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器Flash设置异常,建议下载下述浏览器

下列软件均已通过安全验证,您可放心安装

温馨提示:

1、已下载360、搜狗、QQ等浏览器,在浏览器使用兼容模式下,建议切换到极速或者高速模式

2、若Flash被禁用或者未能正常播放,可以尝试启用浏览器设置中的Flash选项

  •   内容导图
      
  •   
      一、作家作品知识
      (一)识记作家与作品的相互归属及其所属时代。
      (二)识记著名作家的主要字号、所属文学流派及别集名称。
      (三)识记著名作家、著名作品的名称。
      (四)认识古代文学作品的各种常用文体,认知作品所属文体类别。
      (五)能将作家作品知识运用于对具体作品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评价。
      
      二、泛读作品
      (一)本大纲将教材所选作品中的下列62篇规定为泛读作品。
      (二)泛读作品的考核要求
      1.识记作者和篇名,识记节选作品的原书出处。
      2.读懂作品大意,解释其中的重要文言词语。
      3.概括作品的主要思想或情感内容,把握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
  •   
      三、精读作品
      (一)识记节选作品的原书出处。
      (二)识记作品中的名句、警句。
      (三)背诵作品(共20篇)。
      (四)理清作品的段落层次,说明作品的结构。
      (五)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熟悉其思想情感内容,合理地分析评价作品的基本倾向和认识价值。
      (六)切实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和主要表现手法,对作品的局部或整体进行具体分析鉴赏。
      (七)力求运用有关知识、理论和方法,从思想和艺术相结合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和综合分析。
      
