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改变命运
24小时客服:4008135555/010-82335555
首页 > 考务考籍> 福建考务考籍 > 福建08年自考社会问题考试大纲

福建08年自考社会问题考试大纲

2008-03-21 10:58:00   文章来源:   字体:   打印
报名

  课程代码:6097

  I、课程性质和目的要求

  《社会问题》是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来阐述和介绍社会问题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分析社会问题的各个领域、各种表现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社会问题的研究将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必需的社会知识,也为社会决策、社会规划和社会管理提供科学基础。学习本课程有助于政治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公民自觉地、科学地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为提高工作效率、建设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了贡献。

  根据本大纲的要求编写的《社会问题》自学考试教材,是指定必读书目。自学考生应系统阅读这本教材,同时也可选读其他有关教材和书籍。必须按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范围,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各章节之间的内在关系,努力做到融会贯通,并自觉联系实际,加强对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理解。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II、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社会问题概述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社会问题的定义,界定社会问题的三个方面,界定社会问题的要素,了解有关学者对社会问题的不同界定,界定社会问题的过程,社会问题的特征,社会问题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利用社会问题的有关理论知识来认识我国目前社会所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界定

  (一) 社会问题的涵义

  社会问题指的是凡是扰乱社会正常运行,妨碍社会进步与发展,影响社会成员共同生活,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社会失调现象

  (二) 社会问题界定的要素

  公认的社会问题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四个要素:

  1、客观性

  2、主观性

  3、社会性

  4、道德性

  (三)社会问题界定的过程

  社会问题的认定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受损群体的不满

  2、敏感群体的呼唤

  3、舆论群体的宣扬

  4、社会公众的接受

  5、权力集团的认可

  6、解决社会问题的开始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特征与类型

  (一) 社会问题的一般性特征

  1、普遍性

  2、客观性

  3、复杂性

  4、社会性

  (二) 社会问题的特殊性特征

  1、时代性

  2、民族性

  3、群差性

  (三) 社会问题的类型

  第三节  社会问题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 社会问题与社会学关系

  1、传统社会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是社会问题

  2、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主要理论库

  3、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

  (二) 社会问题与社会工作

  (三) 社会问题与政治学的关系

  (四) 社会问题与经济学的关系

  (五) 在社会问题上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当前我国主要的社会问题

  (一)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二) 当前我国社会问题的主要特点

  1、交错性   2、伴生性  3、复杂性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问题的界定

  2、社会问题的特征与类型

  3、社会问题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当前我国主要的社会问题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问题的界定

  1.识记:(1)社会问题的科学定义;(2)界定社会问题的三个方面;(3)界定社会问题的要素。

  2.领会:(1)社会问题的社会性;(2)社会问题和社会学的关系。

  3.应用: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

  (二)社会问题的特征与类型

  1.识记:(1)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2)社会问题的特殊性特征。

  2.领会:(1)社会问题的普遍性;(2)社会问题的客观性;(3)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3.应用:(1)社会问题的类型;(2)社会问题是具有共同性的社会现象。

  (三)社会问题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识记:社会问题与社会学的关系。

  2.领会:(1)社会问题与社会工作;(2)社会问题与政治学的关系;

  (3)社会问题与经济学的关系。

  3.应用:在社会问题上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

  (四)当前我国主要的社会问题

  1.识记:当前我国社会问题的主要特点。

  2.领会:(1)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2)社会结构的含义。

  第二章 社会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了解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论和具体的方法,认识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方针与原则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

