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器Flash设置异常,建议下载下述浏览器

下列软件均已通过安全验证,您可放心安装

温馨提示:

1、已下载360、搜狗、QQ等浏览器,在浏览器使用兼容模式下,建议切换到极速或者高速模式

2、若Flash被禁用或者未能正常播放,可以尝试启用浏览器设置中的Flash选项

  •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义务教育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考核,考生应达到全国自学考试义务教育专业课程本科的结业水平。
      本课程主要介绍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知识和常用方法,以便使学习者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发展水平,使之成为一名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
      具体内容包括:教师职业概述,教师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职业纪律,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的职业作风,教师心理健康,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等。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应该对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的基本知识以及各种与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发展相关的知识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相关的各种概念、观点以及典型特征有较好的掌握;对各种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和专业发展的原则能够有一个较好的了解;对各种判断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的标准有一个清楚的把握;对各种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和专业发展的方法能够较好的运用;最重要的是,能运用所掌握的本课程的知识来促进自己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本课程在阐述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的基本知识时,力求准确,语言上尽可能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便于学习者自学并掌握其内容,有利于加深学习者对本课程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习者在学习本课程时应知用并重,不仅要对本课程的相关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还能运用所学知识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发展水平。
      本课程6学分。
  •   本教材共13章 
      第一章 教师职业概述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
      第三章 教师的职业理想
      第四章 教师的职业纪律
      第五章 教师的职业素养
      第六章 教师的职业作风
      第七章 教师心理健康
      第八章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第九章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第十章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第十一章 教师专业发展概述
      第十二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第十三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
  •   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
      填空题
      简答题
      论述题
      案例分析
  •   考生注意:
      1.开始阅读教材前,先仔细阅读考试大纲的有关章节,以提高自学的目的性和效率。
      2.课程内容丰富,知识涉及面广,各章均有自己的特点,相互之间的联系也较少,自学时应特别注意按照各个章节的具体要求有重点的学习,注意掌握知识点。
      3.自学应考者在使用本大纲的过程中,除了应认真学习指定的必读书外,还应结合有关的参考书目和案例来学习,并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课程中涉及的各种问题的认识。
      4.自学应考者应能根据本大纲的要求,处理好课程中涉及的各种知识和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
      (1)全面地掌握本课程涉及的相关知识,力求融会贯通。
      (2)注意结合辅导书各章所附的复习题多做练习,加强对课程中涉及的各种基本知识的识记和领会,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3)力求做到能够运用各种所学的知识对各种典型案例作出基本的分析,并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初步解决问题的方案。
      (4)注意知识点的归纳。
  •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职业与教师职业的含义;掌握职业的基本特征和熟悉教师职业的发展历程;了解教师职业形成的影响和制约因素;重点把握教师职业的特点和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
      本章共四节 
      第一节 职业与教师职业
      第二节 教师职业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教师职业的特点
      第四节 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
  •   
    第一节 职业与教师职业

      职业,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由于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活动。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没有分工,就没有职业可言。
      教师职业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随着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而出现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范畴。
      教师职业是为满足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需要服务的。
  •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一天也离不开教师和教师职业。
      教师职业的看法有3种:
      1.教师职业是“培养造就下一代”的职业。
      这是一种广泛流行的看法。
      这种看法并不十分确切。培养造就下一代并不只是教师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这种看法,没有涉及教师职业的外部特征与揭示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
      2.教师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
      这是自古以来对教师职业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看法,并被人们广泛接受。
      这种看法抓住了教师职业的外部特征,从现象上分辨了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区别。
      但仅仅提出了教师在做什么,而没回答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要达到什么目的,没有抓住教师职业的社会需要和社会作用,未能揭示出教师职业的社会本质问题。
      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是对教师高尚形象的比喻和高度的赞誉,表明人们对教师职业的尊重,说明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重视,但它并不是对教师职业直接下定义,更不是对教师职业内容的解释。未能揭示出教师职业的社会本质问题。
  •   教师:【识记】
      是指通过教育活动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要而为社会服务的人。
      教师从事的专门业务,就是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开发人的智力。
      文化科学知识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只是给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还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职业:【识记】
      是指人们终身或较长时期从事的,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以培养人的能力和思想品德为目的的一种职业。
  •   小结:
      第一节 职业与教师职业
      了解职业的含义
      职业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由于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活动。
      2.对教师职业的认识
      有三种看法:
      (1)教师职业是“培养造就下一代”的职业;
      (2)教师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
      (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职业:【重点】
      教师职业是指人们终身或较长时期从事的,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以培养人的能力和思想品德为目的的一种职业。
  •   
    第二节 教师职业的形成与发展

