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理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有关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护理学的内容及范畴涉及影响人类健康的生物、社会心理、文化及精神各个方面,其研究方法是应用哲学的辩证思维观和多学科的技术成果对护理现象进行整体的研究,以探讨护理服务过程中各种护理现象的本质及规律,并形成具有客观性及逻辑性的科学。
      
    第一节 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护理学的形成及发展与人类的文明及健康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护理专业不断发展及进步以适应社会对护理实践的需求。回顾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本书按照现代护理学的发展过程分别阐述国内外护理发展概况。
      
  •   一、西方护理学的发展及形成过程
      从专业意义上来说,护理学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年轻的专业。地球上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生、老、病、死的问题,人类为解除或减轻自身的疾病及痛苦,就需要护理。护理学作为一门专业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不同时期具有融人当时时代及历史背景的护理特色。
      19世纪中叶以前,医院很少,医疗与护理没有明显的区别,没有正规的护理专业,治疗与护理多由教会担任,由出于爱心及具备宗教意识的修女对病人提供生活照料及精神安慰。因此,当时的护理没有科学的内容,也不必接受正规教育。19世纪以前的护理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古代护理
      1.公元前后的护理 上古时期医学并无科学依据,人们将疾病的起因归于各种超自然的力量,疾病的诊疗及护理经常使用迷信及巫术。当时医、药、护不分,医师一人兼任医师、护理人员及药剂师的工作,很多护理工作由病人母亲或家庭中其他女性成员担任,这种情况持续了数千年。因此,当时的护理记录主要是对一些文明古国的医疗及护理发展的纪录。
      早在公元前16世纪,古埃及人就开始计划安排当时古埃及人的卫生设施及食品制作过程,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当时古埃及人已经能够应用各种草药、动物及矿物质制成丸、膏等制剂来治疗疾病,同时也有了对伤口进行包扎、止血、催吐、灌肠以净化身体等护理技术。但当时的宗教与医药护不分,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仍然为驱魔等宗教手段。当时的护理工作主要由古埃及妇女担任,为病人、老人及分娩的贵族妇女提供护理服务。
      在古希腊神话中,医神为埃斯克雷庇,其女儿海吉亚是健康女神,并作为护士的化身深受人们的崇拜。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讲,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破除了宗教迷信,将医学引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使公元前6~前4世纪成为早期医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他认为,从事医疗的人应以观察、诊断、记录等方法探求疾病的原因,然后对症治疗。他创造了“体液学说”,并教会了人们应用冷热泥等敷法。他的医学誓言至今仍被许多国家尊为医学道德的规范,很多国家的护理学院也以修改的誓言作为护理专业学生毕业的誓词。
      罗马最富有的家族法米利亚(Farrnilia)创建了私人医院。罗马医师伽伦(Galenos)以人体解剖的医学观点,创造了独特的医学体系。罗马人在当时非常注意环境卫生及个人保健,如供应清洁的饮水、修建浴室、修建大型的体育场所等,可以看成是预防疾病及促进健康的早期阶段。
      印度早期是一个以佛教为主体的国家,医疗及护理都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以巫术及魔术为主要的治疗及护理手段。公元前l600年,在古印度波罗门教的经典《吠陀(The Ve-das)》中记录了道德及医疗行为的准则。要求大众注重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叙述了医药、外科及预防疾病等方面的内容。
      统一印度的国王阿索卡(Asoka)按照佛教的教义建立了多所东方最早的医院,并培养医护人员,重视疾病的预防,成立了类似现在的健康治疗小组,成员包括医师、护士、药剂师等人,每个人的职责分明,共同承担预防及治疗疾病的任务。当时由于妇女不能外出工作,护理工作由男性承担,他们可以看成最早的“护理人员”。当时对这些男护士的要求为身体健康、善良勤劳、忠于职守、具有照顾病人的技能,能满足病人的需要,顺从医师等。
  •   2.公元初期的护理(公元1~500年) 自公元初年基督教兴起后,开始了教会对医护领域产生1000多年的影响,这个时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护理。当时的护理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主要是以基督教教会的宗教意识来安排及组织护理活动的。从事护理工作的主要是修女,她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护理训练,但她们出于宗教的博爱、济世宗旨认真护理病人,可以看成是以宗教意识为主要思想的最初护理阶段
      当时在基督教会的赞助下建立了许多医院、救济院、孤儿院、老人院等慈善机构,由女执事来访问服务对象。公元400年,基督教会的菲碧(Phoebe)首先组织修女建立了护理团体,从事护理工作。随后又有一些护理团体相继成立,使护理组织化、社会化。其中重要的影响人物有菲碧(Phoebe)、玛赛拉(Marc日la)、菲毕奥拉(Fabiola)及波拉(Paula)等人。
  •   3.中世纪 中世纪的护理发展主要以宗教及战争为主题。当时的护理场所分为一般医疗机构及以修道院为中心的教会式医疗机构两种。教会式的医疗机构都遵循一定的护理原则,按照病人的病情轻重,将其安排在不同的病房。当时护理的重点是改变医疗环境,包括采光、通风及空间的安排等。
      中世纪后期,基督教与穆斯林教之间为了争夺耶路撒冷发动了十字军东征,这场战争长达200年之久。由于连年战争,伤病员数量大量增加,因此对随军救护人员的需求增加。战争中一些信徒组成救护团,男团员负责运送伤病员和难民,女团员负责在医院里护理伤病员,开始有了男性从事护理工作,护理人员的人数大量增加。当时的护理除了重视医疗环境的改善外,也重视护理人员的训练、护理技术的发展、在岗教育、对病人的关怀、工作划分等方面的教育。但护理培训及实践很不正规
      当时在战争之外的欧洲各国,普遍建立了医院,大多数医院由教会控制,护理工作主要由修女承担,对需要接近男性身体方面的工作则被禁止,主要由地位低下的奴隶来做这些工作。
  •   4.文艺复兴时期 从14世纪开始,由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工业革命的影响,文学、科学、艺术、包括医学等领域有了很大的进步及发展,出现了一批医学科学家,如比利时的维萨留斯(Vasalius)医师撰写了第一部人体解剖学书。随后,英国的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发现了血液循环的原理。从此,近代医学开始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并逐渐演变成了一门独立的专业。
      而当时的护理工作仍然停留在中世纪的状态,并由于重男轻女、宗教改革及工业革命的影响,使护理事业落入了长达200年的黑暗时期。当时妇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宗教改革,医院中的修女再也不能留在医院或其他医疗场所继续照顾病人。同时,工业革命虽然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但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拜金意识,削弱了其爱心、奉献及自我牺牲精神,护理工作不再由充满爱心的神职人员来担任,而主要由因生活所迫的贫困人家的妇女担任。这类护理人员没有接受过护理训练,也没有护理经验,缺乏工作热情及爱心,爱慕钱财,服务态度恶劣,护理工作由此陷入了瘫痪状态。
      直到1576年,法国的天主教神父圣.文森保罗(St.Vincent De Paul)在巴黎成立慈善姊妹会后这种状况才得以改观。他规定,护理成员不一定是教会的神职人员,她们经过一定培训后,深人群众中,可为病弱者提供护理服务,因此深受人们的欢迎,也使护理逐渐摆脱教会的束缚,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
  •   (二)近现代护理学的发展
      19世纪后期,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欧洲相继开设了一些护士训练班,护理质量及护理人员的地位有一定的提高。1836年,德国牧师西奥多·弗里德尔(Fliendner)在斯瓦茨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较为正规的护士训练班。但现代护理学的发展主要是从南丁格尔时代开始的。
      1.南丁格尔时期** 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使护理学逐步走上了科学的发展轨道。这是现代护理学的开始,也是护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国际上称这个时期为南丁格尔时期(Nightingale Period)。
      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1820年5月12日出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2010.4单选)。她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英、法、德、意大利、希腊及拉丁语,并擅长数理统计。她在上流社会非常活跃,但她认为自己的生活应该更有意义。她曾在1837年的日记中写到:“我听到了上帝在召唤我为人类服务。”
      当时在英国从事护理工作的除了修女之外,就是一些为了生计所迫的贫困妇女,因此,社会上有一种鄙视护理的现象。南丁格尔不顾家庭的阻挠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毅然决定去做护士。她曾经到法国、德国、希腊等地考查这些国家的护理概况,不但丰富了自己的阅历,而且坚定了立志于护理事业的决心。她自学有关护理知识,积极参加一些医学社团关于社会福利、儿童教育及医院设施的改善等问题的讨论。1850年,她只身去德国的凯撒斯韦特(Kaiserswerth)参加一个护士训练班,并深人调查英、法、德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严重问题。1853年,南丁格尔又去法国学习护理组织工作,回国后被任命为英国伦敦妇女医院的院长。她强调新鲜的空气,舒适、安静的环境对病人身体康复的重要性,但当时的护理以家务劳动及生活护理为主。