  (一) 功能主义的观点

  1、社会病态论

  2、社会解组论

  3、亚文化论

  (二) 冲突理论的成因论

  1、价值冲突论

  2、群体冲突论

  3、阶级冲突论

  (三) 生物社会论的成因论

  (四) 标签理论的成因论

  (五) 其他关于社会问题较有影响的理论

  1、经济制度论

  2、综合要素论

  第二节  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论与方法

  (一) 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论

  1、透视性观点

  2、整体性观点

  3、群体性观点

  4、客观性观点

  (二) 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

  1、收集社会问题信息的方法

  (1)全面调查

  (2)重点调查

  (3)抽样调查

  (4)个案调查

  (5)观察法

  (6)社区考察法

  (7)实验法

  2、分析资料的方法

  (1)统计法

  (2)比较法

  (3)文献法

  第三节  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

  (一) 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方针

  1、坚持国家、社会和群众三方面相结合的方针

  2、坚持物质援助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针

  3、坚持整体协调、综合治理的方针

  (二) 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

  1、规律性原则

  2、规范性原则

  3、公众性原则

  4、效益性原则

  5、进步性原则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

  2、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论与方法

  3、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

  1.识记:(1)社会病态论;(2)社会解组的三种方式。

  2.领会:(1)亚文化论;(2)冲突理论的成因论。

  3.应用:(1)标签理论的成因论;(2)经济制度论 ;(3)综合要素论。

  (二)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论与方法

  1.识记:(1)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论;(2)收集社会问题信息的方法。

  2.领会:(1)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2)观察法的分类。

  (三)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

  1.识记:(1)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方针;(2)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

  2.领会:(1)规范性原则;(2)效益性原则。

  3.应用:(1)进步性原则;(2)规律性原则。

  第三章 环境问题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环境问题的概念,环境问题的实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了解全球环境问题的发展历程以及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认识全球环境问题和中国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并清楚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环境问题概述

  (一) 环境及环境问题

  1、环境的涵义

  2、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经济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影响环境系统的正常运行,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胁的现象

  (二) 环境问题的发展历程

  1、古代农业社会

  2、近代工业社会

  3、现代信息社会

  (三) 全球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全球环境问题

  (一) 气候变迁趋于恶化

  (二) 臭氧层遭破坏

  (三) 生物多样性锐减

  第三节 中国环境问题

  (一) 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1、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1)污染问题

  (2)生态问题

  (二)我国生态问题的特点

  (1)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并存

  (2)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

  (三)中国环境问题成因

  (1)人口规模的压力

  (2)技术水平对环境的冲击

  (3)政府行为失范

  (4)治理污染的投资不足

  (5)公众环境意识淡漠

  第四节 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1、市场经济机制

  2、政府干预手段

  3、国家政策

  4、国际合作

  (二) 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1、环境管理的内容和手段

  2、环境管理的具体化

  三、考核知识点

  1、环境问题概述

  2、全球环境问题

  3、中国环境问题

  4、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四、考核要求

  (一)环境问题概述

  1.识记:(1)环境及环境问题概念;(2)环境问题的实质。

  2.领会:环境问题的发展历程。

  3.应用:全球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二)全球环境问题

  1.识记:(1)气候的涵义;(2)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2、领会:生物多样性的价值;(2)生物多样性锐减的主要原因。

  3、应用: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三)中国环境问题

  1.识记:(1)中国环境问题的特点;(2)政府行为失范的定义。

  2.领会:(1)中国环境问题的成因;(2)政府行为失范的主要表现。

  3.应用: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四)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1.识记:(1)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2)政府干预的手段。

  2.领会:(1)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2)环境管理的涵义。

  3、应用:环境管理的内容及手段。

  第四章 人口问题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人口、人口问题、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结构问题、人口在生产的类型、全球人口的新变化、中国现阶段人口政策等概念与定义,了解人口问题研究的三个维度,人口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特点,并能够对我国的人口问题和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有清楚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人口问题的三个维度