      一、教师职业的形成的影响与制约因素。【重点】4点
      教师职业形成的前提条件:
      教育活动的出现和学校教育的存在;
      教师的职业责任:
      传授知识。
      教师职业形成的必要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   1.教育活动的出现是教师职业形成的基础
      在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这就要求具有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
      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又必然会发生一定的社会联系,这就要求人们还要具有认识社会、正确处理人们相互之间社会关系的能力。
      在人们共同生活的原始氏族社会,在人们共同进行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过程中,部落、氏族的一些首领,以及一些富有经验的老人、能人和妇女,为了保证人类自身的繁衍,有意识地、有步骤地把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方法与技能,把生产知识、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社会行为准则等主要靠口传身教的形式传授给年轻的下一代。
      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便出现了。
      有教育活动,就有教育活动的承担者。原始社会教育活动的承担者,主要是部落、氏族的一些首领,以及一些富有经验的老人、能人和妇女。
      当时的教育活动还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教师职业活动,教育者也不是今天意义上的专门以从事教育活动为职业的教师。
      这个时期教育者的从教活动是教师职业的萌芽。
  •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职业形成的必要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人类劳动的种类和技能越来越复杂。原来那种适应自然、防御自然和被动应付自然的教育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生产活动和生活的需要。人类开始意识到,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认识自然,学习掌握改造自然的知识,才能顺应自然,把握自然,进而驾驭自然。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的教育活动从自在逐步走向了自为,也促进了学科体系的形成,教育者的教学活动开始向理论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随着知识的不断孕育和积累以及长期的实践,天文学、几何学的初步知识产生了。教育者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教育的内容需要经过一定的选择和提炼,教育的手段也需要不断地提高和革新,加之这个时期文字的出现,教育者传授知识的活动更加便利。
      有了文字记载和史料参考,教育者的教育逐步表现出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的特征,教育者的从教活动开始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逐渐形成。
  •   3.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教师职业形成的历史前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生产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日益丰富,社会产品有了一定的剩余,一部分人开始具备了从事文化教育、管理生产和公共事务的才能。
      在生产劳动内部初步出现了分工。一部分人便脱离了生产劳动,开始专门从事教育活动或接受教育。脑力劳动开始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社会上开始有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教师职业形成的历史前提,为教师职业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   4.学校教育的存在是教师职业形成的现实前提
      教师职业是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形成的。
      “官学”与“私学”的兴起和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形成后,专门从事学校教育、传授知识的教师职业才随之产生。
      教师职业的真正形成是在阶级出现以后。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脑力劳动便成了统治阶级的特权,他们为了维护、巩固其统治,培养本阶级的继承人,在宫廷和官府中办学堂,聘用一些官吏当教育者,承担教育教学工作。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为了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在中国办起了第一所“私学”,他反对以往只从统治阶级上层子弟中招收学生的做法,主张“有教无类”。
      从孔子开始,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就正式出现了以教为业,并以此谋生的教师和教师职业。【识记】
      教师职业,在生产有了一定发展但又发展得不充分的条件下形成,又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学校是教师劳动的主要阵地,与学校共始终的教师职业也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
  •   小结:
      教师职业的形成
      教师职业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4点
      教师职业形成的前提条件:
      教育活动的出现和学校教育的存在;
      教师的职业责任:
      传授知识。
      教师职业形成的必要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   
      二、教师职业的形成【一般掌握】
      1.古代教师职业的发展
      (1)中国一贯以文明古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著称。约在公元前3000年,我国就产生了文字与学校。
      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约在公元前2700年前后。
      当时,唐尧虞舜时代的学校叫“庠”,夏代的学校叫“序”。
      到了西周时期,各级学校体系日益完善。从总体上看,全国的学校可以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类。其中,官学又包括“国学”和“乡学”。
      我国的私人讲学之风,发端于春秋战国,兴盛于两汉与唐宋,虽然其发展有起有落,但是直到明清从未间断。【识记】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大的私学是儒家和墨家两大学派创立的。
      儒家私学以孔子为代表。
      墨家私学以墨子为首。
  •   外国教育史,奴隶主阶级为了培养本阶级的统治者和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人才,建立起了最初的简易学校。
      在我国的商周交替时期,古希腊也开始进入到了奴隶社会。学校是由统治阶级所垄断,为统治阶级成员及其子弟提供教育服务。
      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最大的两个城邦,斯巴达学校和雅典学校是其最著名的学校。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产生了一种官办教育的“公室养士”制度,它孕育了新兴封建官学的胚胎。