      1854~1856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英、法等国与俄国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英军的医疗设备及条件非常落后,当时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英国士兵由于得不到合理的救护而大批地死亡,伤员的死亡率高达42%。这种状况被新闻媒体披露后,引起了英国朝野的极大震动及舆论的哗然。南丁格尔主动提出申请志愿前往战地担任看护工作。她率领38名护理人员抵达前线,在四所战地医院提供护理服务。与此同时,南丁格尔又顶住前线医院人员的抵制及非难,克服重重困难,凭着对护理事业执着的追求及抱负,自愿到前线护理伤病员。在前线医院,她充分显示了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她利用自己的声望及威信,用自己募捐的3万英镑为医院添置药物及医疗设备,改善了战地医院的环境及条件,并优化了医院的组织结构。同时,她设法改善伤病人的伙食,千方百计为伤病员创造恢复身体的最好环境,并为解除伤病员的身心痛苦而夜以继日地工作,被士兵誉为“提灯女神”。在她所率领的护理人员的努力下,伤病员的病死率由42%下降到了2.2%。她们的行为及工作成果,不仅震动了全英国,而且也改变了人们对护理的看法。经过克里米亚战争的护理实践,南丁格尔更加坚信护理是一门科学。她终身未婚,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护理事业的发展。1901年,南丁格尔因操劳过度,双目失明。1907年,英国国王颁发嘉奖令,授予南丁格尔一枚功绩勋章,她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接受此荣誉的妇女。1910年,她在睡眠中与世长辞。她逝世后,遵照她的遗嘱,未举行国葬。
  •   南丁格尔为护理事业向正规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她所提出的护理理念是现代护理发展的基石。她认为护理是一门艺术,有其组织性、务实性及科学性。她确定了护理学的概念和护理人员的任务,提出了公共卫生的护理思想,重视病人的生理及心理护理,并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护理环境学说。由于她的努力,护理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控制及管理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职业。
      南丁格尔通过著书立说以阐述其基本护理思想,在1858年及1859年分别撰写了《医院札记》(Notes on Hospital)及《护理札记》(Notes on Nursing)。在《医院札记》中,她阐述了自己对改革医院管理及建筑方面的构思、意见及建议。在《护理札记》中,她以随笔的方式阐明了自己的护理思想及对护理工作的建议,如对环境、个人卫生、饮食对病人的影响等多方面的阐述。这两本书多年来被视为各国护理人员必读的经典护理著作。同时;她先后发表了100多篇护理论文,答复了上千封各地的读者来信。*
  •   南丁格尔坚信护理工作是一项正规的职业,必须由接受过正规训练的护理人员担任。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伦敦的圣多马医院开办了第一所护士学校。她的办学宗旨是将护理作为一门科学的专业,采用新的教育体制及方法来培养护理人员,为正规的护理教育奠定了基础。其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及组织管理模式为欧亚大陆的许多护士学校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护理教育的迅速发展。*
  •   南丁格尔同时也创立了一整套护理制度。提出护理要采用系统化的管理方式,强调在设立医院时必须先确定相应的政策,使护理人员担负起护理病人的责任,并要适当授权,以充分发挥每位护理人员的潜能;还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接受过专门的培训。在护理组织的设立上,要求每个医院必须设立护理部,并由护理部主任来管理护理工作。设立了医院设备及环境方面的管理要求,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她同时强调了护理伦理及人道主义护理观念,要求平等对待每位病人,不分信仰、种族、贫富,给病人平等的护理。注重了护理人员的训练及资历要求等。
  •   为了表彰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的贡献,国际护士会将每年的5月12日定为护士节,并成立了南丁格尔国际护士基金会,此基金主要作为各国的优秀护理人员提供继续学习的奖学金。在南丁格尔逝世后的第2年,国际红十字会正式确定颁发国际护理人员的最高奖项——南丁格尔奖。
      目前西方学者从历史及哲学角度对护理学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多方面深入研究,对南丁格尔在护理学发展过程中的贡献有一定的争议。有些学者认为南丁格尔是现代护理学的奠基人,对护理学的发展具有绝对的作用。而有些学者却偏激地认为正是南丁格尔当时护理理念的不完善,才使护理专业的发展出现很多难以逾越的障碍。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南丁格尔对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具有奠基人的作用,但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南丁格尔护理观点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具体体现为:①由于个人的宗教信仰不同,南丁格尔过分要求护理人员的奉献精神。现代护理学者普遍认为一门专业需要奉献精神,但如果过分强调这一点,则会牺牲从业人员的利益,不利于专业发展。②由于当时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南丁格尔过分强调管理过程中护理人员的阶层划分,并且以帽子、服装等清楚地显示护理人员所处的阶层。现代学者们普遍认为过分严密的阶层划分,会损害护理人员的创造能力,降低其工作满意度。③南丁格尔当时过分强调创造良好环境是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而忽视了发展护理学的科学知识体系。现代学者们普遍认为护理学中应该重视人道主义精神及环境建设,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发展及完善护理学的科学理论知识。④南丁格尔当时过分强调从业人员的性别,100多年来护理专业的从业人员主要为女性。现代学者们普遍认为一个专业的从业人员中男女性别各占一定的比例,有利于专业发展。
  •   2.现代护理的发展历程** 从19世纪以后,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历程,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教育、宗教、妇女地位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护理学从职业向专业方向发展的历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的护理教育体制:自1860年后,欧美许多国家建立了南丁格尔式的护士学校,并逐渐完善了护理高等教育体系。以美国为例,1901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设了专门的护理课程。1924年耶鲁大学首先成立护理学院。学生毕业后取得护理学士学位,并于1929年开设硕士学位。1964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开设了第一个护理博士学位课程。1965年美国护士协会提出,凡是专业护理人员,都应该有学士学位。其间,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也创建了许多护士学校及护理学院,使护理教育形成了多层次、体制完善的教育体制。
  •   (2)护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对护理理论的研究及探讨、对护理科研的重视及投入、各种护理专业团体的形成。护理作为一门为大众健康事业服务的专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及提高。
      (3)护理管理体制的建立:从南丁格尔以后,世界各国都相继应用南丁格尔的护理管理模式,并将管理学的原理及技巧应用到护理管理中,强调了护理管理中的人性管理,并指出护理管理的核心是质量管理。同时护理管理的要求更加具体及严格,如美国护理协会对护理管理者有具体的资格及角色要求。
  •   (4)临床护理分科:从1841年开始,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及现代治疗手段的进一步提高,护理专科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在美国,除了传统的内、外、妇、儿、急症等分科外,还有重症监护、职业病、社区及家庭等不同分科的护理知识学习。
  •   (三)国际性、国家性的护理专业组织及刊物
      1.国际护士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ICN) ICN是世界各国自治的护士协会代表组织的国际护理人员群众团体,于1899年在英国伦敦成立,当时参加的代表有美、英、加拿大、新西兰、芬兰、荷兰、丹麦等国的护理人员,第一任会长为毕业于英国皇家医院护士学校的芬威克(Fenwich)。ICN是国际组织中最早的组织之一,其目的是促进各国护理人员的交流,使各国护理人员能够彼此沟通,加强联系,增进友谊,并能共同为促进人们的健康,预防及治疗疾病,努力发展护理事业做出贡献。
      国际护士会于1900年7月在伦敦召开,起草章程并正式定名为国际护士会。1901年在美国召开第一届国际护理人员大会,并确定每4年在不同国家召开大会。中华护士会于1922年加入国际护士会,依照加入顺序排名为第十一位。但目前这一会议仍然由中国台湾地区代表中国参加,中华护理学会正在努力争取恢复其合法地位。国际护士会1899年成立时会所在伦敦,1925年迁到日内瓦。后又由于多种原因将会所迁到英国、美国等地,1966年重新迁至日内瓦且至今。
      国际护士会的宗旨为:①推动各国的健康服务,提高护理学术标准。②改革护理教育的设施,扩大护理服务的范围。③通过改善护理人员的职业、社会及经济条件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地位。④与相关的卫生机构及组织合作。⑤强调护理人员应尽自己的公民职责。⑥发展护理人员间的国际合作及友谊。
      国际护士会的任务为:①提高护理教育水平,培养合格的护理人员。②协助各国护理人员发展其全国性的护理组织。③充当各国护理人员的代言人。④改善护理人员的福利状况及社会地位。
      2.主要护理刊物 1900年《美国护理杂志》创刊,1952年,《护理研究杂志》创刊。国际护士会的正式刊物为1926年出版发行的《国际护士报》。现在的主要护理刊物包括:《国际护理研究杂志》、《高级护理杂志》、《护理新进展杂志》、《护理展望杂志》,内、外、妇、儿、精神科心理护理,社区护理,急诊护理等专业性的杂志。