      四、考试内容比重分配:
      1.精读作品为主,泛读作品为辅,7:3。
      2.各代的比例,宋35%,金元20%,明代20%,清25%。
      3.主观试题60%,客观试题40%。
  •   宋代部分
      村行
      一、作者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上反对五代以来“秉笔多艳冶”的文风,要求“革弊复古”。散文取法韩愈、柳宗元,诗歌崇尚杜甫、白居易,内容充实,风格简练。有《小畜集》、《小畜外集》。
  •   二、内容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1.信马:任马随意行走。
      2.野兴长:郊游的兴味很浓。
      马儿穿行在山间小路,路旁的野菊已微微开放,任由马儿随意行走兴致悠长。
      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山径”、“菊初黄”点明地点与时间,呼应题目“村”字;“信马”写人的兴致,又落实题目“行”字。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万壑句:傍晚时分,山沟里到处都传出秋声。籁:古代箫类乐器,也指自然界发出的各种声响。
      秋风瑟瑟在山谷间不停回响,看数座山峰默默伫立在夕阳斜晖中。
      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1.棠梨:即杜梨,落叶乔木。胭脂色:鲜艳的红色。
      2.荞麦句:荞麦开白花,故云。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这句中“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极唯美的视觉感受。
  •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原 :平野。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是这乡村景色像极了我的家乡!
      眼前之景似乎重归故里,那份近乡情切的感觉也许仅在刹那间一闪,便恍然回转过来,——此地并非诗人的故乡,诗人心中的那份恼意自不待言说,这次村行的情绪也由悠然转入怅然。
  •   三、总结
      1.王禹偁,字元之。文学上反对五代、宋初的浮靡之风。《小畜集》、《小畜外集》。
      2.本诗主旨:对村行时所见所闻景物的描绘,表现了以山水田园自娱的达观情怀,也借景抒情写了思乡之情,暗寓了内心失意之感。
      3.艺术特点
      ①诗歌用了以乐景反衬哀情的表现手法,哀乐相生,情感益显浓郁。前六句重点写秋天的优美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野兴”,是乐景;末两句转入“乡思”,是抒发哀情。
      ②动静、远近结合。颔联是远景,写山野,重在绘声,两句一闹一静,以闹衬静,突出山野的寂静;颈联是近景,写田园,重在绘色,两句红白相映,色香兼具,突出田园的秀美。
  •   待漏院记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
      1.天道:大自然的运行变化。这里指天。
      2.品物亨:即言百物滋生。亨:通达,这里有顺利生长的意思。岁功:指一年的农事收成。
      3.宣其气:疏导阴阳四时之气。
      天道不说话,而万物却能顺利生长,年年有所收成,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掌握四时、五行的天官们使风雨调畅的结果。
      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
      1.论道:论议治国之道。
      2.分职:各司其职。教:教化。
      皇帝不说话,而人民和睦相亲,四方万国安宁,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三公商讨了治国纲要,六卿职责分明,伸张了皇帝的教化的结果。所以我们知道,国君在上清闲安逸,臣子在下勤于王事,这就是效法天道。
      古之善相天下者,自皋、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1.相天下者:指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的大臣。相:辅佐。
      2.皋、夔:指帝舜时的贤臣皋陶、后夔。
      古代的贤相名臣善于治理国家的,从皋陶、夔到房玄龄、魏征,是屈指可数的。这些人不但有德行,而且都勤劳不懈。早起晚睡为国君效力,连卿大夫都是如此,何况宰相呢!
  •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
      1.北阙:古代宫殿北门的门楼,此处指宫殿。
      2.火城:指朝会时的火烛仪仗。
      朝廷从建国初即沿袭前代的制度,在丹凤门西边设立宰相待漏院,这是表示崇尚勤于政务。当朝见之所的门楼上映着一线曙光,东方还未大亮时,宰相就动身启行,仪仗队的灯笼火把照耀全城。
      相君至止,哕哕鸾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
      1.哕(huì)哕鸾声:言车马行进时发出有节奏的铃声。鸾:通"銮”,车铃。
      2.金门:即金马门,汉朝宫门名。此借指宋朝的宫门。辟:打开。
      3.彻:通“撤”,除去。盖:车盖。
      宰相驾到,马车铃声叮叮,富有节奏。这时宫门未开,玉漏声残,侍从撩开车上帷盖,主人下车到待漏院暂息。
      第一段点出朝廷设置待漏院的目的在于“勤政”。
  •   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
      1.泰:宽,安。
      2.来(lài)之:使他们得到安抚。来:安抚。
      3.弭(mǐ):消弭,平息。
      在等候朝见之际,宰相大概想得很多吧!或许在想,百姓尚未安定,考虑怎样使他们平安;各方少数民族尚未归顺,考虑怎样使他们前来归附。战事未息,怎样使它平息;
      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
      1.六气:古代指阴、阳、风、雨、晦、明六种自然现象。和:和顺。
      2.灾眚(shěng):灾祸。荐至:接连而来。
      3.禳:祈求上天消除灾祸。
      田野荒芜,怎样使人们去开垦;德才兼备之人尚未任用,我将推荐他们;奸人在朝,我将贬斥他们。气候反常,天时不正,灾害一次次发生,我愿意辞去相位来乞求上天消除灭害;
  •   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
      1.措:废除不用。厘:治理。
      2.聪:听觉。
      3.时君:当朝皇帝。
      各种刑罚没有废止不用,欺诈行为不断发生,我将请求施行文德教化来矫正这些人。怀着深深的忧虑,等待天明入宫。宫门开后,善听各方意见的天子离得很近。宰相向皇帝奏明了意见,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1.皇风:朝廷的政治风气。清夷:清平。
      2.总:统领。
      3.食万钱:享受优厚的俸禄。
      于是世风清明安定,百姓因此而富裕。如能这样,宰相位居百官之上,享受优厚的俸禄,那就不是侥幸而得,而是完全应该的。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
      1.陟:进用,提升。
      2.黜:贬斥,降职。
      或许在想,我有私仇未报,考虑怎样斥逐仇敌;有旧恩未报,考虑怎样使恩人荣华富贵。考虑着金钱美女,怎样到手;车马玩物,怎样取得。奸邪之徒依附我的权势,我便考虑如何提拔他们;正直之臣直言谏诤,我便考虑怎样罢斥他们。
  •   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巧辞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
      1.三时:春、夏、秋三季,指农功之时。
      2.慆慆tāo:纷乱的样子。
      3.重瞳:指皇帝的眼睛。
      三时各地报告灾情,皇上忧虑,我便考虑怎样用花言巧语取悦皇帝;众官枉法,国君听到怨言,我便考虑怎样奉承献媚求得皇上的欢心。他为私事思绪纷乱,强自坐着假睡。宫门开了,金殿上龙目四顾。
      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死下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隳(huī):毁坏,堕落。
      宰相提出建议,皇上被他蒙惑,政权由此而毁坏,皇位也因此而动摇。如果这样,那么即使宰相被打入死牢,或流放远地,也不是不幸,而是完全应该的。
      第二段通过对比方法,刻画贤、奸两类宰相的形象。
  •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1.旅进旅退:随众人进退,无所建树。
      2.苟禄:无功受禄。苟:苟且。
      3.备员:充数。
      因此可以懂得,一国之政,万人之命,系于宰相一人,难道可以不谨慎以待吗?还有一种宰相,他们没有恶名声,也没有好名声,随波逐流时进时退,窃取高位贪图利禄,滥竽充数而保全身家性命,也是不足取的。
      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棘jí寺:大理寺。
      大理寺小官吏王禹偁撰写此文,希望能把它记录在待漏院壁上,用以告诫执政的大臣。
      第三段说明写作此文的本意是劝诚执政大臣。
  •   总结
      1.主题思想:本文是作者由待漏院引发的对宰相职责的思考,表现出他对现实政治的忧虑以及希望实现清明吏治的政治主张。作者将宰相分为贤、奸两类,一褒一贬,态度鲜明,意在规劝宰相应当公正无私,勤政为民,以保国家太平,百姓安康;而不能取悦君王,谋取私利,或者碌碌无为、保全自身。
      2.艺术特点
      ①文章构思缜密,脉络井然。先由“勤”立说,引出待漏院,由待漏院转出“思”字,又由“思”字切入,描写贤、奸两类宰相的不同表现,最后以“慎”字作结,点明文章主旨。全文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②艺术上主要采用正反对比的手法。第二段刻画两类宰相形象,采用几乎相同的行文句式,一贤一奸,对比强烈,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也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③本文语言明白流畅,自由灵活。描写贤、奸两类宰相的两段,结构对称,语句齐整。文章以四言为主,采用大量以“之”字收尾的句式,匀称明快,朗朗上口,读来具有明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   【例题·选择题】下列文章体现了作者希望实现清明吏治的政治主张的是( )
      A.《待漏院记》
      B.《墨池记》
      C.《浣花溪记》
      D.《狱中杂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2012版董景平)-基础学习班-董景平

在线咨询

评论

icon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