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当前位置:首页> 理学 > 自考《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串讲资料(一)

自考《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串讲资料(一)

2006年12月22日    来源:   字体:   打印
新春

  第一章 心理卫生概论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成立时通过的宪章所规定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心理卫生的内容有哪些方面?(简答)

  答:心理卫生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预防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同时对心理障碍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其次,是根据人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制定出保持各年龄阶段心理健康的一般和特殊的心理卫生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是提供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劳动的各个领域中进行活动时所要注意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措施;

  第四,制定培养和锻炼健康人格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措施。

  心理卫生是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周围世界的良好影响,维护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并对心理障碍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康复,使人处于一种完整的健康状态。

  祖国医学中的"七情学说"可以说是对心理卫生的思想更具体更全面的阐述。

  在国外,心理卫生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腊。

  这一举措被认为是世界心理卫生的起点,比奈尔亦被视为心理卫生运动的先驱者,但此时心理卫生尚未形成大规模的运动。

  现代心理卫生始于1908年的美国,而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兴起做出直接贡献的是美国的比尔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一本名为《自觉之心》

  经典的心理健康标准(选择)

  1.马斯洛自我实现者的模式

  2.罗杰斯的机能充分发挥者理论

  3.奥尔波特的"成熟者"模式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的著名论断就是马斯洛提出来的。

  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论述/简答)

  一、智力发展正常。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更基本的心理条件,是人们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心理保证。因此,智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人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心理健康者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正确地了解自我、评价自我,又能接受自我。

  三、接受他人,善与人处。人与人之间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四、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现实和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五、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活动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还在学习和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激励和满足。

  六、能适当地表现情绪。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始终占优势状态,虽然有时也会有悲伤、忧愁、焦虑和愤怒等消极情绪。

  七、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的主要标志有:

  1.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不存在明显的缺陷与偏差;

  2.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为;

  4.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八、心理行为符合年龄与性别特征。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如十多岁的少年外出时总是需要父母陪伴,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此外,人的心理行为也应与其性别特征大致相符,如果女子过于男性化,男子过于女子气、"娘娘腔"则易造成社会性别角色的反差和冲突,难于适应社会和群体,造成心理的失衡和痛苦,影响正常的生活。

  健康的情绪状态有如下三方面的标志:(选择)

  1.情绪稳定。一个人情绪活动不稳定,变化无常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

  2.心情愉快。如果一个人经常心情低落或紧张不安,则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

  3.情绪的变化有其适当的原因。如果一个人受到挫折反而高兴,受人表扬反而愤怒;或者事过境迁之后,一个人仍旧沉溺于原有的情绪中长期不能自拔,便是情绪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评估原则(简答)

  1.个体心理活动要与生物学特征相符;

  2.个体心理活动要与客观环境相符。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无论形式或内容均应与客观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保持一致即保持心理与环境的同一一性。

  3.个体心理活动内部各成分间协调统一。一个人的认知、体验、情感、意志行为在自身是一个完整和谐一致的统一体。这种整体性是确保个体具有良好社会功能和有效地进行活动的心理基础。

  4.人格的稳定性。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在一切生活中显示其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在没有重大变故的情况下,一般不易改变。

  心理卫生的具体工作中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内容?(简答)

  答:在具体的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仅适合于大多数人,没有全部达到其标准的人并非意味着心理不健康,但在某一标准方面极端异常的人,必定是属于心理异常;

  2.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受时代、民族、文化等因素制约,会随着时间、地点、人群发生变化;

  3.心理健康有一定的时间概念,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偶尔出现不能成为心理变态的依据,而异常心理和行为究竟维持多久才能属于变态或病态,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4.心理不健康不等于有精神疾病;

  5.心理健康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缺

  6.尽管有关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人们不一定能完全达到,但是,心理健康评估的四条原则性的标准却是心理健康者必须要做到的。

  心理卫生学的任务有哪些?(简答)

  答:心理卫生学的任务有:

  1.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心理卫生意识;是心理卫生工作的首要任务。

  2.研究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可综合归纳为心理的、生物的、社会的等几方面。

  3.研究并制定维护和提高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探索预防、诊断和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

  第二章 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就是指个体无法有效地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去适应环境要求,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异常状态。(名词)

  心理障碍的判别标准(简答)

  1.个人经验标准。以个人经验做为标准是判别者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充分收集第一物资料的基础上,凭借个人的认识和经验去评价他人的心理活动,或以一般人对常态的经验作为出发点或参照系,来判别他人的心理是正常还是异常。

  2.社会适应标准。在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与环境是相互协调、相互一致的。如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则被认为是病态。

  3.统计学标准。统计学标准认为,人们的心理测量结果通常呈正态分布,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两端者被视为"异常".也就是说,一种心理活动在同等条件下若为大多数人所具有属于正常;若背离了大多数人的一般水平就是异常。