  (一)人口与人口问题

  (二)人口问题的三个维度

  1、人口数量问题

  2、人口质量问题

  3、人口结构问题

  第二节 人口再生产的类型的演变

  (一)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演变

  1、传统农业社会的人口在生产模式

  2、中间过度型的人口再生产模式

  3、工业社会的人口再生产模式

  (二) 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的类型

  1、非洲是高出生、高增长的典型

  2、亚洲控制出生率效果明显

  3、拉丁美洲人口生产具有高出生、高增长的特色

  4、大洋洲发展中国家人口呈扩大再生产状态

  第三节  全球人口问题

  (一) 全球人口的新变化

  (1)发达国家人口持续下降

  (2)发展中国家人口上升

  (3)部分国家实行计划生育

  (二) 人口增长的负面影响

  1、人口膨胀使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短缺

  2、人口膨胀导致的贫穷

  3、人口膨胀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4、城市化发展太快,城乡矛盾尖锐

  (三)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1、劳动力短缺

  2、劳动力老化,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3、老龄化人口影响着就业的竞争力

  4、退休人员生活困难,可能引起新的贫困

  5、政府财政压力巨大

  第四节 我国人口问题与对策

  (一) 人口数量急剧增长

  (二) 人口素质偏低

  (三) 老龄化浪潮的冲击

  (四) 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1、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治理人口问题的总纲

  2、深入开展人口教育

  3、政府督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4、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

  三、考核知识点

  1、人口问题的三个维度

  2、人口再生产的类型的演变

  3、全球人口问题

  4、我国人口问题与对策

  四、考核要求

  (一)人口问题的三个维度

  1.识记:(1)人口;(2)人口问题;(3)人口质量;(4)人口的质量问题;(5)人口结构;(6)人口结构问题。

  (二)、人口再生产的类型的演变

  1.识记:人口再生产的类型。

  2.领会: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的类型。

  (三)、全球人口问题

  1.识记:(1)全球人口的新变化;(2)人口老龄化。

  2.领会:人口增长的负面影响。

  3.应用: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四)、我国人口问题与对策

  1.识记:(1)我国当前社会的人口问题;(2)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特点。

  2.应用: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第五章 失业问题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失业的条件、失业的种类、资本主义失业人口的本质,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的基本形式和失业的正负面影响,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失业人口理论、凯恩斯学派的失业人口理论,认识政府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社区解决失业方面的作用,并能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分析我国失业的原因和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失业问题的概述

  (一) 失业的定义

  (二) 失业程度的计量指标

  (三) 失业的种类

  1、摩擦性失业

  2、季节性失业

  3、技术性失业

  4、结构性失业

  5、周期性失业

  (四) 失业的正负面效应

  1、合理失业的正面效应

  (1)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2)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3)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4)有利于企业实行科学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5)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2、过量失业的负面效应

  (1)导致经济增长的停滞,影响生产发展与市场繁荣

  (2)引起失业群体不安,影响社会稳定

  (3)对政府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4)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二节 国内外失业问题研究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失业人口理论

  (二) 西方失业人口理论

  1、传统失业人口理论

  2、凯恩斯学派的失业人口理论

  3、货币学派的失业人口理论

  4、发展经济学派的失业人口理论

  (三) 国内关于失业问题的研究

  第三节 我国失业的特征与原因

  (一) 我国失业群体的特征

  (二) 我国失业原因分析

  第四节 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 政府的宏观政策

  1、保持经济增长促进就业

  2、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3、降低劳动参与率

  4、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

  5、完善劳动力市场

  (二) 社区在解决失业方面的作用

  1、做好失业登记,全面了解社区内失业状况

  2、发挥社区作为职业中介的功能

  3、社区可以组建劳动服务公司,就地安排下岗、失业人员

  4、社区应对其下属用工单位违法用工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并督促其整改,保证就业人员的合法权利。

  (三) 个人在实现就业中的作用

  三、考核知识点

  1、失业问题概述

  2、国内外失业问题研究

  3、我国失业的特征与原因

  4、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四、考核要求

  (一)失业问题概述

  1.识记:(1)失业的条件;(2)失业的种类;(3)技术性失业;

  (4)结构性失业。

  2.领会:(1)摩擦性失业;(2)季节性失业;(3)周期性失业。

  3.应用:(1)合理失业的正面效应;(2)过量失业的负面效应。

  (二)国内外失业问题研究

  1.识记:(1)马克思经典作家的失业人口理论;(2)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形式。