  •   二、中国护理发展概况
      (一)古代护理的产生及发展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传统医学的特点是将人作为一个整体,强调辨证施治,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及治疗方法,医、护、药不分,强调护理及休养的重要性。在中国古代医学书籍中记载了丰富的护理知识及技术,但当时的这些观点都没有将护理单独提出。如《黄帝内经》中提到疾病与饮食调节、心理因素、环境和气候改变的关系,并谈到了要扶正祛邪,即加强自身的抵抗力以防御疾病,同时也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的预防观点。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了凡衣服、巾、枕等不与别人通用的预防观点,并创造了以葱叶去尖,插人尿道的导尿疗法。
  •   (二)中国近代护理**
      1.西方护理的影响(1840~1919) ** 中国近代护理发展与我国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鸦片战争后,各国的传教士涌人中国,除建立教堂进行传教外,还修建了一些医院和学校。1835年广东建立了第一所西医医院,两年后以短期训练班的方法培养护理人员。1888年,美国护士麦克奇尼(Akakechnie)在中国福州成立了第一所护士学校。1895年和1905年,她分别在北京成立了护士训练班及护士职业学校。1900年以后,中国各大城市相继建立了教会医院并培训护理人员。当时的医院环境、护理人员的服装、护理的操作规程及护士学校的教科书等都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
      2.中国近代护理的发展(1920~1949) ** 1920年,中国协和医学院建立了协和高等护士专科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具有本科水平的护士学校。该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3~4年,在燕京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东吴大学、岭南大学、齐鲁大学等五所大学设有预科,学生毕业后发给“护士”文凭。自1920~1953年,协和高等护理专科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水平护理师资和护理人才。。
      1932年,国民党的中央护士学校在南京成立,学制3~4年,是中国的第一所正规的公立护士学校。1934年,国民党教育部成立护士教育专门委员会,将护士教育定为高级护士职业教育。该委员会制定了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标准、教材大纲等,并要求全国护士学校在教育部门办理相关的登记手续。1936年,卫生部开始管理护理人员注册事宜。要求护理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参加护士会考,会考及格者发给证书,然后经注册后领取护士证书。至1949年,全国共有180多所护士学校,3万多名护理人员,当时的人口为6亿,护理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医疗保健及人民健康的需要。
  •   (三)中国现代护理(1949至今)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护理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政策及人民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更加促进了护理事业的蓬勃发展。
      1.护理教育
      (1)多层次的学历教育:1950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在此次会议上对护理专业教育进行了统一规划,将护理专业教育列为中级专业教育之一,并规定了护士学校的招生条件,成立了教材编写委员会,出版了21本有关中级护理专业的教材。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等专业护理人员。1952年后取消了高等护理教育,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更快更好地培养护理人才,却导致了护校教师、护理管理人员、科研人员青黄不接,甚至是后继无人的后果,严重地阻碍了中国护理专业的发展。
      1966~1976年“文革”期间,护理教育形成断层,全国几乎所有的护士学校均被停办,或解散或被迁往边远地区,校舍及各种教学仪器设备遭到破坏,护理教育基本停滞。直到1979年以来,中断的护校才陆续恢复招生。
      1983年,教育部与卫生部联合召开会议,决定在全国高等医学院中增设护理专业及专修科,恢复了高等护理教育。1983年,天津医学院率先在国内开设了五年制本科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此后其他院校也纷纷开设了四年制或五年制的本科护理专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有本科护理院系100多所,大专教育500多所。
      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开始招收护理硕士研究生。1994年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资助下,当时的西安医科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除协和医科大学及中国医科大学外,其他院校现在均已与综合性大学合并)及泰国清迈大学联合举办护理研究生班,为中国各院校培养硕士毕业的护理人才123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有40多个护理硕士点。2004年协和医科大学及第二军医大学分别开始招收护理博士研究生,中国已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护理学历教育体系。
  •   (2)岗位教育及继续教育:自1979年以来,各医疗单位陆续对护理人员进行了岗位教育,采用的教育手段主要为邀请国内外护理专家讲课,选派护理骨干到国内先进的医院进修学习,及组织编写有关材料供广大护理人员学习。
      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之后国家人事部又颁发了相应的文件,规定了继续教育的要求。1996年,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正式成立。1997年,卫生部继续教育委员会护理学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护理学继续教育正式纳入国家规范化的管理。1997年,中华护理学会在无锡召开了继续教育座谈会,制定了护理继续教育的规章制度及学分授予办法,使护理继续教育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及标准化。
  •   2.护理管理 1950年,各医院开始实行科主任负责制,曾一度取消了护理部,使护理质量下降,1960年又恢复护理部对医院护理工作的管理。但“文革”期间,又再次取消了护理部,取消了医护分工,提倡“医、护一条龙”等错误做法,使得护理质量下降,护理管理水平下降。
      从1979年开始,卫生部加强了对护理工作的管理,1986年卫生部召开了全国首届护理工作会议,会后公布了《关于加强护理工作领导,理顺管理体制的意见》,其中对各级医院护理部的设置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各级医院健全及完善了护理管理体制,由护理部负责护理人员的培训、调动、任免、考核、晋升及奖励等,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素质,保障了护理质量。
      卫生部于1979年在《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及晋升条例(试行)》中规定护理人员的主要专业技术职称分为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五级。使护理人员具有完善的晋升考试制度。
      1993年3月卫生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理管理办法》,该办法的实施使中国有了完善的护士注册及考试制度。1995年6月25日全国开始了首次护士执业考试,考试合格者发给执业证书方可申请注册,使中国的护理管理逐步走上了标准化、法治化的管理轨道
  •   3.临床护理工作方面 自1950年以来,中国临床护理工作一直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实行的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主要在医院从事护理工作,医护分工明确,护理人员为医师的助手,处于从属地位,临床护理规范是以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为中心而制定的。1979年以后,由于加强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加上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积极探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同时护理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护理人员开始在社区及其他的卫生机构开展护理服务。
      4.国内外学术交流及其他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护理专家纷纷来华讲学或进行学术交流。各高等院校的护理系或学院也加强了与国外护理界的学术交流及访问,国家及各地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护理人员去国外进修或攻读学位。这些国际交流缩短了中国护理与国外护理之间的差距,提高了中国的护理教育水平及护理质量。
  •   (四)中国护理学术组织及刊物
      1.中华护理学会(Chinese Nursing Association) 1909年于江西牯岭成立,会长一职在1928年前一直由英、美两国护士轮流担任。从1928年开始,由中国护士伍哲英首任。新中国成立前曾几易会名。从1914~1948年,学会共举行全国护士代表大会16届。1949年前,全国有13个省、市成立了分会。当时的护理人员总数32800人,会员人数达10114人,其中永久会员为3500余人。
      1951年中华护理学会改为中华护士会,会所由南京迁至北京。1964年改为中华护理学会至今。中华护理学会受中国科协及卫生部双重领导。学会的最高领导机构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中华护理学会为促进国内外的护理学术交流,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争取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完善及健全护理教育体制,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主要刊物 1954年中华护理学会创办《护理杂志》,并在全国发行,1981年改为《中华护理杂志》至今。中国现有的主要护理杂志包括:《中华护理教育杂志》、《实用护理杂志》、《护士进修杂志》、《护理学杂志》、《护理研究杂志》、《中国护理管理杂志》、《国际护理学杂志》、《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分册》等十余种。
      