  4.症状与病因学标准。症状与病因学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来看待。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便认为此人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CCMD-2-R把精神疾病分为十大类:

  编码 疾病的名称

  0 脑器质性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1 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 精神分裂症,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 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4 神经症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精神障碍

  5 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生理障碍

  6 人格障碍,意向障碍(冲动控制障碍)与性变态

  7 精神发育迟滞

  8 儿童少年其精神障碍

  9 其他精神障碍及与司法鉴定和心理卫生密切相关的几种情况+

  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其主要的疾病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重性情感性精神障碍等。(选择)

  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主要的疾病有神经症、进食障碍、睡眠与觉醒障碍,性功能障碍、人格障碍等。(选择)

  自知力又称内省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的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别,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名词)

  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与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区别在于:

  1.神经症患者,大多数具有完整的自知力,精神病人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缺陷;

  2.精神病的初期,有些病人的自知力尚保存,能够觉察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随着病情的发展和加重,病人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判断力,否认自己是不正常的,甚至拒绝治疗,此时称为自知力缺损。

  心理障碍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有生物、心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

  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上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矛盾状态。(名词)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特殊的人格特征:A型行为特征被认为是冠心病易患性人格;C型行为特征是癌症易患性人格等。

  社会因素的影响(简答/论述)

  1.文化的影响。

  A.不同的文化和环境背景下所产生的心理障碍的病种、症状、内容和频率大相径庭。文化偏低的农村居民或民族中,瓜性精神障碍以及与迷信巫术相联的精神障碍和民间健身术等引起的精神障碍较为常见。

  B.文化较高的地域居民或民族,则偏执性精神障碍、妄想性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等心理障碍较多见。

  2.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

  A.对个体早期发展的研究表明,那些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长的婴儿,心理发展将受到阻碍,潜能的发展将受到抑制。

  B.儿童早期与父母的关系会对个体以后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大影响。

  C.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和教养方式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3.环境干扰。

  A.社会或环境的应激事件的影响,如大气污染、噪音干扰、交通混乱、居住拥挤、人际关系紧张、社会动荡等,都可增加人的心理和躯体应激,使人们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不安等状态下。B、

  B.长此以往,会使人易患心身疾病、神经症或其它心理障碍。

  4.生活事件。

  A.生活事件不仅是测量应激的一种方法,也是一项预测心身健康的重要指标。

  B.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发生太多的生活事件,它们对个体抵抗力的影响就会累加,个体的心身状况就很容易受到影响。

  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社会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的一组功能性精神障碍。

  心因性精神障碍的特点是(简答)

  1.心理社会因素是造成精神障碍的直接原因,起主导作用;

  2.临床主要表现与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密切相关;

  3.病因消除或改变环境后,精神症状相继消失;

  4.预后良好,无人格方面的缺陷等。

  根据CCMD-2-R,这一类疾病常驻见的有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性障碍、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如气功所致的精神障碍、神经症性反应等。

  急性应激反应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遭受到急剧、严重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之内所产生的短暂的心理异常。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受到严重而强烈的威胁性或灾难性打击,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简答)

  1.反复回忆创伤性体验。反复回忆创伤体验主要表现为,患者无法控制地回想遭受创伤的经历和体验,如同电影中"闪回",在梦中反复重现创伤性事件或做噩梦,忽然感到似乎事件又在重演,因而发生相应的情绪的行为反应。

  2.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患者回避谈及与创伤有关的话题,或回避可能勾起恐怖回忆的事情和环境,似乎已经遗忘了此事。有时可表现出一种"麻木"感,对生活中的某些重要方面不愿提及和不感兴趣,对周围环境漠无反应,与人相处不亲热,使人产生疏远感。

  3.警觉性增高。患者警觉性过,易产生惊跳反应,易激惹或暴怒发作。有的可表现出难以入睡,不能维持长时期熟睡或易醒。注意力难以集中,即使集中也不能持久。

  适应性障碍是由于明显的生活环境改变或应激事件后的适应期间,主观上产生烦恼、痛苦和情绪变化,并常伴有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种状态。

  神经症是对一组心理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其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神经症的特征(简答)

  答:神经症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神经症的发病通常与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2.症状复杂多样,但临床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

  3.病人一般能适应社会,但其症状妨碍了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4.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常构成发病的基础;

  5.病人对症状有自知力;

  6.感受到精神痛苦,常有迫切治疗的要求。

  根据CCMD-2-R,神经症包括了以下几种类型: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癔症、疑病性神经症、神经衰弱和其它神经症。

  一、焦虑性神经症简称焦虑症,是以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运动性不安的一种障碍。焦虑性神经症状有两种更主要的临床表现形式:广泛性焦虑症和惊恐障碍。