      秦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其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采取了“统治思想”、“以吏为师”的教师政策,对兼任教师的官吏进行思想上的严格控制,强调其言论学说必须以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作为标准。
      汉代尊师重教的风气得以弘扬。汉代的学校有由中央直接主办的大学性质的“太学”,特殊性质的“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也有由地方政府主办的大学程度的“郡国学”,小学程度的“校”、“庠”、“序”等学校。
  •   专门从事文艺专业教学与研究的教师,1800年前在我国就产生了。他的产生,为后代各种特殊专业教师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识记】
      (2)唐代是我国封建王朝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学校体系更加发达和完善。
      唐代的官学有中央和地方两大系统,中央官学又可以详细分为“直系”和“旁系”两大类。
      (3)明代的官学,按其设置仍然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中央设置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武学”等。
      地方设置有“府学”、“州学”、“县学”等。
      国子监属大学性质;“武学”、“医学”和“阴阳学”属于专科学校性质;
      各府、州、县学等相当于中等学校性质;
  •   (4)清代的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了明朝旧制,也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中央设置的主要有国子监;地方设置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等。
      清代的私塾种类繁多,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有钱人聘请教师在家教育子弟,这种称为“教馆”或“从馆”;
      第二种是教师私人在家开设学馆招收“生徒”来教授,这种称为“家塾”或“私塾”;
      第三种是地方上出钱聘请教师来统一教授本地的学生,这种称为“义学”或“义塾”。
      (5)在我国教师职业的发展历程中,民间私学也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一方面,私学的兴起,推广了学校教育,打破了统治者对学校的专利。另一方面,私学的教师一般都较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和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这为以后的教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2.近代教师职业的发展
      近代教师职业的发展,始于师范教育的兴起。【识记】
      1794年,法国成立了巴黎师范学校;
      19世纪初,德国的师范教育也发展起来了。
      我国的师范教育兴起于19世纪末。
      早期师范教育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西方模式移植与中国封建传统的混合,并逐渐趋向西化。
      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盛宣怀1897年2月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特设“师范院”,以培养上、中两院的教员。【识记】
      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办的和独立的师范学校:1902年,张骞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识记】
      近代教师在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一方面,近代各门学科体系日臻完善,教师必须经受系统完整的学习训练,才能胜任近代教学工作。一方面,教师必须具备掌握、使用先进教学仪器设备的能力,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问题的能力以及革新、创造的能力,才能胜任近代教学工作。
      近代教师的能力素质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   3.当代教师职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确立了人民教师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教师职业日益成为人们崇敬的高尚事业。
      教师是隶属知识分子阶层,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大军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十七年中,我国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教师队伍迅速壮大,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也得到了迅速提髙。
      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教师队伍受到了严重冲击和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一切又逐步走向正轨。
      我国广大人民教师更是以崭新的精神风貌,辛勤耕耘在社会主义的教育战线上,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水平以及科学文化素质都在显著提高。
  •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指导下,广大人民教师面对世界范围的科技和竞争,正广泛地吸收最新信息和科技成果,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师职业变化:【重点】4点
      1.最大而又最深刻的变化是教师职业职能的转变。
      “二战”后的教育以“学会生存”为其根本职能,以“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其教育原则。
      2.教师职业被认定为专业性职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师是专业性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
      3.教师的终身教育得以实施。
      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师教育”概念产生并已成为国际通用的教育语言,这标志着教师终身教育体制的建立。
      4.教师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
      教师有责任帮助创建一个个人和集体都有能力探索和不断更新的机构。
  •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当代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小结:
      教师职业的发展
      教师职业,在生产有了一定发展但又发展得不充分的条件下形成,又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学校是教师劳动的主要阵地,与学校共始终的教师职业也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
      教师职业经历了古代教师职业的发展、近代教师职业的发展和当代教师职业的发展。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基础学习班-

在线咨询

评论

icon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