  • 第二节 护理学的概念及知识体系
      
      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研究有关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护理学的内容及范畴涉及影响人类健康的生物、社会心理、文化及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其基本任务是维护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病痛。
      
  •   一、护理的概念**
      护理(nursing)一词来源于拉丁文“Nutricius”,原意为哺育小儿,涵盖保护、养育、供给营养、照顾等内容。主要由于从古到今护理儿童的工作多由母亲或其他妇女担任,此照顾方式以后扩展到对老人及病人的照顾。
      护理的概念及定义随着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而不断发展及演变。在过去130年的时间内,护理的概念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以疾病为中心阶段(1860年至20世纪40年代)
      此阶段人们对健康的概念是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对疾病的认识也十分局限,认为只有生物学的原因会引起疾病。一切医疗活动都以治疗疾病为目的,护理的重点是协助医师治疗疾病。护理对象主要为住院病人,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场所是医院。
      此期的护理特点是认为护理是一项专门的职业,从事护理的人员要受过专门的培训。没有专门的护理理论及科学体系,但从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疾病护理常规及护理技术常规。南丁格尔于1859年提出的“护理是让病人处于接受自然作用的最佳环境”,代表了这一阶段护理界对护理概念的认识。
  •   (二)以病人为中心阶段(20世纪40~7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开始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及生活方式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美国护理界展开了对新的护理定义的讨论。1948年以“如何开展护理教育及护理活动对社会最有益”为题,发表了布朗(Brown)的书面报告。这一报告是护理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报告中对护理如何适应人们的健康需求提出了许多建议,并在原有的护理定义中加入了健康人也是护理对象的新概念,指出在护理教育中应该增加一些人文及心理课程以进一步增强护理人员对人的全面理解及护理。
      此期的主要护理特点为吸收了其它学科的相关理论,逐步形成了护理学的知识体系以作为专业的理论基础,应用科学的护理工作方法即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但仍然以住院病人为主要护理对象,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场所仍然是医院。现列举当时最主要的几位护
      理学家对护理的定义:
      1.奥立维尔(Sister Olivia,1943年) 护理是一种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它包括照顾病人的身体、精神及智力。
      2.克瑞特(Francis Reiter Kreuter,1957年)护理是对病人加以保护,并指导其满足自身的需要,使病人处于舒适的状态。
      3.约翰森(Dorothy Johnson,1961年) 人在压力下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护理的主要作用是为人提供技术服务,消除压力,以帮助人恢复原有的内在平衡。
      4.韩德森(Virginia Henderson,1966年) 护理是帮助健康人或病人进行保持健康,恢复健康或安宁地死亡的活动。
  •   (三)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此阶段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医学模式的转变于1977年由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恩格尔教授提出,认为在研究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要将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密切地结合起来考虑,这种新的医学模式被称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的转变带动了护理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人员在为他人提供护理时应将服务对象看成一个具有生理及社会心理需要的整体,而不是只重视服务对象的生理或病理反应的局部。
      同时由于护理学的飞速发展,护理教育的不断发展及完善,护理科研水平的提高,护理学已经由一项职业逐渐发展为一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专业,并重点强调了护理的独立性、科学性及高等护理教育的重要性,出现了许多研究护理现象的护理理论及护理概念模式。
      此期的主要特点是护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独立的应用学科。护理的服务对象为所有年龄段的健康人及病人,服务场所从医院扩展到了社区、家庭及各种机构,并以护理理论指导护理实践。主要代表人物如罗杰斯(Martha Rogers,1970年)对护理的定义为:护理服务的对象是整体的人,是协助人们达到其最佳的健康潜能状态。凡是有人的场所,就需要护理服务。
      
