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器Flash设置异常,建议下载下述浏览器

下列软件均已通过安全验证,您可放心安装

温馨提示:

1、已下载360、搜狗、QQ等浏览器,在浏览器使用兼容模式下,建议切换到极速或者高速模式

2、若Flash被禁用或者未能正常播放,可以尝试启用浏览器设置中的Flash选项

  •   鲁迅研究
      国家指定教材
      《鲁迅研究》
      2001年版
      编著:魏福惠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   教材概览
    《鲁迅研究》第一章 鲁迅的生平、创作和思想发展
    第二章 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
    第三章 鲁迅的杂文
    第四章 鲁迅的散文《朝花夕拾》
    第五章 鲁迅的散文诗《野草》
    第六章 鲁迅的诗歌
    第七章 鲁迅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
    第八章 鲁迅对文学理论的贡献
  •   
    第一章 鲁迅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
      
      目录
      第一节 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
      第二节 战斗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第三节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第一节 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
      
      一、鲁迅的地位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   
      二、鲁迅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鲁迅的一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鲁迅的生平、创作和思想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
      1881-1917是鲁迅思想发展的初期,包括童少年时期、南京求学时期、留学日本日期、辛亥革命前后。
      2.战斗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1918-1927是鲁迅思想发展的中期,包括五四时期、五卅前后、厦门时期、广州时期。
      3.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1927-1936年是鲁迅思想发展的后期。这十年,鲁迅已经成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战士,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觉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进行了英勇、辉煌的战斗。
  •   
      三、童少年时期主要经历及思想特征
      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日趋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岁到南京读书时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一)鲁迅的家庭
      祖父周介孚是一个翰林院编修,他有自己的一套思想,比如对于读书,他不赞成习惯地依一定次序,从《大学》开始,先《四书》后《五经》,主张先读《西游记》等。
      祖母姓蒋,是一位慈祥的善于说故事的老人,给鲁迅讲了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父亲周伯宜是个秀才,同情“洋务派”,主张富国强兵。
      母亲,以自修达到能看文学作品的程度,而且丝毫不沾有瞧不起农民等劳动者的思想习惯。
  •   (二)主要经历:从读书生活到家道中落
      鲁迅12岁时,走进“三味书屋”,从寿怀鉴(号镜吾)读书,一直到16岁。从7岁开始,10年间,他读了不少儒家经典,课外涉猎野史、笔记。还对美术和民间文艺有深切的爱好,如“水漫金山”的故事和“女吊”的戏。在乡下的外婆家,他有机会接触到农村社会,和农民孩子亲密相处。
      13岁时,祖父因科场作弊案监候7年,家庭由此衰落。
      1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这期间他经常出入当铺、药店,受人白眼,饱尝“世态炎凉”。
      这一阶段,甲午海战,民族危机加深,激起他的忧国忧民之感。
  •   (三)思想特征
      第一,勤奋好学,热爱知识。
      鲁迅从童年起就具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读书、看画与做画。他从不乱花钱,而是把压岁钱等用来购买书籍。鲁迅不仅乐于购书,而且勤于抄书。抄书,成了他当时课外的主要活动之一。尤为可贵的是,他并不满足于单纯获得书本上的知识,而且也非常注重实践。比如,对《花镜》中关于映山红栽种知识的验证。
      第二,对封建传统思想、封建教育的强烈批判精神。
      如鲁迅对宣扬封建道德观念的《二十四孝》极为不满,其中最使他不理解的是“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这些故事还让他在感情上产生了与祖母的隔阂。
      鲁迅对封建家长制和封建教育制度也强烈不满。三味书屋的几年生活激发了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情绪,这使他非常怀念未进三味书屋以前的乐园——百草园。
      鲁迅对于封建思想文化所萌发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为他后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封建传统的猛烈扫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第三,热爱劳动人民及扶弱抑强的叛逆性格。
      鲁迅对受压迫、受剥削的下层劳动人民,充满真诚的同情、关心和热爱。正像《社戏》《故乡》等小说中反映的那样,鲁迅从小就与农民的孩子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与农民的接触,使少年鲁迅真实地了解到广大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痛苦生活和悲惨遭遇,激发了他真挚同情被压迫人民的朴素的阶级感情。
      鲁迅痛打花猫以及为白蛇娘娘的遭遇抱不平两件小事,生动地展示了少年鲁迅扶弱抑强的叛逆性格。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所谓强者,就是封建反动统治阶级;所谓弱者,就是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劳动人民。
      第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热切关心民族存亡的爱国思想。
      鲁迅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自励、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怀有极大的敬意。大禹治水的忘我精神,也被鲁迅晚年写到了历史小说《理水》里。

鲁迅研究(2001辽宁版曹玉)-基础学习班-曹玉

在线咨询

评论

icon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