  2.领会:(1)中国关于失业问题的研究;(1)西方失业人口理论的缺陷。

  3、应用:西方失业人口理论的内容。

  (三)我国失业的特征与原因

  1.识记: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

  2.领会:我国失业群体的特征。

  (四)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1.应用: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

  第六章 贫困问题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贫困、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恩格尔系数、激进主义的贫困理论、政府救济型扶贫、再就业型扶贫等有关概念,了解中国贫困现状的特征、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再就业型扶贫是解决城镇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并清楚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的主要对策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贫困状况

  (一) 贫困及其标准

  1、贫困的涵义

  贫困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中,缺乏基本生活资料而无法维持个人生理和文化可以接受的更低生活标准的状态

  2、贫困的类型

  (1)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2)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

  (3)客观贫困与主观贫困

  (4)区域贫困与个体贫困

  (5)长期贫困与暂时贫困

  (二) 世界各国贫困问题现状

  第二节  贫困的原因

  (一) 贫困原因的理论分析

  (二) 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

  (三) 我国城市贫困的原因

  第三节 中国反贫困的主要对策

  (一) 农村的反贫困政策

  (二) 城市的反贫困政策

  三、考核知识点

  1、贫困状况

  2、贫困的原因

  3、中国反贫困的主要对策

  四、考核要求

  (一)贫困状况

  1.识记:(1)贫困 ;(2)绝对贫困 ;(3)相对贫困 ;(4)恩格尔系数。

  2.领会:(1)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 ;(2)长期贫困与暂时贫困;(3)区域贫困与个体贫困 ;(4)主观贫困与客观贫困。

  3.应用:(1)贫困的标准;(2)世界各国贫困问题现状;(3)中国贫困现状。

  (二)贫困的原因

  1.识记:我国贫困的主要原因。

  (三)中国反贫困的主要对策

  1.识记:(1)政府救济型扶贫;(2)再就业型扶贫。

  2.领会:(1)中国农村的反贫困对策;(2)中国城市的反贫困对策。

  第七章 青年问题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学习者应掌握青年概念、青年的心理特征、青年问题的特点、择业倾向等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青年的社会认同、青年的择业对其的重大意义、目前青年择业的特点、早恋原因及后果、青年离婚的原因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并清楚认识青年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青年问题的对策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青年问题概述

  (一) 青年概念及特征

  1、青年的概念

  青年是指从少年向成人的过渡时期

  2、青年的特征

  (1)青年的生理特征

  (2)青年的心理特征

  3、青年的社会认同

  (二) 认识青年问题的视角

  1、理论视角

  2、现实视角

  3、社会视角

  (三) 青年问题产生的特点

  1、普遍性

  2、持久性

  3、复杂性

  4、危害性

  (四) 青年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

  2、家庭原因

  3、自身原因

  第二节 青年问题的主要类型

  (一) 青年择业问题

  (二) 青年恋爱婚姻问题

  (三) 青年涉毒问题

  第三节 青年问题的对策

  (一) 制定青年政策,保障青年合法权益

  (二) 加强青年社会性教育

  (三) 净化社会风气,提高道德水准

  三、考核知识点

  1、青年问题概述

  2、青年问题的主要类型

  3、青年问题的对策

  四、考核要求

  (一)青年问题概述

  1.识记:(1)青年概念;(2)青年的心理特征;(3)青年问题的特点。

  2.领会:(1)青年的生理特征;(2)青年问题的原因。

  3.应用:(1)青年的社会认同 ;(2)认识青年问题的视角。

  (二)青年问题的主要类型

  1.识记:青年的择业倾向。

  2.领会:(1)青年的择业困境;(2)青年的恋爱婚姻问题。

  3.应用:青年涉毒问题。

  (三)青年问题的对策

  1.应用:青年问题的对策。

  第八章 社会失范与犯罪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有关失范行为、失范行为的主要表现、我国当前吸毒状况的特征、当前卖淫活动的主要特点、赌博概念、赌博的特点等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失范行为的正负效应、 失范行为的成因、吸毒的危害、卖淫的涵义,并清楚吸毒的成因及其解决、卖淫成因及控制、赌博成因及禁赌途径。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失范