  •   二、护理学的概念
      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对护理学的概念尚没有公认的标准定义。对护理学的学科性质尚处于争议阶段,对护理学究竟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两者的结合,是应用学科还是基础学科,均有诸多的讨论。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及完善,护理学的概念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及扩展,并最终会形成适合学科发展的标准定义。
      所谓学科是一个专业知识体系的有机组合。而一门学科的定义,首先要明确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才能确定其学科性质。从此认识出发,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护理学(nurs-ing science)是一门独立学科,有其专业本身的知识体系及理论框架,独特性及科学性。
      国际护士会(INC,1973年)认为护理学是帮助健康的人或患病的人保持或恢复健康,预防疾病或平静地死亡。美国护士会(ANA,1980年)将护理学定义为护理学是判断和处理人类对已经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科学。(2006名词解释)而美国学者怀森(Watson,1980年)认为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的关怀科学。**
      中国学者周培源1981年对护理学的定义为:“护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医疗有密切的关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著名的护理专家林菊英认为:“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科学,护理理论逐渐形成体系,有其独立的学说及理论,有明确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综上所述,护理学是健康学科中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以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为基础,研究如何提高及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及发展规律。

  •   三、护理学的知识体系**
      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100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除了护理学的专业知识外,还吸收其他学科如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构成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但不同的学者,对护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不同的认识。
      1.西方对护理学知识体系的认识美国学者卡渤(Carper)认为护理的对象是人,因此,护理学的概念及知识包括4个方面。
      (1)伦理学知识(Ethics):对护理学的职业道德及伦理的规律性知识。
      (2)美学知识(Esthetics):护理艺术、技能或护理行为方面的知识。
      (3)直感知识(Intuition):通过个人的直感而获取的知识。
      (4)科学知识(Science):即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所获取的护理学知识。
  •   2.中国对护理学知识体系的认识
      (1)基础知识:①自然科学知识,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②医学基础知识,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③人文及社会科学知识,如语文、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④其他方面,如计算机应用、数理统计等。
      (2)护理专业知识:①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如护理学导论、护理学基础、护理理论等。②临床专科护理知识,包括各专科护理的理论及技术,如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③预防保健及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如社区护理、公共卫生护理、职业护理、学校卫生护理等。④护理管理、教育及科研方面的知识,如护理教育学、健康教育学、护理管理学、护理科研等。
      护理学的知识体系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护理科研的不断开展而不断地调整、发展、丰富及完善。
      
  • 第三节 护理专业
      
      护理学是一门技术性的职业(occupation)还是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专业,是国内外医学界及护理界长期争议的问题。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的日新月异,人们对健康及护理专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使护理专业不断地向深度及广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及专业,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及服务性。

      一、护理专业的认定
      社会学家指出,一门专业的形成往往是从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为社会谋福利开始的,先是职业活动,再演变为专业活动。在这种转化过程中,一门专业逐渐建立了其科学的理论体系、正规的教育过程、独特的实践方式及特定的社会地位。医学专业沿着这条道路,在由职业转化为专业的过程中,逐渐淡化了以慈善及关怀为中心这一主题,而将医疗、科技手段作为专业的基础,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及实践体系。
      由于护理工作本身的特殊性,从事护理职业人员性别的相对单一性,以及护理专业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原因,其专业化的进程极其艰难与缓慢,护理学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被许多人认为是类专业或辅助专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护理界从完善护理教育体制、提高护理科研水平、开展护理理论的研究、完善专业团体的功能等方面对护理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护理学逐渐由一项技术性的职业转变为一门专业。
      (一)专业的特征*
      社会学家认为,一门专业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1.以服务为目的,满足社会需要 一门专业必须具备能为人类的某些方面服务的特征,并符合社会及时代对专业的需求。
      2.有完善的教育体制 完善的教育体制是形成专业的基础,任何一门专业的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高等教育,才能胜任本专业的工作。
      3.有系统完善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门专业必须有完善的理论基础及技术来支持其实践及科研体系的顺利开展,并获得公众的认同及尊重。
      4.有良好的科研体系 科研是保证更新及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地更新及发展才能保证专业的生命力。
      5.有专业自主性 一般每个专业都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组织,专业组织制定一定的伦理、道德等专业规范来检查及约束其从业人员的专业活动。专业组织依据这些标准来进行同行监督及自我检查以维持高质量的服务标准,其目的是提高专业的整体水平,争取专业的社会地位及工作自主权,为其从业人员谋福利等。
  •   (二)护理专业的特征**
      传统上护理被认为是一项职业或半专业,经过护理人员多年的努力及护理专业从服务、教育、科研及专业组织等方面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护理已经成为初具雏形的专业。
      1.以为人类服务为目的,不断发展以满足社会需要护理专业的从业人员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护理服务,其目的是保障服务对象的健康及安全,最大限度地满足服务对象的健康需要。
      2.有完善的教育体制 护理教育已经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体制。目前,西方有护理博士、硕士、学士等不同的教育方式,中国也有中等专业、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及博士教育体制,并在逐步探索博士后教育。
      3.有系统完善的理论基础 护理学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医药学作为理论基础,并不断地探讨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以指导护理教育、科研及实践。
      4.有良好的科研体系 国外护理科研体系正在逐步地实施及完善。中国的护理科研也初具雏形,并随着硕士及博士教育的不断开展而逐渐发展及完善。
      5.有专业自主性 护理专业有自己的专业组织,有自己的护理质量标准,并有执业考试及定职考核制度,有护理伦理及法律方面的要求及规范。
      