  精神性焦虑是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核心症状,包括不同程度的担忧、紧张、不安全感和害怕等表现。患者的焦虑既无确定的对象又无具体的内容。

  惊恐障碍又名急性焦虑症,是以惊恐发作为原发和主要临床相的一种神经症类型。发作常突然产生,在10分钟左右症状到达高峰。发作通常持续20~30分钟,极少有超过1小时者。

  二、恐怖性神经症是指,患者对某一特定事物或处境产生强烈的害怕情绪,并采取回避行为,同时伴有焦虑症状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这类的心理障碍,简称恐怖症。

  近来多数专家建议将形形色色的恐怖症简化为以下三类:场所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和简单恐怖症。

  1.场所恐怖症:患者恐怖的对象主要为特定的公共环境或场所,包括商店、剧场、公共汽车和火车、广场等。他们共同的特征是担心在公共场所中昏倒而无亲友救助,或失去自控又无法迅速离开。

  2.社会恐怖症:患者恐怖的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他们拒绝参加各类联欢会,也可能回避所有公众场合,严重者可因恐怖而回避朋友,与社会隔绝而仅与家人保持接触,甚至失去工作能力。特别是自觉脸红的症状尤其典型,因此,也被称为"赤面恐怖".

  3.简单恐怖症:又称物体恐怖症。患者恐怖的对象主要为特定的物体,如动物、鲜血、尖锐锋利的物体等。这类恐怖症状在儿童中较常见。

  三、强迫性神经症是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心理障碍,简称强迫着。

  强迫症根据其临床上表现的性质,可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大类。

  1.强迫观念,表现为强迫思维(a强迫性穷思竭虑b强迫性怀疑c强迫性回忆d对立性思维);强迫表象;强迫性恐惧;强迫意向(又称强迫冲动)。

  2.强迫行为,大致可分为:屈从性强迫行为(a强迫洗涤b强迫检查c强迫计数);对抗性或控制性强迫行为(强迫仪式)。

  四、抑郁性神经症,又名神经症性抑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症。

  五、疑病性神经症简称疑病症,是一种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担心或想念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经常述说躯体不适,反复就医,经各种医疗检查均不能证实疾病存在的心理病理观念。

  六、神经衰弱是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脑功能活动的过度紧张,从而产生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其主要临床特点是易兴奋又易疲劳,常伴有各种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不少患者病前具有某种易感素质或不良个性。

  简述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简答)

  答: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如下三组:

  1.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

  2.情绪症状。患者的情绪症状主要有烦恼、易激惹和心情紧张。

  3.心理生理障碍。A睡眠障碍b头部不适感c个别内脏功能的轻度或中度障碍。

  七、癔症又称癔病或歇斯底里症,是指在不良人格基础上,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作用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此病症可呈现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内脏器官和植物神经功能推敲以及精神异常。症状无器质性损害的基础。

  精神因素和暗示作用是癔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癔症性格主要有四个特点:1.高度情感性,情感反应强烈鲜明,但肤浅不稳;2.暗示及自我暗示性强;3.以自我为中心;4.想象丰富,甚至以幻想代替现实。

  癔症主要临床表现分为两个类型:

  1.转换型,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的障碍。A感觉障碍b运动障碍c自主神经障碍

  2.分离型,表现以精神症状为主。A情感爆发B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朦胧状态或昏睡;癔症性朦胧状态;癔症性神游症;癔症性梦行症;癔症性假性痴呆等)C身份障碍(双重或多重人格、鬼魂附体等)。

  器质性精神病是一组具有多种表现的精神疾病,一般与影响大脑功能的躯体疾病密切相关,或被认为是上躯体疾病所引起的一组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更常见的精神病。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分型:

  1.单纯型。一般无幻觉和妄想。

  2.青春型。多发病于青春期

  3.紧张型。

  4.偏执型。更常见的类型。约占精神分裂症的55%.

  情感性精神障碍又称心境障碍,是指以心境显著而持久的改变——高涨或低落为基本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基本缓解。

  本病发作可表现为躁狂相或抑郁相:

  躁狂症的典型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

  抑郁症主要以抑郁心境、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为主要症状,多数病例存在各种躯体症状。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在其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障碍。

  人格障碍主要表现有哪些特征?(简答)

  答:人格障碍表现有以下一些特征:

  1.严重的人格缺陷。人格严重偏离正常或行为怪僻。

  2.对自己的人格缺乏自知力。

  3.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不明确。易受情感、偶然动机或本能欲望支配。

  4.人格偏离相对稳定。

  5.智力正常,无意识障碍。

  6.早年开始。

自考交流群

扫码领取试题答案及解析

新人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