P93
答:1、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3、有利于扩大就业,缓解我国就业压力。4、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
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和遵循的原则和战略P94-95
答:意义:
1、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发挥各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物质技术条件加速地区经济发展,从而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互相补充、互相协作、协调发展,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
3、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更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4、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保持社会安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原则: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战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
五、经济工作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P98-99
答:1、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社会主义建设,定规划、办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我们既要积极努力,又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客观实际的可能性。
2、勇于探索。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同时又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在学习中、实践中摸索。
3、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各种比例关系,我们必须按照统筹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安排好各种比例关系。
4、鼓实劲,不鼓虚劲。鼓实劲就是实事求是,真抓实干,讲究实效;不鼓虚劲就是反对好大喜功、搞形式主义,说大话、空话、甚至弄虚作假。
5、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培养能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人。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就是要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运用市场机制来管理经济,绝不能按照“长官意志”或依靠行政命令瞎指挥。这样就必须培养一批能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人,向懂行的人、专家学习,向外国先进管理方法学习。
六、速度、比例、效益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三个重要因素P102-103
答:它们是辩证的统一关系,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但也会产生矛盾。速度是前提;比例是实现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经济效益是中心。当三者发生矛盾时,必须服从经济效益,必须始终把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因为:第一,提高经济效益可以缓解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第二,提高经济效益能够增加供给,缓解供需矛盾;第三,提高经济效益能够加速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七、经济增长方式种类;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求;转变意义P103-104
答:a.两种: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指生产要素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通过扩张生产场地、添加机器设备、增多劳动力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实质就是以数量的增长和速度为中心。集约型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实质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
b.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c.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与邓小平一贯反对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的增长,经济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讲究经济效益的思想是一致的。
d.转变主要意义: 一,可以节省资金和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同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二,可以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消费品的品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更好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三,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 实现可持续发展。四,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八、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的关系P105-107
答:a.邓小平依据我国国情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具体内容:
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革力量。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它自身不但直接体现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诸要素,比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进步,扩大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3、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科学技术与经济广展结合,使得管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范畴。科学、技术、管理并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现在知识经济正扑面而来,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使用。它以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高技术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主要消费对象。因此发展高科技并使其产业化,是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途径。
b.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c.实施科教兴国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快科技进步 2、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九、新的科学技术发展观的概念P109;可持续发展战略P110
答: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
战略: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2、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3、加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其他次重点:
一、P88 邓小平根据我国经济实际情况,1982年提出,我国的“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这为我国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指明了方向。根据邓小平的指示精神和我国经济现实情况,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着力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二、发展农业的出路P90
答: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
三、“台阶式 ”的发展战略P99
答:邓小平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力争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经济发展上一个台阶,提出了“台阶式”的发展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