  •   二、护理专业的工作范畴**
      护理专业的实践范畴广泛,涵盖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各个领域,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有不同的内容。
      (一)根据护理功能来划分
      护理功能是护理人员在执行护理措施时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按照护理人员在执行这些护理措施时的自主程度,可以将护理功能分为3种。
      1.独立性的护理功能(independent function) 指护理人员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来决定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服务。如对服务对象病情的观察,采取增进服务对象舒适的护理措施,糖尿服务对象的自护指导等。
      2.合作性护理功能(interdependent function) 指护理人员必须与医疗小组的其他人员密切配合及协作才能完成的护理功能,如与医师配合对服务对象的诊断及治疗,与营养师配合对服务对象进行饮食方面的指导,与理疗师配合指导服务对象的康复训练等。
      3.依赖性护理功能(dependent function) 指护理人员需要按照医师的处方及其他医嘱对服务对象所实施的护理。如遵医嘱对服务对象应用各种药物,使用呼吸机等。
      虽然从概念上划分护理具有以上截然分开的功能,但在实际护理工作中这三种功能不能完全分开。如按照医师的处方对服务对象注射药物,这属于依赖性的护理功能。但用药后观察服务对象对药物的反应及药物疗效,则属于独立性护理功能。如果服务对象用药后出现了某些不良反应,则需要医师与护理人员共同抢救,则属于合作性的护理功能。
  •   (二)根据工作的专业性质来划分
      1.专业性(professional) 专业性的护理活动范围广、复杂多变、无章可循,它要求护理人员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及能力,敏锐地观察、分析及解决护理问题。因不同的时间、地点、服务对象的身心状况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这种功能要求从业人员接受正规的专业教育及以后不断的继续教育,以便在不同的场合随机应变地处理好服务对象的不同问题。
      2.类专业性(semi-professional) 指一些简单性、常规性护理工作。护理人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有一定的理论及技能来实施护理。一般指护理人员所执行的常规、习惯、有章可循的护理活动,它不要求护理人员的随机应变能力。
      3.非专业性(non-professional) 指一些不需要学习或深思熟虑的工作,或服务对象的生活护理性的工作,如为服务对象喂饭、剪指甲等工作。
      三者的关系如图1-1所示,专业性的护理活动服务广而无止境,而非专业或半专业的护理活动则有一定的范围限制。在护理工作中,三者互相交叉重叠,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   (三)根据工作场所不同来划分
      1.医院护理 着重于对病人的照顾及恢复。范围包括各种医院、疗养院、诊所等。医院中护理人员工作的重点如下:①提供满足病人所需要的直接或间接护理服务。②认真评估及收集病人身心各方面的资料。③根据医嘱执行治疗措施。观察病人对治疗及护理的反应。④执行各种独立性的护理功能,实施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及护理常规。⑤记录护理活动及病人的病情变化过程。⑥监督、指导与护理有关的工作人员。⑦协调医疗小组成员的活动,满足病人的需要。
  •   2.社区护理 主要的工作场所包括卫生所、健康中心、工厂、学校、教会及各种民间团体等。工作的重点为社区卫生、心理卫生及与预防保健有关的活动
      (1)协助其他卫生工作人员,在社区中建立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如家庭卫生所、社区保健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对服务对象进行医疗护理服务。
      (2)预防及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及蔓延:运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及早发现传染性疾病流行前的征兆,以防止其发生及扩散。
      (3)及时发现及处理辖区内个人、家庭及社区内所存在的普遍或共同性的健康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
      (4)以卫生教育的方式普及保健常识,以提高公众的自护能力及保健意识。
      (5)家庭访视及护理:如进行家庭咨询,提高家庭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降低离婚率。并做好单亲家庭的子女辅导、预防保健、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卫生宣教。
      (6)注意环境卫生及团体卫生:包括关注饮水卫生、食品卫生、公害防治、工业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工厂卫生等。同时要进行公众的环境卫生教育,以保证环境卫生。
      (7)妇幼卫生:如对孕产妇的产前及产后检查、卫生宣传教育,对婴幼儿的保健护理等。
      (8)社区的评估、诊断及护理:必须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使护理保健更适合社区民众的实际健康需求。
      (9)心理卫生指导:对人们实施有关心理卫生方面的指导与咨询,促进公众的心理健康,满足人的自尊及其他心理健康的需要。
      (10)卫生行政:对各项卫生资料的收集、统计、分析及整理,配合及实施各项卫生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开展及推动各项卫生活动,执行及推广政府的各项卫生政策。
  •   3.护理教育、科研及管理 护理教育机构是培养护理人才的摇篮。因此,需要教育者具有相当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教育能力及表达能力。同时教育机构也担负着科研的重任,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及学生的专长进行护理科研,以促进专业发展及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各种护理岗位上的护理人员,必须具有相关的管理知识及技能,才能完成护理中的各种组织管理工作。
      
  •   三、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及公众对健康的不断重视,未来的护理专业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护理教育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化、疾病形态改变、家庭结构改变以及民众对医疗保健需求的增加,迫切需要大量本科层次、能独立在各种机构中工作的护理人员。护理教育将向高层次、多方位的方向发展,形成以高等护理教育为教育的主流,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护理教育将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同时,护理教育体系中将更加重视各层次之间的衔接,其目标是强化学生的护理专业知识及临床技能,兼顾学生的未来发展及潜力的发挥,以培养能符合社会护理需求的现代化护理人才。在教学组织中将更加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结合。根据社会的需求,形成基础宽厚、知识结构合理、能力较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护理教育的重点将是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自学能力、评论知识和护理文化的能力。
  •   2.护理实践 护理实践市场将日益国际化及市场化,专业性会越来越强,分科会越来越细,对高、新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多。护理人员的角色会不断扩大,除了原有的角色,将会根据各个医院情况的需要设立临床护理专家、护理独立开业者、高级护理咨询者、护理治疗专家、护理顾问、个案管理者等角色。护理场所将从以医院为主逐步向以社区、家庭及社会团体为主转化。护理对象也由对病人的护理为主转换为对健康人的预防保健护理为主。
      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医药卫生机构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患病的人,而且包括有潜在健康问题的人及健康人。服务场所不仅局限于医院,还包括社区、家庭、学校、工厂等。例如,为了适应社会对护理专业的需求,美国于1965年率先开展了开业护士(Nursing Practitioner)教育项目,一般为2年的硕士教育或几个月的硕士后教育,然后通过统一执照考试获得执业资格。开业护士的职责是帮助社区各年龄组的个人及其家庭,为他们提供医疗护理信息,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开业护士能够独立诊断和治疗常见病,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处方权。实践证明,开业护士提供的护理服务质量高、病人满意度高、花费低。目前我国也在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工作,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社区护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成为我国护理的发展方向。
  •   3.护理管理 世界各发达国家的护理管理模式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护理管理的宗旨是以优质的护理服务满足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及精神的健康需求,尊重及保护病人的权益,通过护理质量的标准化、质量保证体系及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来实现护理管理目标。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护理管理方面采用护理质量标准化管理。其质量控制标准一般由国家统一制定,并每间隔一段时间,根据护理专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质量标准包含了护理工作的全部内容,是所有的护理单位,包括医院、社区护理及家庭保健等单位实施护理质量管理的依据。护理管理全部采用微机化、标准化管理,保证了护理质量标准的统一和落实。
      在我国,未来护理管理的科学化程度会越来越高,相关的法律及法规将不断完善,护理标准化管理将逐步取代经验管理,护理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及完善成为护理管理的重点。计算机将被广泛应用到护理管理中。在管理中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对人的激励、尊重及促进护理人员的自我实现将成为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4.护理科研 随着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及成熟,护理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点为对临床问题的解决及对护理现象与本质的哲学性探讨。护理研究的方法也会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除传统的定量研究方法外,定性研究及综合研究将成为护理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四节 专业护理人员的角色、资格及素质要求
      