  (一) 失范的界定

  (二) 失范行为的正负效应

  (三) 失范行为的主要表现

  (四) 失范行为的成因

  第二节 吸毒问题

  (一) 毒品的界定

  (二) 中国目前吸毒状况

  (三) 吸毒的危害

  (四) 我国当前吸毒状况的特征

  (五) 吸毒的成因

  (六) 吸毒问题的解决

  第三节 卖淫问题

  (一) 卖淫的界定

  (二) 当前卖淫活动的主要特点

  (三) 卖淫成因分析

  (四) 卖淫的控制

  第四节 赌博问题

  (一) 赌博的泛滥

  (二) 赌博的成因

  (三) 禁赌途径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失范

  2、吸毒问题

  3、卖淫问题

  4、赌博问题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失范

  1.识记:(1)失范行为;(2)失范行为的主要表现。

  2.领会:失范行为的正负效应。

  3.应用:失范行为的成因。

  (二)吸毒问题

  1.识记:我国当前吸毒状况的特征。

  2.领会:(1)吸毒的原因 ;(2)吸毒的危害。

  3.应用:吸毒问题的解决。

  (三)卖淫问题

  1.识记:当前卖淫活动的主要特点。

  2.领会:卖淫成因分析。

  3.应用:卖淫的控制。

  (四)赌博问题

  1.识记:(1)赌博概念;(2)赌博的特点。

  2.领会:赌博的成因分析。

  3.应用:禁赌的途径。

  III、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本大纲主要为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学类专业的社会问题课程自学、社会助学和命题考试的需要制定的,使应试者、社会助学者和考试命题者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施教和考核有一个统一的规范。

  为了使考试内容具体化,考试要求标准化和考核方法规范化,本大纲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其中包括考核的知识点和考核的基本要求。明确考核目标,能够使自学应考者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能够使社会助学者更全面而又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施教;能够使考试命题更加明确命题范围,统一考核标准。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自考者应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各个层次的含义是:

  1、识记:能够明白有关的名词、概念和原理的意思,并能正确地表述出来。这是低层次的要求。

  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够全面地、有机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融会贯通各个概念、原理和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学科的本质和主要特征。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3、应用:在领会在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体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从而使应试者具有一定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这是更高的要求。

  一、关于本课程的自学教材

  1、指定教材:《社会问题》,高建生等编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年出版。

  二、对社会助学者的要求

  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明确本课程在相关专业中的性质、特点、目的和要求,对自学应考者进行系统的辅导,切实有效地解决他们在自学教材中产生的问题,帮助他们完整地掌握社会问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要正确处理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识记、领会与应用联系起来;通过对思试题的讲解和案例分析,把基本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加以辅导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分析和结局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社会助学者需要帮助自学应考自者在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考试内容是全面的,因此学习内容必须系统和全面。在此基础上,根据本课程适用的题型拟出模拟试题进行大量练习,按照识记、领会和应用的考核要求帮助自学应考者掌握重点。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至猜题模拟题的片面方向上。

  三、关于命题考试的要求

  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应突出重点章节和重点内容。

  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可以掌握在:识记占30%,较易点40%,较难点20%,难点10.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

  本课程考试适用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

  附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20分,每小题1分,共20小题)

  1、关于社会问题更简洁的定义莫过于某位美国社会学家的论述。(    )

  A、米尔斯   B、张镜予  C、韦伯   D、袁方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结构的内容很多,主要有:

  A、群体结构  B、组织结构  C、制度结构

  D、社区结构  E、意识形态结构

  三、名词解释(15分,每小题3分,共15分)

  1、社会问题

  四、简答题(25分,每小题5分,共5小题)

  1、简述社会问题与社会学的关系

  五、论述题(20分,每小题10分,共2小题)

  1、试述解决社会问题应坚持的原则。

  福建自考

自考交流群

扫码领取试题答案及解析

新人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