      由于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健康的重视,护理人员的角色及功能范围不断扩大及延伸,对护理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护理人员受过专业教育,取得执业资格,并在执行护理活动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及技能,遵守护理伦理道德的规范要求,为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一、专业护理人员的角色***
      随着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专业护理人员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护理专业要求的不断增加,专业护理人员的角色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展。
      1.护理者(care giver) 即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满足服务对象在患病过程中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感情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并帮助服务对象最大限度地保持及恢复健康,如预防疾病,减轻病痛,控制感染,减少服务对象对疾病的各种压力反应等。
      2.决策者(decision maker) 指护理人员应用护理专业的知识及技能,收集服务对象的有关资料,判断其健康问题及原因或诱因,做出护理诊断,并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作出护理计划。执行计划并判断及评价,在整个护理活动中,护理人员是服务对象健康问题的判断者及护理的决策者。
      3.计划者(planner) 护理程序本身就是一连串经过计划的步骤与措施,以有效地满足病人的需要,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在这一系列的计划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应用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敏锐的观察与判断能力,为服务对象做出符合需要及特征的整体性护理计划。
      4.沟通者(communicator) 包括收集资料及传递信息。为了提供适合服务对象情况的个体化的整体护理,护理人员必须与服务对象、家属、医师、同事及其他健康工作者沟通,以更好地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使各种健康服务人员更加明确服务对象的需要及疾病的发展过程,最大限度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
      5.管理者及协调者(manager and coordinator) 专业护理人员有责任管理及组织对服务对象的护理过程,并注意协调护理过程中与各种人员之间的关系,以保证良好的护理质量。
      6.促进康复者(rehabilitator) 在服务对象由于疾病或意外伤害出现伤残或失去身体的某种功能时,护理人员应想方设法为其提供康复护理的专业技术及知识,以帮助病人最大限度地恢复身体健康,并能做到最大限度地独立及自理。
  •   7.教育者及咨询者(teacher and counselor) 护理人员必须应用自己的知识及能力,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对其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或提供咨询,包括向服务对象及家属讲授或解答有关如何预防疾病、维持健康、减轻病痛及恢复健康方面的知识或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自理的需求。
      8.代言人及保护者(advocator and protector) 护理人员应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保护服务对象免受伤害及威胁。在服务对象自己没有能力分辨或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时,护理人员应为服务对象辩护。当护理人员发现一些损害服务对象利益或安全的人或事时,或者当护理人员发现有任何不道德、不合法或不符合服务对象意愿的事情时,应挺身而出,坚决捍卫服务对象的安全及利益。
      9.研究者及著作者(researcher and author) 实施护理科研,以检验成果,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提高护理质量,并可进一步丰富护理理论及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将自己的科研结果写成论文或专著,在会议上宣读或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以利于专业知识的交流。
      10.权威者(authority) 护理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能自主地实施各种护理功能,在护理领域最具有权威性。因此,对有关护理的事务,护理人员最有权威性的发言权,因为她知道何时、何地、如何应用其专业知识及能力去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
      
  •   二、专业护士的资历要求及分类
      护士的资历包含其教育程度、工作经历及专业证书。
      (一)国外护士的资历要求及分类**
      目前世界上许多西方国家基本上采用相同或相似的资历要求及分类,以美国为例,护理人员分为两个水平:操作护士(Technical Nurse,TN)及注册护士(Registered Nurse,RN)。
      1.操作护士 一般需要经过一年左右的专业培训,操作护士在美国有两种形式,注册操作护士(Licensed Practical Nurse,LPN)及注册职业护士(Licensed Vocational Nurse,LVN),各州自行负责注册。操作护士不能单独从事护理工作,必须在注册护士的监督及指导下才能完成较为简单的护理工作。
      2.注册护士 高中毕业后,可通过三种途径完成注册护士所需要的专业基础教育:①证书教育(Diploma Program,DP),一般为3年,1873~1952年证书教育是美国护理教育的主要形式,但目前此类项目在教育项目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②专科教育(Associate Degree,AD),一般在社区大学或护理院校,学制2~4年,自1952年以来专科教育是美国护理教育的主要形式。③本科教育(Baccalaureate Degree,BD),一般学制4年,毕业后取得学士学位,目前是美国护理教育的主要形式。
      在完成以上三种形式的护理学专业基础教育后,需要通过国家注册护士考试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Licensing Examination-Registered Nurse NCLEX-RN)的考试才能注册。
  •   注册护士一般分为初级水平及高级水平。
      (1)初级水平的资历要求:根据是否拥有专科证书,又分为两种形式:
      1)初级通科护士(普通RN):需要经过一定的护理教育训练,通过州立护理人员执照考试。通科护士可以在任何护理场所提供护理服务。其角色包括临床护理人员、病案管理者,以及其他角色。
      2)初级专科护士(RN,C):又称为初级专科证书护士,C指初级专科证书(Certification)。通科护士在经过一定的继续教育,获得相应的培训证书后,就可以成为ICU、精神科,或其他需要专门培训的专科证书护士。而获取专科证书需要经过一定的正规途径,以证实护理人员是否具有相应的专科知识及能力。一般对初级专科证书护士比通科护理人员的要求高。 .
      (2)高级水平:高级水平的护士,又称为高级专科护士,指在注册护士的基础上又经过了高级专科培训。有两种形式:
      1)高级专科护士(APRN):可以是独立开业者(Nurse Practitioner NP),也可以是临床护理专家(Clinical Nursing Specialist,CNS)。一般需要经过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专科护理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要求较高,而且要求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达到专业组织所要求的标准。高级开业护士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及经验,能独立解决复杂的临床问题
      2)高级专科证书护士(RN,CS):C指证书,S指专科。在任何护理专科如妇产科、儿科等领域,高级专科证书护士可以以独立开业者或临床护理专家的身份开展护理工作。例如有精神专科证书的,则称为精神专科高级证书护士。
      除上述资历要求之外,高级专科护士一般要求具有相应的临床经验。虽然经验不能代替学历,但的确能补充说明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
  •   (二)中国护理人员的学历要求
      中国护士的注册只有通过几种形式的专业基础教育后(包括中等专业教育、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等形式,详见《护理教育学》),参加全国的统一考试,才能取得相关的执业证书。
      目前,中国护理人员大多数为通科护士,专科护理人员及其他的分类系统正在进一步地探索及完善中。但中国护理人员按照学历及能力有职称划分,从高到低依次为:高级职称(包括主任及副主任护理师)、中级职称(主管护理师)、初级职称(护理师)及护士。

  •   三、专业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护理工作是一种脑力与体力并举,与人的健康及生命密切相关的工作。护理人员经常面临各种危机、突发及多变的情况;涉及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家属、医师、其他护理人员等复杂的人际关系;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日夜轮流值班,影响护理人员的日常生活规律等,护理工作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护理是一个具有高强度压力的专业,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护理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满足护理工作的各种角色要求,应对各种复杂的护理环境,做好服务对象的身心康复护理工作,并维护个人的身心健康。
      (一)总体素质要求
      国际护士会认为,护理人员是指完成了基本的护理教育课程,并经考试或考核合格,有相关的护理工作执照,在其工作的护理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的护理人员。具体来看,专业护理人员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1.有端庄的仪表及表率作用 要求仪表整洁端庄,表情自然,面带笑容,和蔼可亲,以开朗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及家属。
      2.有专业责任心做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敢于承担责任。
      3.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服务对象的具体问题,能当机立断,果断地作出决策,采取适当的措施,及时解决不同服务对象的各种问题。
      4.有敏锐的洞察能力 能主动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了解服务对象的各种问题。能明确判断护理问题的轻重缓急,并及时处理。
      5.有同情心及能设身处地地为服务对象着想体贴同情服务对象,理解服务对象,并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实施适当、科学的心理护理。在服务对象需要时,能及时提供护理,尊重服务对象的人格、尊严及权力。
      6.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技能有足够的能力及丰富的专业知识实施各种护理措施。
      7.有良好的沟通、咨询及教育能力 能随时将服务对象的病情进展及治疗情况与有关人员沟通。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耐心倾听,给予适当的解答,并能在各种适当的场合实施正式或非正式的健康教育。
      8.有主动性及进取心 能不断地学习及进取,有志在护理专业领域中不断地创新及开拓,随时以最好的方式护理服务对象。
      9.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在遇到具体的护理疑难问题时,能主动查阅有关资料,或请教有关专家以解决问题。
      10.有自我反省及完善能力 随时了解自己的优势及缺点,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及技能。
      11.有科研能力 实施护理科研,解决临床问题,为护理专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   (二)心理素质要求**
      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是指护理人员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及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所具备的素质。专业护理人员应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人生观及职业动机 专业活动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因此,从业人员以良好的职业心态及动机选择专业,才能有更好的职业活动及表现。护理专业要求其从业人员能认同并热爱护理专业,有一定职业荣誉感,了解职业的角色要求,有一定择业动机及对专业的成就感要求,有稳定的职业心态,有基本的、发自内心的关心及爱护服务对象的能力。
      2.敏锐的观察及感知能力 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及感知能力,通过应用专业知识及技巧,能全面而准确地获取服务对象资料,以便及时观察服务对象的身心变化,预测及判断服务对象的需要,协助服务对象的诊断及治疗,评价护理效果。
      3.精确的记忆力 护理工作的每一项任务都有严格的时间、具体的数量及对象要求,并需要专业知识,要求护理人员能精确地记忆每项护理措施的实施对象、时间、用量等方面。如对病人进行肌内注射,护理人员一定要准确地知道注射对象、药物的量及应用时间,可能会出现什么反应,需要采取什么措施以预防反应等。
      4.良好的分析及评判性思维能力 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护理问题,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能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分析问题,以创造性地解决相应的护理问题。
      5.稳定的情绪状态及积极的情感感染力 护理人员的工作情绪对服务对象及其家属有直接的感染及影响作用,需要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保持稳定的情绪,不要喜怒无常,更不要将自己的生活、家庭、工作等问题所产生的情绪带人护理工作中或发泄到服务对象身上。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遇事沉着冷静,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遇到紧急、危重病人抢救等情况时,要求冷静而不慌乱,有条不紊,以稳定病人及家属情绪,使病人有安全感、亲切感及信任感。
      热情是一种强烈而稳定的情绪状态,如果护理人员能以愉快的情绪投入护理工作,对服务对象热情、细心、周到,主动满足服务对象的各种合理要求,就会使服务对象产生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服务对象的心理康复。
      6.坚强的意志力 护理工作是一种复杂而具体的工作,涉及许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会遇到各方面的问题,如困难、委屈、挫折或误解,甚至会遇到其他难以想象的问题,或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这些都需要护理人员有坚强的个人意志力。在遇到困难及挫折时,能应用自己的意志力及控制力,排除干扰,约束自己的言行,首先将服务对象的生命及健康放在首位,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7.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个性心理素质包括气质、能力及性格。个性心理虽然是相对稳定的,但也有一定的可塑性。护理人员要善于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特点,克服个性心理中的不足之处,在工作环境中再塑自己良好的个性心理。
      8.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语言及非语言的交流不仅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而且是心理护理的基本措施之一。交流能力也是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及个人素质的良好体现。因此,护理人员要注意及训练自己的语言及非语言沟通能力,维护服务对象良好的心理状态。护理是以人为主的专业,护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学科,特别是当前正处于一个成果与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护理专业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及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下将会不断地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护理学的发展将更为迅速。生物-社会-环境护理模式将全面主导护理实践,从而使护理工作模式发生一系列的转变,即以疾病为主导转变为以健康为主导,以单个病人为中心转变为以各种群体甚至全社会的人群为中心,从以医院为基础转变为以社区为基础,从以治疗疾病为重点转变为以预防保健为重点,从以基本防治与身心健康为目标转变为以身心健全及其社会环境的和谐一致为目标。
当前浏览器Flash设置异常,建议下载下述浏览器

下列软件均已通过安全验证,您可放心安装

温馨提示:

1、已下载360、搜狗、QQ等浏览器,在浏览器使用兼容模式下,建议切换到极速或者高速模式

2、若Flash被禁用或者未能正常播放,可以尝试启用浏览器设置中的Flash选项